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渡人》:爱的力量让人生死相随,化不可能为可能


《摆渡人》:爱的力量让人生死相随,化不可能为可能

如果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谁会是你灵魂的摆渡人。不要忽略人生每一个让你意想不到的时刻,那是你的灵魂摆渡人在向你告密。—克莱儿·麦克福尔

《摆渡人》是苏格兰女作家克莱儿·麦克福尔的代表作品,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有疑惑,有期盼,有失落,有顿悟,也有最后的希望。书中讲述了一位15岁的单亲女孩迪伦在去看望久未见面的父亲的火车途中突发交通事故,她的灵魂跟随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男孩崔斯坦(她的摆渡人)离开了事故现场,他们的相遇使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并且在爱的强化下蜕变成长、渡己渡人的故事。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一直在苏格兰格拉斯哥南部地区生活,小说中所描写的复杂多变的地貌景观和主人公迪伦的荒原种种经历,都和作者的成长经历相关。

在现实中,作者不太喜欢户外运动,如果是阳光明媚也无妨,但是苏格兰的“多水”气候环境容易潮湿,爬山的话,爬到半山腰也许看不到景色,因为雾气太重。这些是她在生活中必须要克服的障碍。


《摆渡人》:爱的力量让人生死相随,化不可能为可能

对于小说中提到的边界,也是作者个人体验原型,大不列颠分为苏格兰、英格兰、威尔士、北爱尔兰四个国家。国与国之间有一条分界线,一旦逾越就会在那个人脸色刺青作为惩罚,如果再犯就当场击毙。这种不容反抗的界限感在小说中以一种无形的控制体现出来

那下面我将从情节设定、主题思考、小说启迪三个层面进行解读《摆渡人》里的爱:爱的力量超越天地万物让人生死相随,化不可能为可能。

【聚焦情节】无条件的信任与付出是爱产生的前提,爱的力量支撑女孩跨越重重阻碍,促使男孩改变天命,化不可能为可能。

在《摆渡人》小说中,有一些情节上的突转,让人读起来一波三折的感觉,作者用充满想象力的笔触将迪伦的荒原经历变得丰满,她运用大量笔墨去描述荒原上的种种障碍以及环境作用于心理的表现,突出蜕变成长的过程之艰难,也使读者感受到向死而生这种人生态度的巨大潜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小说的精彩部分是摆渡人为保护迪伦穿过荒原的种种经历,荒原之所以是荒原,其实是迪伦成长中爱的缺失的影响下的心像投射。

迪伦在单亲家庭长大,在家与母亲无话可说,在学校里受到同学的嘲笑,唯一一个好朋友因为父母离异转学了,所以她才会在母亲反对的情况下坚持去看望远方的父亲。

从我上面的描述不难看出,迪伦在自己的世界几乎找不到归属感或者是心灵的慰藉。这也就导致了他们必须要克服荒原的种种障碍。


《摆渡人》:爱的力量让人生死相随,化不可能为可能

在荒原上,作者巧妙设置了安全屋的概念,抵达安全屋之前必须要突破路上的障碍,这些障碍是难以行走的路,还有在周围伺机而动的恶魔,而且必须要在天黑以前到达安全屋,这些安全屋一般都是荒原上的废弃屋子,奇幻的是这些屋子被施了魔法一样,只要跨过这些屋子的门槛,外面的恶魔就无法对他们造成伤害。

迪伦与崔斯坦就是在安全屋独处中与荒原路上同行渐渐产生爱情,迪伦从一开始的抱怨到知道自己不是唯一幸存者,而是唯一没有逃出来的真相,她的冷静让崔斯坦超乎意料,在我看来这一点有些违背常理,迪伦知道真相前多次回忆家人怕他们担心,几番试图说服崔斯坦回到事发地点等待救援。但是当她知道自己已经死了的真相后,很快就接受了这个真相。

小说中对这种反常的解释是迪伦终于解开了心中对崔斯坦的疑惑,换句话说,迪伦在这个时候已经找到了真正的心灵慰藉—崔斯坦,她的摆渡人,这个判断也是基于作者对两人在相处中暧昧气氛的描述,迪伦对崔斯坦有好感是意料之中,但是作为摆渡过数以万计的灵魂的崔斯坦来说同样对迪伦产生感情让我颇为惊讶。

《摆渡人》:爱的力量让人生死相随,化不可能为可能

很明显,迪伦对他而言是与众不同的存在,在他所摆渡过的灵魂中,他没有见过这样天真无邪、会为他担心的灵魂,在这样的灵魂面前,崔斯坦做不到欺骗,慢慢在她面前卸下伪装。从冷漠的态度转变为温暖的关心,他在发现这份爱的存在时,一直在与自己斗争,他不敢承认爱,是迪伦一直鼓励他,迪伦鼓舞他摆脱天地万物对他无形的控制,他终于用爱回应了她

迪伦穿越后,为了追随爱,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与尝试:她要往回走,回到荒原找到崔斯坦并且把他带回她的世界。这股爱的力量化成她独自克服艰难险阻的勇气与信心,引领她起死回生与所爱之人崔斯坦重逢,最后崔斯坦变成了一个人,这也意味着只有交付真心,才会受伤,否则只剩行尸走肉的麻木。

《摆渡人》:爱的力量让人生死相随,化不可能为可能

小说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他们的爱情定格在最初相遇的地方。“原来你在这里”,“我在这里”。这是小说的最后一段温暖人心的对白。

【聚焦主题】爱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来自家庭最原始的爱一旦缺失,寻求爱情的弥补与救赎

在这本小说封面“人性救赎”、“心灵治愈”八个字眼赫然在目,作者在受访时提到这本《摆渡人》面向的读者是十几岁到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这些人要逐渐承担起新的社会责任,其大脑还在发育成型的过程中,他们会对未来、社会进行思考并且逐渐和周围的人发展出新的和成人世界的人际关系。同时作者希望给他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在他们发展成人的过程中能够在她的小说里找到一个伴侣从而对自己未来的判断有信心。

此外苏格兰小说家路易斯·韦尔什这样评价苏格兰文学:它更多地关注世界上或者人性当中黑暗的一面从而挖掘人性的矛盾点,同时着重以一种幽默的形式体现。

我们先来探讨一下摆渡人崔斯坦的人物形象设定,小说中提到摆渡人的外貌人设是为了取得灵魂的信任而设定的,摆渡人崔斯坦在遇到迪伦以前,遇到过成千上万的灵魂,并且在每一个灵魂面前呈现的是不一样的自己。

在迪伦面前,他是一个十几岁的帅气男孩,迪伦在不自觉地情况下,愿意跟随他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着共同经历的两个人容易产生共情,消解孤独的恐惧。二是这个十几岁的男孩形象符合她的信任范围,小说开头提到迪伦梦见帅哥被母亲琼打搅而扫兴,迪伦作为一个15岁的少女怀春符合常理。而摆渡人崔斯坦也是靠着这两点取得迪伦的信任。

其实当女孩处于危险中,对唯一可以依靠的男孩产生感情是人之常情,而男孩对于一个纯真、无条件关心自己的女孩产生感情也合乎情理


《摆渡人》:爱的力量让人生死相随,化不可能为可能


小说让这两个本不可能在一起的人相爱,这种关于爱情淋漓尽致的描写,更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他们为了化不可能为可能,爱情的力量强大到为对方粉身碎骨、魂飞魄散也在所不惜,这一点让天地万物为之动容。这也是《摆渡人》引人注目的地方

我们再看小说的主人公迪伦,成长在一个爱的完整性缺失的单亲家庭,她与母亲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导致她们无话可说。这也是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青春女孩都有的切身感受。迪伦主动联系远方的父亲,小说在刻画迪伦打电话的过程真实地反应了人在对不确定却又期待的事情的表现—紧张与激动。

当她知道已经在自己原来的世界因为交通事故死去后,跟随崔斯坦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荒原,她能够如此平静地接受也是因为原来的世界对她来说没有太多值得留恋的。而她在荒原找到了向往的爱情,弥补了心灵的缺失,她无法忍受自己要与崔斯坦分离,即便崔斯坦费尽心思把她送到属于她的安全的世界,也就是那些灵魂称之为“家”的地方,在这里等待着自己的家人。

但这个世界无法容纳崔斯坦,对于迪伦来说,此时爱情超越了亲情在她心中的地位,她不顾一切地带他回到自己世界。事实证明她成功了,在自己的世界有爱的人陪伴。

《摆渡人》:爱的力量让人生死相随,化不可能为可能

【聚焦启迪】好的爱情渡己渡人,我们自身其实就是摆渡人

相信大部分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身处孤独险恶的环境,内心极度恐惧,渴望寻求帮助的时候,如果是我们自己克服了所有困难闯关成功,会坚定自己的信心以及不再感到恐惧,如果有他人相助,我们会因此感恩

。通过这本书,我们了解到爱的力量有多强大,并从中吸收一些感悟。

  • 一段好的爱情渡己渡人

一段好的爱情促使人的成长、改变,就像因为你,我努力变成你喜欢的样子,更重要的是这也是我自己喜欢的样子。一段好的爱情知道对方要的是什么,并且同心协力创造好的未来。

正如迪伦与崔斯坦,两人在荒原中相知相爱,迪伦为了回到崔斯坦身边,不顾艰难险阻,克服独自跨越荒原的心理障碍。而崔斯坦作为摆渡人,内心虽然不安,但是他为了迪伦,愿意和她一起试一试,最终他打破了无形的控制。相爱的两个人成功地走到了一起。

  • 心态决定一切,做自己的摆渡人

迪伦抱怨荒原步履维艰,崔斯坦告诉她这个荒原是她的心像投射。

迪伦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内心就是这片荒芜的荒原,不过她也不得不相信,在两个人划船到湖的彼岸的过程中,迪伦的坏心情导致了狂风大作的环境。

《摆渡人》:爱的力量让人生死相随,化不可能为可能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可见心态是掌控一切的根源。你若有一个好心态,你的世界就是晴空万里、阳光灿烂。你若持一种坏心态,你便处在阳光无法照射的那个黑暗角落。

  • 爱是一种无形的向上的力量,帮助你鼓起克服困难的勇气

爱是一种向上的力量,就像一粒种子,哪怕是放在石头缝隙里,只要有一点点的土壤,有水,有阳光,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当迪伦在荒原遇到艰难险阻时,只要想起崔斯坦,想起所爱之人,就有一种无形的武器,帮助她战胜困难。迪伦不顾一切跨越距离为了与崔斯坦见面,这让我想起那一段艰难的异地恋。都说距离产生美,但是距离让爱变得苍白无力,让想念变得无助。为了见面,必须要克服长达九个小时的长途大巴,这期间的颠簸、疲惫、饥饿等等都是要自己克服,但是每当想到目的地有一个人在等待,便充满希望与信心。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