历史上长期欺负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为何被清朝收拾的服服帖帖?

寫哯茬


怎么叫长期?五胡乱华之前的历史,除了汉初几十年,都是吊打游牧民族,这叫被欺负吗?五胡乱华之后的游牧民族到宋朝灭亡之前,最多也是祸乱到中原,这不是他们有多强盛,而是我们自己内部出了问题,他们捡漏,除了蒙古近百年的欺负,看不到哪里还有,长期更谈不上,最后的清朝是最长久的,但放到历史的长河里,也不过是沧海一粟


无欲金刚


这个问题其实并不准确。


虽然历史上的大多数时期,草原上的游牧文明相比于中原王朝的农耕文明都有着地缘和军事技术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但并不意味着中原王朝长期被游牧民族欺负,尤其是汉唐时期,中原王朝一度吊打得游牧民族怀疑人生。

不过和清朝相比,这些王朝即便能让游牧民族跪下唱征服,其统治游牧民族的效果也是差强人意的。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完成了所有王朝都不曾达到的目标,即彻底解决威胁中原王朝的游牧民族问题,结束了中原王朝常年受游牧民族侵扰的历史。

那么同样是中原王朝,为何清朝能达到如此高的成就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清朝独一无二

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大一统王朝,清朝和所有中原王朝最大的区别就是:它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

发源于东北的清朝,是典型的渔猎民族与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有一定的共通之处,这使得清朝统治者对如何统治游牧民族有更多的心得。

以往的汉家王朝在反制游牧民族时,其方式无非是军事打击、羁縻统治或者政治联姻,虽然效果很好但具有极强的实效性,一旦皇位流转,事过境迁,中原王朝对游牧民族的优势会瞬间丧失殆尽。


而清朝不同,虽然也有政治联姻,但首先清朝和蒙古的联姻是双向的,并且将政治联姻作为国策,这使得清朝对蒙古的统治力空前加强。

再者,清朝创立的八旗制度在征服漠南蒙古后,也大量吸纳蒙古青壮年入伍,达到了收割蒙古精英,强化自身统治的目的。

再者,清朝还通过黄教等宗教,对蒙古各部实行诛心之策,使其成为清朝的忠实附庸。

更重要的是,自东北向蒙古高原的扩张方向,相比于中原王朝的自南向北推进有着太多的优势,清朝由此达到了自动向西横扫蒙古各部的历史性壮举,而在征服漠南蒙古后,清朝实行的盟旗制度以及经济掠夺等彻底将蒙古打回了原形,杜绝了其聚沙成塔、重新强大的可能。


2、游牧积重难返

自904年火器第一次运用于战争开始,人类便缓缓的进入了热兵器时期,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自然也是热兵器的忠实拥趸,其中后期的热兵器装备规模达到了清朝军队的一半以上。

相比于传统的冷兵器,火器的巨大爆炸声以及火光和烟雾,都是对游牧民族战马的强大威慑,这些都使得中原王朝在武器装备水平上有了质的飞跃。

相比之下,自17世纪以来,从东亚到中亚再到东欧的整个亚欧大陆草原地带游牧文明都进入了不可逆转的衰退期,他们的游牧领地被沙俄、清朝等带有近代化特色的政权不断蚕食,其生命力已经到了日薄西山的境地。


此时崛起于中亚地区的准噶尔汗国,虽然属于卫特拉蒙古中的一支,但其与沙俄及奥斯曼帝国等帝国关系密切,尤其是从奥斯曼帝国走私的武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清朝,所以准噶尔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而是一个类似于清朝的空前强大的帝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东亚蒙古各部盛极而衰并逐渐沦为清朝的附庸也就不足为奇了。

3、沙俄自北而来

清朝能成功收伏蒙古各部,沙俄的扩张功不可没。

在以往中原王朝与游牧民族的拉锯战中,中原王朝之所以在取得决定性胜利后仍然无法将游牧民族赶尽杀绝,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游牧民族的战略纵深几乎无限大。

在游牧民族遭遇惨败后,他们可以通过一路向北的狂奔摆脱中原王朝的穷追猛打,并在更北的西伯利亚或是更西的西域地区死灰复燃甚至东山再起。

但沙俄的扩张改变了这一切,自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向东扩张以来,包括贝加尔湖在内的整个西伯利亚地区全部被沙俄侵占,布里亚特蒙古等部落则遭到毁灭性打击,游牧民族向北河向西逃窜的退路被彻底封死。


不仅如此,沙俄还支持准噶尔汗国不断进攻位于蒙古高原上的喀尔喀蒙古,迫使走投无路的喀尔喀蒙古各部不得不做出抉择,并最终加入清朝。

而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以及第一个迈入近代的王朝,为彻底解决北方边境问题,在对沙俄对抗中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而之所以保守,一方面是因为清朝因为准噶尔汗国等的掣肘确实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是因为清朝想要借助沙俄的威胁增强蒙古各部对清朝的向心力。

事实证明这种策略取得了空前成功,势力被沙俄大大削弱的蒙古各部,彻底沦为清朝的附庸无从翻身。而在清朝杀人不见血地统治了200多年后,蒙古各部势力进一步衰微,彻底被近代化的浪潮所抛弃。


多有疏漏,烦情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游牧民族的态度,汉族帝王与满族帝王有很大的不同。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汉族帝王对周围的“夷狄”一般抱的是存而不论的蔑视心态,在对游牧民族的统治方式上,汉族统治者大多采取的是羁糜、军事打击等手段,这种方式虽然可以收一时之效,但却不能长久。

满族帝王相对于汉族帝王来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对“外部环境”的关注,因为他们本身出身于“夷狄”,自身的边疆少数民族身份,使得他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角度对待和处理边疆民族问题。与汉族统治者相比,他们知道,要想完全驾驭游牧民族,只有深入了解每个民族的历史、现状、内部关系,才能做出更加合适的决策,才能恰到好处地进行统治。

因此,在整个清朝中前期,对边疆游牧民族的治理都是不遗余力的,一方面采取政治联姻等手段,一方面又辅之以一定的军事打击,软硬兼施下,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要稳固,历来对中原王朝造成强大威胁的游牧民族也在康雍乾三代皇帝的打击之下,完全归顺了清朝。

比如在当时的准噶尔问题上,虽然表面看起来只是清朝边疆上的一处叛乱而已。但是,乾隆皇帝却对这个问题看的很清楚,他说道:

“准噶尔地区的稳定却关系到整个陆地边疆地区的稳定,准噶尔地势险要,向南可以控制西藏,向北可以统一蒙古。这个国家的存在关系到西藏和蒙古的稳定。如果不消灭这个汗国,则西藏和蒙古永无宁日。”这一点,雍正皇帝早已指出:“准噶尔一日不除,西藏事一日不妥。”

这种对边疆游牧民族的深刻认识,得益于清代帝王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专门研究。以乾隆为例,为了更好地处理边疆问题,他从年轻时候起,就专门下大功夫,深入学习研究少数民族语言、民族历史、风俗习惯等。经过数年的学习以及所遗传的优秀基基因,乾隆逐渐掌握了蒙语、回语、藏语、维语等四门语言,并且都达到了可以与少数民族交流的地步。

利用语言优势,年轻的乾隆花费了巨大的精力,深入了解了西蒙古的历史,这为他后来出兵扫灭准部积累了巨大的优势,使他能够对千变万化的局势做出更加精准的决策。

以上所说,固然可以更好地处理边疆问题,但远远还达不到对西部边疆地区的完全控制,真正将游牧民族收拾的服服帖帖,对边疆地区达到牢固控制的效果,则是乾隆时期所实行的“种族灭绝”政策。

在最初平定准噶尔的过程中,乾隆想的是对其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这个政策和汉族帝王处理游牧民族的方法差不多。但是,征服过程中,这些蒙古部落却是屡降屡叛,让乾隆吃尽了苦头。这使得乾隆看来,仅仅依靠分而治之似乎难以彻底消灭这支蒙古人的力量。他担心几十年之后,准噶尔部会再次成为大清的敌人。因此,如何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乾隆不得不再进行思考。最后,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乾隆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对准噶尔部的蒙古人,实行大屠杀,将不安定的因素扼杀在摇篮之中。

在乾隆的策划下,后续的平准战争中,清军对蒙古部落展开了大规模的屠杀。大屠杀的结果是蒙古民族一个重要支系的消失,准噶尔四部,在三次平准战争中,除了杜尔伯特部因为很早投降清朝,免于被杀外,其他三部几乎全部被杀掉。据清军将领明瑞奏称,经过了他们的屠杀之后,自巴尔呼特岭到造哈岭,再到纳林廓勒、乌兰乌苏这些地方,已经不见一人。其中有一个部落的“几千顶帐篷,只剩下了三顶。”

这场大屠杀之后,准噶尔蒙古所剩无几,数千里间无一瓦剌帐篷,准噶尔作为一个大部落已经不复存在。

通过这种惨绝人寰的种族灭绝政策,乾隆换来了西部地区前所未有的牢固控制。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是几千年来中国努力控制西域的一个完美结果。自汉武帝打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一直很难在这里建立直接持久的统治,西域与没地的联系时断时续。但直到乾隆消灭了这块土地上最强悍的民族,中央政府才真正在这里建立了持久有效的统治。才完全解决了两千多年来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

因此,综上所述,清朝能够将游牧民族收拾得服服帖帖,主要得益于他们对外部环境的关注以及在特殊时期所采取的特殊政策所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