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作者|冰千里

​作者公號:冰千里(bingqianli520)

首發來源:冰千里(bingqianli520)


01


前天在麵館,我被鄰桌父女的對話吸引了。

女兒6歲左右樣子,她說:“爸爸,我給你出題吧?”,“好!”,爸爸回答很乾脆。

“第一題:什麼布剪不斷?”,女兒洋洋得意。

“瀑布!”,爸爸脫口而出。

“第二題:什麼帽子不能戴?”女兒繼續問。

“螺絲帽”,爸爸幾乎沒思索。

“那我給你出一個超級難的”,小女孩想了半天,“樹上有10只小鳥,獵人……”

“零隻”爸爸居然會搶答了!

尷尬的沉默。

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我看到女孩咬緊嘴唇鼻尖冒汗,也看到了那位爸爸鏡片後得意的眼神。

我想,這位父親肯定是個高學歷,他很聰明。

但此刻,他很愚蠢。

這就是今天我想說的,很多時候作為父母,你表現的太聰明瞭。而這是錯誤的。

你迫不及待給孩子這種聰明感,就像這位父親,輕而易舉打敗了女兒,女孩的感受不言自明:挫敗。


02


生活中,這樣的“聰明”有很多:

1、總是贏孩子。

總喜歡和孩子辯論、比賽,這本身沒啥,但孩子總1平9負,你總是大滿貫。

在孩子面前,你總“知道很多”。

不僅如此,還帶口頭語,比如:“這有啥”、“這有何難”、“也太簡單了吧”、“你再想想”,甚至:“這都不懂”、“你也太笨了吧”。

這都在說你很聰明,同時在說,孩子很愚蠢。

我以前和海蒂老師學過兒童遊戲治療,她經常強調,在孩子面前要“笨一點”。

越是小的孩子,你笨的就越誇張,那會大大增強孩子的信心和掌控感。

反之,則會有挫敗感,久而久之孩子就會不敢展示自我,變得自卑。

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2、不懂裝懂。

意思是“看起來很聰明,其實啥也不懂”

有位哲學家說:“當環境要求一個人談論他所不知道的事物的時候,胡言亂語是不可避免的”。

3-6歲的孩子最喜歡提問,很多問題像哲學,且本身並沒有固定答案。

父母總想回答的很聰明,洋洋灑灑說的連自己都信了,其實,孩子一眼就感覺到,你在胡說八道。

就像唱歌先問別人聽過嗎,沒聽過你就可以放心大膽跑調了。

對有些父母而言,說句“我不知道”真的好難。

3、隨意歸因。

你總以自己理解問題的方式去理解孩子。

比如孩子不愛吃肉愛喝湯、比如孩子打了別的小孩或被別的小孩打、比如週末先打球再寫作業,之類的吧,這樣的問題很多。

此時,你總能給孩子貼上標籤,諸如“挑食”、“膽小”、“粗魯”、“沒目標”、“不自律”等。

夠了,這是你的模式,動不動就上升到道德高度,得了吧你。

這些聰明的洞見,都是為了讓你不焦慮而已。

4、冗長的道理。

天哪,這一點我都不想多說了,雖然你也知道滔滔不絕講大道理沒意義,卻無法控制,還美名曰“為你好”。

曾經我問過一個3年級小來訪,當父親無休止的在他耳邊講道理時,他是如何做到一直聽下去的。

他說:“把他想象成一隻瘋狗,所有的話都是汪、汪、汪”。

這是一個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卻又如此貼切。

所有對自己聰明的證明,都是思想的強姦。

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03


父母們,為什麼要表現的那麼“聰明”呢?

第一,因為恐懼無知。

因為不想讓聽眾看到無知,你的“佯裝模式”就會開啟。就會滔滔不絕說廢話,長篇大論的胡言亂語。

不管聽誰的課,若頻頻讓你感到雲裡霧裡不明就裡,別質疑自己的領悟力,那是因為對方開啟了“佯裝模式”。在那個地方,他自己根本沒弄明白,但卻恐懼說出:“對不起,我不懂”這句話。

理解孩子和理解來訪者很像,面對依賴你總假裝強大,總“表現的像個權威或專家”,其實,這是耍小聰明,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敢承認。

只有理解人性的侷限,才能有效的助人,否則就是誇大型自戀(自卑)。

第二,害怕面對“自己不夠好”

擔心被他人覺得“不夠好”是潛意識對自己的評判。

你若見到一被讚美就眼睛放光的人,就可以斷定他內心就是覺得自己很差勁。

我曾在電梯親眼見過,一個小男孩大聲說“爸爸好醜”,然後被爸爸狠狠踹了一腳。

那個父親想聽到的是“爸爸好棒、好威武”,我確定以後他會經常聽到兒子“表揚”的,但這個爸爸徹底敗了。

在孩子面前越聰明,就越掩飾“不夠好”暴露,就越說明你很排斥內心的真相。

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第三,潛意識的不平等。

溫尼科特說過:“當我們和一個男人、女人或兒童面對面的時候,我們其實是兩個地位平等的人類”。

而太多父母形成了我強他(孩子)弱的不平等圖式,一直到孩子青春期、成年期,甚至老年期。

“理所當然的強勢”是根深蒂固的控制慾,表現得聰明就是武器。

“不對等”一旦形成很難消除,你就會無意識貶低孩子,諮詢師會無意識貶低來訪者,這是羞愧感作祟。

你羞於面對自己的無力。

溫尼科特與兒童工作從來都不站著,他與兒童的目光總保持水平。

切記,你面前的是身體比你小一號的人類,而不是弱勢群體。


04


接下來你該知道怎麼辦了:就是要“笨笨”的。

兒童願意和我工作的要點,就是遊戲室是他的天下,他是王者,而我是他手下的“常敗將軍”。

真想理解孩子,想對這個人感興趣,你就會:

1、保持開放的探索和好奇。

他怎麼了,他為何這樣想,為何這樣做,為何和我說這些,為何在這個時候這麼說,他這個階段怎麼了,在他以往生命裡發生了什麼,他怎麼理解此時的自己,怎麼理解我這個人……

而不是他的問題,更不是你教他怎麼做!

一個有愛心的人,不論是父母還是心理治療師,會持續關注孩子和來訪,而不是他的問題。

當你對人性充滿敬畏與好奇,就沒有了所謂的評判。

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2、承認錯誤、無知。

告訴孩子你不懂,告訴來訪你理解錯了,告訴別人,關於這一點你就是門外漢。

我和你打賭,當你承認了錯誤,即刻渾身輕鬆。

需要指出:把聰明才智用在該用的地方。

比如你的事業、工作、伴侶關係。

那個在電梯踢孩子的父親事業一定做不大,因為他可憐的自尊只能靠幾歲孩子來滿足。

對家人,特別是對孩子敏感多疑之人,在外面一定頻頻受挫。

溫尼科特又說了:“我們不知道的時候,我們就說不知道,一個生病的人無法容忍我們對真相的恐懼。如果我們害怕真相,就應該選擇另外一份職業,而不是醫生”。

3、多聽,少說。

語言可悲之處是拼命刷存在感。

因為怕被忽視,所以才會搶話、插話,就像那個麵館裡的父親。

有時候僅僅聽一個人把話說完,就是療愈。

面對孩子,你所有眼神表情動作都在向他傳遞“寶貝,我聽著呢”,就行了。

若你實在憋不住,干預一定要特別簡單有力。

別做報告,別秀你高超的講課才華。

沒有誰比他自己更瞭解自己,你只不過給他提供了安全的基地,而不是由你替代了他的功能。

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05


在愛的人面前笨是種能力,你的笨才會讓對方發展出聰明。

參透了生命本質就不會假裝笨,你會用一種悲憫對待求助之人,他有自己的佛性,而你是反應遲鈍的那道光。

當然,僅僅“假裝笨”這一點就很難,因為現代文化鼓勵那些迅速的、聰明的人類。

因此,親子關係、諮訪關係“笨笨的”才是大智慧。

我們心理諮詢團隊的每位老師,我都親自感受過,他們都是笨笨的、有趣的、有愛之人。

你若信我,歡迎嘗試,點擊下面即刻遇見。

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冰千里專業心理諮詢團隊

最後,用Roman Stoic學派哲學家Epictetus的一段話結束(我得承認不能翻譯這幾個單詞,此處我是門外漢):

“為了做好任何事情,我們都必須謙遜地犯錯,跟隨你的嗅覺,失去方向,把事情弄糟。擁有去嘗試一項事業並承擔做不好的可能性。平凡的生命,其特徵就是在嘗試新事物時害怕看起來不行。”

(END)


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合格的父母、合格的諮詢師,都是笨笨的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文本首發冰千里,轉載需授權
首發來源:冰千里(bingqianli520)

文:冰千里 (公眾號:冰千里(bingqianli520);知名心理諮詢師,一個溫暖又孤獨的老男人,研究親密關係、自我接納。 可接受視頻諮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