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渡人》看吊桥效应

以前看到过一个女孩在网上留言:曾经很喜欢吃香草雪糕,但是和他分手后,就不喜欢了。

原来这个女孩是因为前男友很喜欢吃香草雪糕才爱屋及乌,当两人之间的爱情已然消逝,香草雪糕代表的就不再是幸福,而是负面的回忆,在她心中的地位自然也就一落千丈。

香草雪糕还是香草雪糕,味道并没有变化,给人的感觉却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这个随处可见的小例子充分说明,即使我们对自身的情绪变化非常有把握,依然有许多方面是我们无法控制的。

比如,经常被应用于恋爱教学中的吊桥效应

1 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走在危险的摇摇晃晃的吊桥上时,大脑会很容易误以为是对同行者产生了怦然心动的感觉。

在实际生活中,“走吊桥”也泛指所有刺激、紧张的体验,它们的特征基本一致:使人心跳加速,注意力集中,紧张不安,外加一点点兴奋。

——听起来就像是第一次和心爱的对象约会时的心理活动。

事实上,目前有理论认为这只是大脑的错误归因引起的小小错觉。

情绪双因素理论,又称为吊桥效应,最初由Stanley Schachter和Joreme E.Siner(1962)提出。该理论认为,当感受到某种情绪时,人们总是先感受到自己的生理唤起,然后即刻在当下环境中寻找线索,对这种生理唤起进行解释(Cotton,1981)。

或许借由强大的逻辑能力可以对抗大脑不自觉的错误归因,然而,谁又会拒绝那一瞬间被丘比特之箭射中的美妙感受呢?

明明一切都没变,山还是那座山,云还是那片云,但是忽然之间,这个之前在你眼中和甲乙丙丁别无二致的人变得自带背光,一颦一笑都对你充满了不可思议的吸引力。

之前大热的国产剧《和平饭店》中,陈佳影和王大顶这一对各怀心机又被迫联盟的角色之间就产生了类似的情况。

从《摆渡人》看吊桥效应

广受好评的国产剧《和平饭店》

倘若是通过其他方式相识或身处安全无虞的日常生活中,头顶爱国海外归侨医学博士、高级侦缉专家、全球仅有的十多位行为痕迹分析专家之一多重耀眼头衔的陈佳影,与略为低俗、粗中有细的民间爱国志士王大顶之间,怎么看都不可能擦出浪漫的火花,甚至连有所交集都不可思议。

然而,在危机四伏、敌友难辨的和平饭店中,两人一起经历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时刻,互相绊过腿也互相解过围,互相逐渐了解,也逐渐产生了超越一般同志之间的感情。

从《摆渡人》看吊桥效应

《和平饭店》截图

在小说《摆渡人》中,女主人公迪伦和她的摆渡人崔斯坦之间感情的发展也遵循着同样的规律。

在火车事故中意外死亡的迪伦仅剩灵魂走出车厢,踏入一片荒原。车厢外等待将她的灵魂摆渡至彼岸的就是崔斯坦。

迪伦在崔斯坦的护送下要去往彼岸,途中他们要时刻面对魔鬼的威胁,而他们只有在仅有的几座安全屋中才能获得暂时的安全。

路途遥远而坎坷,在这个过程中,迪伦逐渐了解了崔斯坦,善良的她不知不觉间将崔斯坦当作依靠,也用温柔鼓舞着他;崔斯坦则逐渐对迪伦敞开心扉,并渐渐对她产生了依恋的感情。

在书中,非人的迪伦和崔斯坦都以人类形态思考、行动、交流,所以尽管全书建立在摆渡灵魂这一奇幻设定之上,所阐述、表达的感情却不会让读者产生距离感,反而能被拨动心弦,与之共鸣。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汤显祖《牡丹亭》题记

迪伦在成功被护送至彼岸后,愕然发现崔斯坦并没有如约继续陪伴在身边——这是摆渡人无法踏足的领域。

伤心的迪伦被内心的希冀指引着毅然重返荒原,逆向而行,直到找到正在引导另一个灵魂的崔斯坦,并说服他与她一起继续前进,回到火车事故的发生地——听其他灵魂讲,靠近自己的尸体,有可能复活。

迪伦希望的不仅仅是挽救自己的生命,更重要的是将崔斯坦从不知重复了多久的摆渡人生活中解救出来,并与她安稳幸福地在一起。

从《摆渡人》看吊桥效应

《摆渡人》

2 吊桥效应产生的感情,一样真挚又美好

不管是在电视剧《和平饭店》还是小说《摆渡人》中,观众和读者都会对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心有戚戚。即使在了解了吊桥效应之后,这份共鸣也不会改变。

在一些恋爱教学的指点中,会提出类似的观点,比如,建议新情侣结伴旅游,往往能起到增进感情的效果。

虽然旅游多半碰不到有性命之虞的危急时刻,但许多突发状况不可避免。买不到合适的票,订不到附近的旅店,或是本想一饱眼福的景点因故关闭,甚至饿肚子找不到想吃的东西都能算作一次小小的危机。

从《摆渡人》看吊桥效应

让感情升温的好方法:旅游

能成功一起度过这些小危急时刻的情侣,自然而然会加深对彼此的信赖。

从吊桥效应的理论来看,很难说这其中没有客观问题造成的紧张感让双方产生了越发心动的“错觉”。

从更加现实的意义而言,应对危急时刻的表现无疑对加深彼此的了解大有助益,毕竟不能光看一个人顺风顺水时的样子,也要考察对方面对恶劣情境时的情商。

在《和平饭店》中,王大顶不仅见识过陈佳影惊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看到过她病后逻辑混乱、无法理顺思绪的懊恼;陈佳影亦然,初见面的王大顶嬉皮笑脸,没个正形儿,却又在后期展现出可靠的一面。

正是这些有好有坏的时刻让陈佳影和王大顶两个角色血肉丰满,也让他们之间的情感变化真实动人。

《摆渡人》书中主要以迪伦的视角对故事进行描述,间或从崔斯坦的角度袒露心声,所以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二人情感上的变化。

迪伦初始时对态度不佳的崔斯坦倍感恼怒,在知道自己已死并要穿过风险重重的荒原时满心担忧,在行进过程中逐渐将崔斯坦视作可靠的伙伴,并发自内心关心他、体谅他直至真的爱上他,并为他再次踏入危机四伏的荒原。

崔斯坦从对迪伦半遮半掩、冷嘲热讽,到被她的温柔和善意打动,逐渐打开封闭的内心,最终承认迪伦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个普通的灵魂,以至于他在完成任务后依然对她无法忘怀。

从《摆渡人》看吊桥效应

迪伦和崔斯坦是真正的“灵魂”伴侣

这点滴的变化符合吊桥效应的理论,不过也符合人们对爱情或好感的第一感觉。换句话说,即使吊桥效应的成因是大脑的归因错误,却一点也不妨碍人们体会到同样真挚美好的感情,实在是一件“弄拙成巧”的事情。

3 吊桥效应不是产生感情的万能药

吊桥效应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并非百发百中。它的反面是理智、逻辑和思考。说到底,大脑的错误归因毕竟有“错误”之名,这是之后多么美好的发展也无法掩盖的事实。

当大脑摆脱了心跳加速的紧张感,进入更加冷静的状态,也会对之前的情况进行复盘——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扪心自问时深感难以理解:当初我怎么就爱上这个人了?

在中文语境里这似乎是一种出尔反尔的奇怪状态,在英文中倒是早就有个词对此进行描述——crush。

从《摆渡人》看吊桥效应

对应的中文词用“怦然心动”最合适不过。心动并不罕见,难得的是“怦然”。

何时何地能满足“怦然”这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条件?大概就是吊桥效应起作用的时候。

心动只是心海起了微澜,能否掀起惊天巨浪,依然取决于两个人是否能长久地互相欣赏、互相吸引。

在《摆渡人》中,倘若迪伦到达彼岸后和其他灵魂一样,安心生活在没有危险的世界,等待其他亲朋好友去世后到来也未尝不可。特别是在经历了接近万劫不复的危险后,来之不易的安全更显宝贵。

然而迪伦却甘心放弃这一切,没有一分一秒的犹豫,立刻全力争取要回到崔斯坦身边,哪怕那里是令她恐惧的荒原。

此时迪伦对崔斯坦的感情,显然不止于crush、不止于怦然心动。这是她回归理智后遵从内心呼唤做出的决定,而非紧张状态下的冲动。

与此同时,继续踏上护送灵魂之旅的崔斯坦也默默思念着迪伦,这份牵挂甚至影响到了他作为摆渡人的特殊能力。

至此,迪伦和崔斯坦之间的感情已经不再能归结于吊桥效应,而是化为了真正能给予彼此勇气的爱情。


在生活中,许多对吊桥效应略知一二的人误以为掌握了什么法宝,却忘记了吊桥效应最多只能给他们一个不错的开始,而非制造爱情的灵丹妙药。最终感情的归宿在何方,依然取决于诸多因素,而吊桥效应,即使再广为人知,再有科学上的道理,也绝没有如此神通。

与其一味夸大吊桥效应的魔力,不如学一学迪伦和崔斯坦为爱努力的样子。

从《摆渡人》看吊桥效应

最终相依的两人

附:KnowYouself提到吊桥效应的回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298542/answer/15658956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