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是怎麼軍民融合的?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經濟震盪使得俄羅斯的軍工產業經濟體制在轉型的過程中面臨了巨大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俄羅斯探索出一條“軍轉民”的發展道路,在迅速振興俄羅斯經濟的同時,同時振興了俄羅斯國防科技工業。

俄羅斯是怎麼軍民融合的?

俄羅斯繼承了蘇聯時期的經濟結構體系,儘管重工業和國防科技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但是輕、重工業比例嚴重失調。早期,為了加速“軍轉民”的進程,俄羅斯採取了“雪崩”式的做法,把軍工企業全面推向市場,但猛烈的措施收到的更多是負面效果,俄羅斯國防經濟處於深重的危機之中。為解決這個問題,1993年3月俄聯邦最高蘇維埃推出了《俄聯邦國防工業軍轉民》的聯邦法律, 12月葉利欽發佈“關於穩定國防工業企業和組織的經濟狀況及保障國家國防訂貨的措施”總統令,同年還頒佈了一系列的政府條例,使得改革推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8年俄羅斯發佈《1998-2000年重組國防工業法》,這一法律文件成為俄羅斯國防工業新一輪改革的標誌,該法案規定,到2000年以前,將1700家國防企業減至670家,以形成國防工業潛力的“核心”。在國防工業重組和軍轉民的聯邦專項計劃中還規定,在合適的地方把技術生產從連鎖工廠轉向大科研所和設計局主管下的試驗性生產,把多餘出來的生產設備轉產適銷對路的民用產品,形成高科技含量、高技術工藝、多樣化經營的工業基地。2012年9月,俄羅斯總統普京敦促政府起草新的國防工業現代化計劃,重點強調包括鼓勵私有軍工企業投資和改善從業人員待遇等事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