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帶你讀懂中醫如何巧用“腹診”辨治脾胃病

腹診是中醫傳統診斷方法望、聞、問、切在胸腹病變診察中的綜合運用,是中醫學四診體系中的一部分。關於腹診的記載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在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論述詳實,據統計,在《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記載腹診條文各達100餘條。如胸脅苦滿、腹滿、心下痞、少腹急結、臍下悸等,均是通過腹診將傳統診法綜合運用所得的具體症狀和體徵。腹診後在日本漢方醫學中發展成熟,並形成了多個學派。如今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實驗室檢查和儀器檢測在臨床診療中廣泛普及,腹診在臨床中逐漸被弱化,但其在脾胃病辨治中的重要作用仍不可小視。

一文帶你讀懂中醫如何巧用“腹診”辨治脾胃病

圖片來源:https://www.beijingjianlei.com

理論基礎

臟腑是中醫藏象學說的基礎和核心,在中醫學理論體系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胸腹是五臟六腑之所在,陰陽氣血之發源,且為人體經絡的重要循行部位,故胸腹的診察可直接獲得人體疾病的重要信息。脾胃位於中焦,為後天之本,大小腸、肝膽居於腹部,與脾胃功能密切相關,故腹診對於脾胃病辨治具備特有的針對性和敏感性,應予以重視。

一文帶你讀懂中醫如何巧用“腹診”辨治脾胃病

圖片來源:https://www.sohu.com

腹診概要

望形色

正常腹形為平坦狀。

  • 若腹部膨脹,多為肝氣鬱滯、溼阻血瘀所致;
  • 若同時見腹壁青絡粗張,多系氣血瘀阻、經脈閉塞所致;
  • 若腹部肥滿,多為內有痰溼;
  • 若腹部局部膨隆,多見於內有癥積的病人;
  • 若腹部凹陷,形體消瘦,多屬脾胃虛弱、氣血不足;
  • 若兼見腹皮甲錯,深凹著脊,常為精氣耗竭,屬病危。

聞聲響

主要指聽腸鳴,常藉助聽診器,正常約4-5次/分鐘。

  • 若腸鳴增多,轆轆有聲,常為胃腸虛寒,水飲留聚;
  • 若腸鳴高亢頻急,大便洩瀉者,多為感受風寒溼邪以致胃腸氣機紊亂所致;
  • 若腸鳴陣作,伴腹痛欲瀉,瀉後痛減,常為肝脾不調、氣機不暢。
一文帶你讀懂中醫如何巧用“腹診”辨治脾胃病

圖片來源:http://rollnews.tuxi.com.cn

探寒溫

  • 手掌觸及腹部,感覺不溫或冷如冰塊,多由寒積或陽虛所致,但需注意其程度,正常情況下腹部皮溫較其他部位低;
  • 若按腹部灼熱燙手者,多由火熱內壅或有伏熱所致。

據其部位有脘腹、臍腹、少腹等,當責其所屬臟腑。

觸痞硬

  • 痞塊多按之較柔軟且無牴觸感,多屬氣滯,如仲景經典論述“心下痞”;
  • 若觸及硬結,推之移動或固定不移,為癥瘕積聚,考慮氣滯日久,或兼挾血瘀形成。

再結合痞塊部位判斷其所屬臟腑。

一文帶你讀懂中醫如何巧用“腹診”辨治脾胃病

圖片來源:http://temp.163.com

審痛徵

觸診是腹診的重要部分,通過觸診以察邪氣有無及虛實,一般以疼痛拒按者為邪實,喜按者為正虛。

觸診順序

一般順序是從胸到腹,由中及四旁如《通俗傷寒論》記載:“先按胸腹脅肋,次按滿腹,然按胸先按虛裡,按腹之要,以臍為先”。

觸診手法

手法一般是先手掌後三指,由輕而重,由淺而深,包含摸、按、捫、推、揉等手法,如《通俗傷寒論》記載:“輕手循撫,知皮膚之潤燥,定寒熱虛實;中手尋捫,問其痛否,察邪氣之有無;重手推按,察其硬實”。

腹診與腧穴結合在脾胃病診療中的運用

腹部為經絡之海,且十二募穴內通五臟六腑,為視察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的重要部位,故結合重要腧穴進行腹診在脾胃病診療中非常重要。

三脘:即上脘、中脘、下脘,中脘為胃之募穴,其與胃腑功能狀態密切相關。若觸之寒涼,按之虛空,多為中焦虛寒;若按之痞硬,多氣滯食積於中。

天樞:大腸募穴,反映中焦脾胃運化與大腸傳導情況。若按之柔軟,喜溫喜按,多為中氣不足;若按之痞硬,或疼痛拒按,多為氣滯內積;若堅硬結塊,難以移動,牽拉疼痛者,多為瘀血內結。

一文帶你讀懂中醫如何巧用“腹診”辨治脾胃病

圖片來源:http://www.tcm360.com

章門、日月: 位於脅肋部,分別為肝、膽募穴。若肝氣鬱滯,橫逆犯脾,或脾虛肝乘,則出現胸脅脹

滿,則兩穴附近上下攣急,按之痛甚。

另外,傳統中醫重視膻中虛裡的觸診。膻中為八會穴之氣會,又是心包的募穴,虛裡為心尖搏動處,觸診兩處,可探查宗氣之強弱、疾病之虛實、預後之吉凶。

一文帶你讀懂中醫如何巧用“腹診”辨治脾胃病

圖片來源:http://pic.bjtata.com

【參考文獻】

[1]李建偉.試論腹診在脾胃病辨治中的指導意義[J].四川中醫,2010,28(10):32-33.

[2]耿曉星,牛學恩.中醫腹診在脾胃病診療中的臨床運用探析[J].中醫研究,2019,32(01):5-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