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援醫青海玉樹50年:從“北京曼巴”到“帶不走的醫療隊”

中新社玉樹4月15日電 題:北京援醫青海玉樹50年:從“北京曼巴”到“帶不走的醫療隊”

作者 胡貴龍 潘雨潔 張添福 周瑞辰子

“回看北京醫療援建玉樹的這五十年,可以說,我們的幫扶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效果。”日前,北京青海玉樹指揮部黨委委員馬晨對記者表示。

北京市醫療援建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的歷史可上溯至上20世紀七十年代,從“北京曼巴(藏語,意為醫生)”騎馬下鄉問診開始,一批批援玉醫療團隊將幫扶向“管理+專家”的組團模式縱深推進,打造出一支“帶不走的高原醫療隊”。

初代援玉醫生:牧民口耳相傳的“北京曼巴”

1971年,為響應國家支援邊遠地區的號召,北京市鼓樓醫院的醫護人員帶著手術器械、病床設備等,搬遷至當時“只有9間平房、7位醫生、幾隻聽診器和體溫表”的玉樹州人民醫院,逐步建立護理部、手術室、放射科、病房等,開啟了北京援玉醫生紮根高原的生涯。

“從北京走兩天到西寧,還不知道玉樹在哪個方向,”吳詠昀是當年鼓樓醫院的職工,據她描述,“翻越海拔五千米的巴顏喀拉山,整整走了五天五夜才抵達。”

“我們騎著馬下鄉會診,回來時要先把衣服掛在帳篷外面,凍得硬邦邦的,才能把蝨子敲下來。”她回憶,儘管條件艱苦、語言不通,她和同事還是去到最偏遠、海拔最高的牧區,靠著“望聞問切”的方法,與牧民們“零距離”接觸、診斷治療。

1990年,時任玉樹州人民醫院外科主任的陳國強,在如今看來“幾乎不可能”的條件下,順利完成三例腦包蟲手術。“當時在玉樹,陳老師的名字幾乎無人不知,”州人民醫院副院長達松回憶:“牧民們口耳相傳,州醫院有個‘北京曼巴’”。

震後重建:實現“板房中的藍圖”打造“帶不走的醫療隊”

2010年,玉樹發生7.1級地震,北京醫療團隊在臨時搭建起的板房中重新規劃建設州人民醫院。“整體設計、佈局均按三級醫院標準,醫生們還制定了未來的發展規劃。”北京援玉醫療隊領隊、青海省玉樹州人民醫院院長郭勇介紹。

三年後,新建的醫院正式投入使用。“面積比從前大了7倍,擴充了現代化的醫療設備,科室數量由震前的22個增至41個。”在醫院工作了30年的達松稱,隨著震後重建完成,醫院迎來“質的飛躍”。

此後幾年,醫院充分利用北京專家等技術骨幹力量,先後成立感染性疾病科、骨關節診療中心、包蟲病診療基地等14個新學科,開設新病區、開展新技術、新業務。發展至今,已成為集醫療、教學、科研、保健為一體的全州首個三級綜合醫院。

“幾代人步步維艱,朝著一個目標努力,終於實現了十年前板房中的‘藍圖’”。郭勇說。

聽從援玉醫生前輩的建議,外出求學歸來的達松借鑑國內先進的腦外科手術方法,完成了玉樹地區首例由本土醫生主刀的高血壓腦出血軟通道引流手術。

“當年援玉醫生的藏族學生,如今成長為醫院的院長、科室帶頭人,”郭勇說,“培養一名本土醫生不容易,北京援助幾十年,終於為玉樹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高原醫療隊。”

“今後要花大力氣,解決基層的問題,”郭勇稱,醫院目前正開展家庭醫生服務,援玉與基層醫生共同走訪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加緊推進遠程醫療會診,加強對基層鄉鎮衛生院醫護人員的培訓。

“如今,援玉工作又進入新階段,”郭勇稱,“不僅要培養人才,還要幫助當地健全醫療服務體系,讓最偏遠、最貧困的牧民都享受到更好的健康服務”。(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