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激励我前进

我小时候上初中时,家里没有钟表,但家家户户家里院子里都安装了一个有线广播。每天早上,只要小广播一响,我就起床上学了。后来考上了高中,我在家等待入学通知时,也帮家里干一些农活,偶儿放松一下自己,就在家门前的有线小广播下,悠闲地听起广播。广播里的新闻、戏曲文艺等节目深深地吸引着我,心里一直想:如果我有一个机会,我也要当一回播音员,了解天下事,知晓身边闻。高中毕业后,回乡任本村小学教师,义不容辞地当上了大队广播室编辑、撰稿人和播音员。

记得,我撰写的第一篇稿子是《有存卖猪》,内容是写了我们侯家大队第一生产小队社员侯有存,将一头肥猪没有高价卖给黑市个人,而是低价交给国家的事迹。第二篇是快板《婚事新办》,我记得这篇稿子的前两句是:“打竹板,响连天,我婚事新办谈一谈……”大致意思是:婚事提倡脱俗,简办,勤俭节约。

有一次,我去县城开会,走在教坊村的坡下,发现人们有的提桶、有的端盆子、扑灭了停在公路旁的一辆货运大卡车上的火灾。我走近询问了参与者,他们说:“清晨,一辆大卡车拉运了一车布匹,由东向西行驶,走在教坊村坡下的公路上,卡车的右后面浓烟滚滚,走在卡车后面的一个人看到后,立即召唤司机停下车,司机下车后失手无策。这时,公路两旁的教坊村村民看到此情此景,纷纷从家里拿来扑火工具,立即投入到投火现场,他们有的用桶提水,有的用盆子端水,不一会儿火就被扑灭。”

看到眼前的一切,我就及时写下题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稿子,送到眉县广播站,编辑曹宏斌看到此稿件,连声说:“好稿件!好稿件!”,于是立即编辑,当天播出,产生了很大的社会效应。

常教公路从我村穿过,有一段时间,15天之内连续发生四次交通事故,我立即写了《珍爱生命,提高交通意识》的稿件,眉县广播站播出后,县交通局及时在村边公路旁树立了交通标志牌,警示和提高了人们的交通意识,减少了交通事故。

从那以后,在我工作之余,我从身边做起,将自己观察到的好人好事,有价值的新闻趣事写成稿件,及时投给眉县广播站。每当我听到广播里播音员播出自己的稿件时,心里感到无比地欣慰,这样也不断激励着自己更加投入到新闻广播工作之中。


广播激励我前进

作者与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宝鸡人民广播电台原总编辑、副台长雷明德在一起

后来,我的优秀广播稿件推荐到宝鸡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又被聘请为宝鸡市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那时我心里真的比喝蜜更甜。后来在凤翔师范宝鸡教学点聆听了宝鸡市人民广播电台总编以及业务台长雷明德老师的讲座后,我每月的稿件数量超额完成,稿件质量一次比一次高。记得我撰写的《用师德感染学生》一文,由宝鸡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在全市教育系统产生了很大的反响,并载入《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史志》。

随着社会的发展,眉县广播站升级为眉县人民广播电台后,播出的内容丰富了。我一有空就收听节目,撰写稿件。广播使我的思想得到洗涤,使我文学素养得到提高,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坚定了我传播红色文化的信念。

有一年,眉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赵菊萍、杨敏专门采访了我,她们撰写了通讯稿《一位老师的红色情结》在电台播出后,更加激发了我传承红色基因的信心,使我坚持了32年,完成了200万字的扶眉战役系列红色文化丛书,填补了那段军史、战史、党史以及扶眉战役纪念馆的空白。

近几年,随着我编著的扶眉战役系列红色文化丛书的出版,中国西部电影集团公司总经理赵文涛,对扶眉战役系列丛书给予了极高地评价:“扶眉战役系列丛书为拍摄扶眉战役纪录片和故事片提供了详实的史料依据,并填补了那段党史、军史、战史的空白,国家给作者奖励200万、300万,甚至一幢别墅也不多。32年来,作者始终坚守红色文化阵地,真不容易。”

军事专家李玉泰,阅读扶眉战役系列丛书后,说:“扶眉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西北战场上的红色印记,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第一野战军战史中一份珍贵的瑰宝,我从内心感激省彦同志。因为他为第一野战军战史编纂工作提供了一份弥足珍贵、比较系统的史料。解放战争时期记录各大战役的书籍、史料不少,但像扶眉战役系列丛书这样全面具体系统纪实战役全过程的书籍并不多见。我为省彦同志32年不懈努力取得的成果,一是鼓掌,二是喝彩,三是点赞!”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员丁卫华,认为这是一项巨大的红色文化工程,应该由政府部门组建一个团队,划拨一定经费去完成。但32年来,作者一个人坚守在扶眉战役这块红色文化的大地上,任劳任怨,默默无闻,自费完成了这项巨大的红色文化工程,难能可贵。这套丛书非常珍贵,对研究党史有极高的价值。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温瑞茂,阅读扶眉战役系列丛书后感慨地说:“侯省彦作为一名教师,能够几十年一以贯之,苦苦追求,为研究扶眉战役打下坚实基础,为全国第一人,殊堪不易!”

2002年,我被眉县人民政府从教育岗位上借调到眉县民政局,参加了新落成的扶眉战役纪念馆的布展工作,无偿地捐赠了自己搜集整理的扶眉战役图片和文史资料。在新型扶眉战役纪念馆落成揭幕式上,与原参战部队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4军第10师师长、兰州空军司令员、少将刘懋功等 8名老首长合影留念。

2009年,我又参加了扶眉战役纪念馆的布展工作,同时无偿地捐赠了搜集整理的扶眉战役图片和文史资料。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陕西省关工委主任李天文,阅读了《红色故事》书稿后,亲笔写下:“在眉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扶眉战役烈士陵园管理处的支持下,侯省彦同志以革命历史资源为依托,积极发掘当地革命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精心收集了扶眉战役中近一百个感人肺腑的英雄故事,结集成《红色故事》一书,很有意义,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扶眉战役的重要史料,也是一种用革命历史故事教育青少年的好方式、好教材。我相信,《红色故事》的出版,必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青少年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8年5月,我再次参加了在新型扶眉战役纪念馆陈展大纲的具体内容的撰写工作,又无偿地捐赠了搜集整理的扶眉战役的文物、图片和文史资料,得到了陕西籍扶眉战役亲历者、人民功臣、共和国创立者侯学礼,山西籍扶眉战役亲历者、人民功臣、战斗英雄、共和国创立者刘恩明之子刘福平,甘肃籍扶眉战役亲历者、甲等功臣、战斗英雄、共和国创立者赵先满之子赵振江,陕西籍扶眉战役时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4军第11师第33团副团长高增岳烈士子女高锡林,陕西籍革命后代李西岐,有识之士佟肖、孙小玲等大德之人的支持。特别是山西籍吕梁市革命后代、山西省晋绥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吕梁市晋绥边区文物研究院副院长刘福平的鼎力相助,出版了扶眉战役系列丛书:《鏖战扶眉》《永远铭记》《红色英模》《红色故事》《不朽丰碑》《军魂永存》一套六本。

《鏖战扶眉》全面记述了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最经典的扶眉战役。全文内容详实得当,重点突出,语言准确,具有较高的史料研究价值。扶眉战役亲历者、共和国上将傅全有为此书作序。

《永远铭记》搜集整理了扶眉战役亲历者回忆录。包括解放军各级指挥员、战士以及国民党高级指挥官,全方位反映了战役真实情况,是《鏖战扶眉》的佐证史料。扶眉战役亲历者、共和国少将白锡纯为此书作序。

《红色英模》记录了扶眉战役中,从英雄团、营、连、排、班、战斗小组到战士的英雄事迹,以及支前模范、人民功臣、游击队员的革命事迹。扶眉战役亲历者、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4军司令部骑兵侦察营营长孟飞为此书作序。

《红色故事》记录了扶眉战役中100多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生动真切,催人泪下,是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理想信念教育的最好读本。扶眉战役亲历者、共和国少将刘懋功为此书作序。

《不朽丰碑》按全国各地区辖属的省份,介绍了扶眉战役中牺牲的数千名烈士生平简介和英雄事迹等,说明战斗之激烈。扶眉战役时任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4军第11师第33团副团长高增岳烈士子女高锡林、高平、高利为此书作序。

《军魂永存》收录了共和国创立者、扶眉战役亲历者的英雄事迹和回忆文章,通过军功章、勋章、奖章、纪念章、奖状、获奖证书、图片、实物资料等,再现了人民军队的伟大军魂。第一野战军战史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原副主任李玉泰为此书作序。

许多人曾经询问我:“32年来,你自费走访扶眉战役的亲历者、革命后代、烈士家属,征集扶眉战役史料、图片、回忆录,寻找烈士的牺牲地,撰写和出版扶眉战役系列红色文化丛书,是一般常人无法做到的事,你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把这件很有意义的事坚持了下来?”,我自豪地回答道:“广播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勇气和力量!”。

当我在传播红色文化最困难的时候,有不理解的人埋怨我,有家里人些许的责怪我,有同事热嘲冷讽我,有嫉妒者故意刁难我,同时,还有家庭经济的拮据困扰着我。一次次的挫折,一桩桩的磨难,一回回的伤痛,使我竞忍不住仰天大哭。在这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刻,眉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本台记者赵菊萍、杨敏采写的通讯《一位老教师的红色情结》,宝鸡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音乐广播室主任言玲采写的通讯《宝鸡人讲宝鸡故事.树起心中的丰碑》,尔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和重播,使我感到眼前一片光明,长长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道: “终于得到从地方到中央党的各级媒体关注,迎来了万紫千红的春天。”

这些采访通讯稿内容生动,富有宣染力,加上播音员圆润的声音,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寓意深长又亲切,句句暖人心,给予极大的鼓舞,便产生巨大的力量,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到现在,终于完成了一项巨大的红色文化工程。

岁月如梭,人生如烟。广播伴我走过了半个世纪的日月星晨,使我获得了人生的慰藉,明白了做人的道理,面临将要步入古稀之年,便更要不断发挥余热,时刻分享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所带来的快乐,在人生幸福的大道上昂首阔步向前进,力争活到一百岁。

附:宝鸡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证。

广播激励我前进

宝鸡人民广播电台通讯员证


广播激励我前进

作者侯省彦

侯省彦,陕西省眉县人。1953年10月出生,1974年2月参加工作,1978年11月入党,凤翔师范毕业,小学高级教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首批“百姓学习之星”、 宝鸡市中共党史专家库专家、宝鸡市首批“百姓学习之星”、宝鸡市“优秀讲师”、 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功勋奖获得者、眉县宣传思想文化先进工作者、眉县先进教育工作者、政协眉县文史研究员、眉县关工委讲师团讲师、其事迹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类媒体已报道,并载入宝鸡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史志。

著有:《校园春光》《激情在校园燃烧》《任家城战斗》《扶眉战役故事》《鏖战扶眉》《永远铭记》《红色故事》《红色英模》《不朽丰碑》《军魂永存》扶眉战役系列丛书等19本,300余万字。《校园春光》获陕西省优秀论著一等奖, 《任家城战斗》被列入中共西安历史教育基地丛书。微信、电话:1357172912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