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如果生活过得不如意,读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开朗

《摆渡人》是英国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作品,讲述了 15 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在无法得到亲情、友情的情况下,坐火车动身,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时,遇到了交通事故,不幸往生。在灵魂的“摆渡人”崔斯坦的陪伴下,迪伦慢慢成长,由怯懦走向成熟,并最终收获幸福的故事。

《摆渡人》讲的是关于成长的故事,成长小说,就是要让读者看到,经历苦难后,主人公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莫迪凯·马科斯在《什么是成长小说》所说: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 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使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 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

迪伦从怯懦到勇敢,从缺爱到为了爱,而变勇敢的过程中,不仅完善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达到了心灵上的成熟;还在精神层面上,超越了一个层次。

根据弗洛伊德的结构模型来看,人的精神分为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只满足个人欲望。“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在考虑现实情境的情况下,满足个人需求。“超我”遵循道德原则,一味只追求完美,不再关注快乐和现实。

一路上,迪伦的“超我”、“本我”、“自我”,在不断的斗争。幸运的是,迪伦的“自我”,最终协调了“超我”和“本我,完成了自渡,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告别了怯懦,怀着一颗成熟的心,勇敢追寻,并最终获得幸福的迪伦。

《摆渡人》:如果生活过得不如意,读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开朗

1. 从“本我”“超我”看,迪伦由怯懦到勇敢的成长过程

·“她又从床上抓起最后一件重要物件,她的泰迪熊。迪伦想带上它,最后还是把它放在了床上。迪伦立刻有一种负疚感,她仅仅抓起它,她拉上包的拉链,然后又拉开一半,把它取了出来。整整二十秒后,她又冲了回来,抓起它。”

泰迪熊自幼陪伴着迪伦,让她非常有安全感。对心中缺爱的迪伦而言,泰迪熊能让她感到温暖和安全,但是她又担心父亲会因为泰迪熊,嫌弃她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所以,才有了这段“拿出来,又放回去”的犹豫。

因为无法融入同学,也无法与母亲沟通,迪伦极度缺爱。学校、母亲不仅给不了她温暖,还在价值观和标准上,对她有许多限制,让迪伦在精神上,感到十分痛苦。然而,虽然迪伦长期在痛苦中挣扎,但她仍然不敢违背母亲、老师的要求。因为在“超我”的压制下,顺从已成了她的习惯,而违背则让她产生负罪感。

这个时候,迪伦想到了素未谋面的父亲,并在内心渴望父亲,能带她逃离这个让她悲伤的地方。于是,她萌生了离家出走的冲动。但怯懦,却令她犹豫不决,因为未知的外界,对她来说充满了恐惧。在好朋友转学后,迪伦失去了唯一的友情。悲伤的迪伦,在“本我”的诱导下,终于鼓起了勇气逃学、反抗、甚至是离家出走。


《摆渡人》:如果生活过得不如意,读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开朗

然而不幸的是,迪伦乘坐的火车,出了车祸。她的灵魂,即将跟着摆渡人崔斯坦,一同前往天堂。虽然崔斯坦对她来说是陌生的,但迪伦的“本我”,却又被“超我”压制了下去,她重新变回了那个顺从的迪伦,并不敢违逆崔斯坦。.

这时候的迪伦,仍然摆脱不了“超我”的限制,因为此时的她,还无法正视自己的需求。但是,人生匆匆数十载,谁也不可能永远做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总有一个人、或是一件事,推着你成长,让你坦诚面对自己的内心,并关注自己内心的欲望。崔斯坦作为迪伦的引路人,在通往天堂的路上,陪伴她一起躲过恶魔的利爪、跨过泥泞的沼泽、翻过危险的湖区。

他们互相扶持、彼此成全、患难与共。在吊桥效应的影响下,崔斯坦不再只是迪伦的“摆渡人”,而是迪伦想要共度余生的爱人。这一刻,迪伦的“本我”不再被压制,她看到了自己内心,对崔斯坦爱的欲望。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经过较为惊险的地方,例如:摇晃的吊桥时,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此时碰见另外一个人,那么我们容易错把这种由于场景而产生的生理反应,当成是对对方产生好感的信号,从而喜欢上对方。

说到底,人总要长大,总要面对自己的内心,但却并不是说,要去放纵“本我”,满足内心所有的欲望。比如,《面纱》里面的凯蒂,就是一个放纵“本我”的人,她为了与情人苟且,背叛丈夫、背叛婚姻。虽然满足了当下的快感,却也让原本的生活,不再平坦。可见,摆脱了“超我”,过度放纵“本我”的人,也注定不会幸福美满。

《摆渡人》:如果生活过得不如意,读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开朗

2. 在“自我”的平衡下,勇敢不再是冲动,而是抱着一颗成熟的心,去追寻幸福

“你正在做的事情,以前从来没人尝试过。我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迪伦。”“是我们正在做一件,以前从没有人尝试过的事情。”她纠正道。

迪伦的“本我”,让她看清了内心。于是,在“本我”的鼓动下,迪伦决定离开天堂,返程去寻找爱人。这也就意味着,迪伦要再一次进入荒原,再一次面对恶魔的利爪、泥泞的沼泽。虽然她这次是孤单一个人,但是她却没有丝毫的犹疑。因为她不再是当初那个,犹豫带或是不带泰迪熊的小女孩了;也不再是那个,因为担心,自己会魂飞魄散,就怯懦不敢向前的迪伦了。

之前的经历,给了迪伦遇到任何困难,不退缩的勇敢,但这份勇敢,却也绝不来源于冲动。因为在“自我”的协调下,迪伦并没有不顾一切地疯狂去爱,而是在恪守荒原规则的基础上,拼尽自己的气力与智慧,有目的、有计划、成熟地去追求自己的爱情。

也正是这时,迪伦强大的“自我”,不再允许人格被“本我”和“超我”控制。她不再担心粉身碎骨、也不再害怕万劫不复。她只想要和崔斯坦在一起,肩并肩勇敢地走出荒原。爱情的力量,使迪伦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在拼尽气力与智慧后,迪伦和崔斯坦化为有血有肉的人,并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所谓抱着一颗成熟的心,勇敢追寻幸福。意思就是说,不会因为困难重重,而摇摆不定;也不会因为用情至深,而莽撞拼命。迪伦是这样,《面纱》里的凯蒂也是这样。与丈夫一同来到霍乱之地的凯蒂,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反思愚蠢的过去。经历了丈夫的离世后,凯蒂不再像以前一样,想要依赖男人来改变命运,而是遵从“自我”,独自一人生下女儿,抚养成长。

能摆脱“超我”,正视“本我”固然好,但万事万物,都有其规律。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一味地放纵“本我”,只会让你弥足深陷,从而与幸福失之交臂。所以,凡事还是要靠“自我”去衡量,靠“自我”去自渡。

《摆渡人》:如果生活过得不如意,读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开朗

3. 不怯懦,且成熟勇敢地追寻幸福、完成自渡的人,终会与幸福相遇

虽然迪伦因崔斯坦而成长,凯蒂因丈夫而成长,但使她们真正成熟的,还是她们各自完成的自渡。从天真怯懦,到勇于正视自己,再到不畏艰险,成熟勇敢地去追寻爱情。迪伦完成了精神与心灵上的成长;从最初的怯懦、放纵、寄希望于男人,到经历了霍乱之地的生死后,认清内心,鼓起勇气,一个人抚养孩子。凯蒂不仅完成了自渡,灵魂还得到了超越。

但生活中,却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她们一样,在困境中完成自渡,并最终获得幸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这样一个放纵于“本我”,寄希望于男人,无法完成自渡,最终惨遭命运“毒打”的人。

从小不受父亲待见的松子,从不敢违逆父亲的要求。毕业后,按照父亲的期望,松子成了学校的老师,但她却因为包庇学生盗窃,被学校开除。失去工作、又不被父亲接受的松子,决心离家出走。但是,在她的内心中,却还是渴望能得到爱,渴望有人能陪伴孤独的自己。

于是,她开始疯狂地向不同的男人索取爱,尽管她受尽了这些男人的折磨,但她仍然“痴心不改”,因为她不想孤零零一个人。后来,松子在男人们一次次地利用和抛弃后,变得自暴自弃,成为了满身酸臭、体肿腰肥的“老太婆”。再后来,她因被打身亡,而结束了自己悲惨的一生。

松子是勇敢的,但她的勇敢,却并不成熟。因为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松子只想要寄希望于男人,却没有想过“自我”到底想要什么。所以,直到最后,松子都无法完成自渡,因此她只能受困于“本我”和“超我”,无法发挥“自我”的力量,以至于最终留下一具冰凉的尸体。


《摆渡人》:如果生活过得不如意,读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开朗

也许松子也曾想过靠自己,但童年缺爱的阴影,让她无法独自前行。但人生路漫漫,很多路还是要一个人走。迪伦虽然有灵魂的“摆渡人”,但重返荒原时,她还是要面对独自前行的艰难;想要走向成熟、拥抱幸福,也还是源于她的自渡。

电影《霸王别姬》里有句话:人呐,得自个儿成全自个儿。

马丁曾说:“每一个强大的人,都曾咬着牙度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没人嘘寒问暖的日子。过去了,这就是你的成人礼,过不去求饶了,这就是你的无底洞。”

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没有认清自己无法永远做个天真烂漫的孩子,总盼望着风雨来临时,能有大人为我们送伞。在一次次的不如意中,心存侥幸、执迷不悟。因为这世上能救自己的只有自己,而那些能不怯懦,且成熟勇敢地追寻幸福的人,才能真正获得幸福。

生活是充满苦难的一次旅途。有些人担心会碰的头破血流,便退缩怯懦;有些人像松子一样,将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才会注定孤苦;而有些人,却能像迪伦和凯蒂这样,在苦难中完成自渡,让生命完整的同时,也获得了幸福。

但愿你的生命中,能少一些险象;但愿你即便遇到荆棘,也能学会自渡,并抱着一颗成熟的心,勇敢地去追寻幸福。

《摆渡人》:如果生活过得不如意,读完这篇文章你会豁然开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