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在巍巍昆仑下的戈壁荒原,在基层藏族人民的身边,活跃着一个忙碌的身影,他用眼前的镜头和手中的纸笔记录和报道着属于这片雪域高原的故事。他就是兰州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环境设计专业校友——田金文。

回忆起在兰大求学的过往点滴,田金文不忘学院老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谆谆教诲,更感激母校兰大对自己兴趣爱好提供的鼓励与支持。他说,正是萃英山下的日日夜夜,正是校园记者的忙忙碌碌,让他明白了坚守的力量,理解了奋斗的意义,也进一步从许多优秀的同龄人身上感受了兰大人自强不息精神的真正内涵。

扎根西藏,默默奉献

自进藏工作以来,田金文先后报道了省级交叉扶贫暗访调研、新春走基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诚信建设万里行、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等大型活动。一年多来,累计下乡时间超过150天,采写各类稿件600余篇,其中多篇稿件获得中央领导批示。在脱贫攻坚报道方面,2019年1月,他参与撰写的《脱贫攻坚成效暗访考核调研报告》受到国务院扶贫办表扬;在科技生态报道方面,他采写《第二次青藏科考首次获得青藏高原海拔7000米高空大气组分科学观测数据》、《拉萨自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入夏》等稿件均被数百家媒体采用,其中《拉萨自有气象记录以来首次入夏》登上微博热搜,阅读人数达到2亿。

在工作岗位上,他扎根基层,了解民情;坚守奋斗,默默奉献,成绩斐然。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2019年3月,记者田金文在山南市洛扎县次麦社区边境小康村安居工程建设现场采访。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记者田金文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克松村春耕现场,采访曾经的农奴格桑老阿妈。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2019年1月,记者田金文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进村入户采访贫困户。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2018年11月,记者田金文在昌都市八宿县益庆乡索那村采访驻村工作队情况,当地海拔4600米。

心怀热情,步履不停

田金文想去西藏的念头诞生于大二时的选修课——藏族历史与文化。通过观看央视纪录片《第三极》的片段,他坦言自己深深地被西藏的神秘、纯净的自然环境、成群的牦牛、广阔的草场、甚至是脸上挂着高原红的卓玛所吸引。经过毕业季招聘时的层层筛选,田金文成功入职新华社西藏分社,实现了他的新闻梦和西藏梦。然而得知田金文最终要去“世界之巅”工作的时候,身边的人却劝他三思而后行。面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关心,田金文毅然说道:“我一定要去西藏,去看看祖国边陲的人民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而且我还年轻。”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西藏很大,去一个地方采访要开很久的车。在一些高海拔地区,公路多修建于高山峡谷、穿梭于崇山峻岭中,一边是高山耸立,一边是谷深水急,遇到雨雪等恶劣天气,随时可能面临危险。一些边境地区,大雪封山期长达半年,只能靠徒步进入。跑一天路,见两个人,说三句话,是西藏工作的常态。西藏的面积达122万平方公里,有些乡与乡之间的距离就达数百公里,山路崎岖,经常一跑就是十几个小时。谈到在西藏的工作情况,田金文说道:“看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自己身体上的不适早已被震撼占据,风雪缺氧带来的苦痛像催促,使我运用笔下的文字去呼吁、帮助这群人,把他们对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来。在西藏,我看到了最‘鲜活的故事’、看到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样子,也看到了青春最美的模样。”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田金文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在藏北那曲采访时的经历。草原上虽然光照很强,但由于气温很低,刀子一般的风刮得他脸庞生疼。由于呼吸不畅,无奈扯掉防风口罩的他,在极度缺氧的状态下,大口喘着粗气,累到一度连头都抬不起来。

但正是在经历了首次高海拔地区下乡采访后,田金文对“新华社记者”这几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他明白了为什么“新闻记者要在现场”,也理解了新华社为什么跟其他媒体不一样:关键时刻,关键地点,新华社的记者冲得上去,也靠得住。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说到采访,田金文不止一次地提到单位的前辈常说的一句话:只有走到田间地头,走到百姓家中,走到最偏远、困难的高海拔地区,才能写出带糌粑、酥油味的稿子,才能做好高原特色报道。这句话,成了他工作的出发点和坚守的方向。工作一年多时间里,田金文的脚步遍及除阿里地区之外的6个地市,他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下乡时间超过100天。深受单位里“缺氧不缺精神、吃苦不叫苦”氛围的感染,田金文在“世界之巅”不断地走向基层,倾听基层的声音,感受人民的真实生活,不断丰富和深化着自己的精神世界。

田金文还记得2018年8月9号,单位在中国海拔最高乡——普玛江塘讲党课。他在超过5000米的海拔时候,发了一条内容为“这是一条5000米以上的朋友圈”的动态,获赞无数。而如今,他早已是朋友圈中的“西藏通”。2019年5月,当他再次抵达普玛江塘时,他觉得5373米的高度已不仅仅是海拔的高度,更是精神的高度。田金文突然明白了新华社记者为什么要到这么偏远的生命禁区去采访,因为最基层的人民的声音才是最真实的,到最基层的记者也是最接地气的,写出的作品是自带温度的。

尽管时下的丰富网络媒体和先进的科技手段让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多,工作也更为方便。但田金文始终觉得,作为一名记者,科技手段只是辅助我们掌握党情、民情的工具,只有通过走进基层,深入一线 ,贴近人民群众,零距离接触采访对象,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实情,感受现场温度。

寄语莘莘学子

提及母校对自己的影响,田金文说,兰州大学自强不息的精神,始终支持着自己不断前进:因为年轻,才更要拼搏,因为年轻,才更要努力追梦。因此,田金文对在校的师弟师妹们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平日里也应主动拓展自己的朋友圈,经常跟优秀的人在一起会让自己更优秀;

其次,要明白生活里没有什么一劳永逸,只有持续不懈的努力,而每一次努力,都是幸运的伏笔;

再次,就业时应结合自己的兴趣及能力,不必拘泥于专业是否对口,勇敢进行尝试;

最后,要明白年轻就是资本,始终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保持冲动与热情,敢于追梦。

“我一定要去西藏,去看看祖国边陲的人民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而且我还年轻。说这些话时,我笑得是那样的自信。”

青年校友田金文:站在世界之巅,倾听基层声音

个人简介

田金文,兰州大学艺术学院2014级环境设计专业校友,新华社西藏分社经济采访部记者。在校期间曾获兰州市创意市集一等奖,2017年残疾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优秀志愿者,全国青少年户外营地优秀志愿者,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共青团员、兰州大学融媒体集群“优秀摄影记者”“优秀编辑”等系列荣誉称号,并获得兰州大学优秀学生奖学金。在校党委宣传部工作期间,于兰州大学官网发表图片文字共150余篇,总阅读量破百万;设计官网首页专题栏目20余个,成果丰富,业务能力出色,深受师生好评。在新华社西藏分社实习期间,多篇文章被中央级媒体转载,一篇刊载于《人民日报》。

内容来源 | 艺术学院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主编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