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完美主義的確是一種失敗的人格學說,直接導致走火入魔喪心病狂。

獲第83屆奧斯卡金像獎四項提名的《黑天鵝》,是一部將美學色彩和影像藝術、人物性格完全融合的文藝片。電影以芭蕾舞劇《天鵝湖》為靈感,圍繞“黑、白天鵝”的切換,講述女主為追求藝術完美,“走火入魔”、“戲入人生”最終走向毀滅的悲劇故事……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黑天鵝》中的紐約劇團打算重新拍攝芭蕾舞劇《天鵝湖》,由於芭蕾舞演員新舊更迭,領舞貝絲即將離開,舞臺上需要一位新人上位分飾兩角,就是白天鵝和黑天鵝。女主妮娜舞藝精湛,在有著專業舞蹈背景的母親的調教下高人一籌,是領舞的熱門人選,但由於自身性格內向,在選拔時多次受總監托馬斯的“刁難”,被認為無法體現“黑天鵝”的性感與魅惑……故事的衝突就由此展開。

做真正的自己,還是做所謂的“黑天鵝”,成為少女妮娜的心魔。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我感受到了,感到了……完美。”一段用走火入魔來成就的完美,亦真亦假、亦實亦幻。

影片從始至終都瀰漫著黑暗的色調,很驚悚,很壓抑,無論配樂還是攝影都極其吸引觀眾。

文化之美——舞蹈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文化是人類動態的全部活動過程,而並非是一種靜態的實體物象,人類在世界上的禮儀、宗教、祭祀、教育、畜牧、農耕、娛樂、藝術等,無一不屬於文化的範疇。

而舞蹈文化經過提煉、加工、重組、美化了肢體動作,也能夠傳遞其他藝術門類難以表現的思想情感,《黑天鵝》中的舞蹈是芭蕾。“芭蕾”一詞本是法語“Ballet”音譯而來的,15世紀在意大利出現芭蕾這個詞時將它命名為ballet,意思為“跳”或“跳舞”。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芭蕾舞起源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最早用於貴族之間的娛樂表演,隨著歐洲歷史的不斷演變,在十八世紀與十九世紀之交的法國,浪漫主義的芭蕾也應運而生。那時培養出大量的芭蕾舞專業人才,還形成了固定規範的訓練體系。

古典芭蕾的美學原則是開繃直立。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其實在芭蕾中還有一個不必言說的規則,那就是芭蕾舞者只有“瘦”,才能被專業的院團挑選上。創建了紐約城市芭蕾舞團的“美國現代芭蕾舞之父”喬治·巴蘭欽,他不僅對美國芭蕾舞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同時他的芭蕾舞者身形的審美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舞者。

而身體語言是表演者內心世界不會說謊的直接呈現,《黑天鵝》以舞蹈的藝術視角,展現故事,註定了整個作品的走向要與文化藝術並肩而行。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在無言的生活中,靈動舞蹈便是我們接近神的方式……

人物的身份構建

白天鵝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自我”是有意識的,是人在現實中所展現出來的一面,影片中妮娜的自我就是一個乖乖女,自小在母親的呵護下成長,她聽從母親的意見,乖巧懂事,單純善良,處於這個階段的妮娜心理和情感都還沒有發育完全,所以很容易被舞蹈和所謂的職業目標所主導。

母親將自己的希望都寄託在妮娜身上,以畸形的愛澆灌孩子,妮娜表面順從,內心是抗拒的,因為她經常走進自己的房間照鏡子,幻想鏡子裡的自己會長出羽毛,這是她渴望獨立和成長的表現,同時也代表她渴望擁有天鵝皇后這個角色。

電影最大的亮點是對妮娜幻覺的傳神描繪。

黑天鵝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自從被選為主角,妮娜的幻覺就開始出現,並且厭食。

在弗洛伊德的理論中,“自我”和“本我”是完全對立的,是一種存在於潛意識裡面的最原始本能,它渴望的是慾望的滿足,電影以黑色為基調,而黑色與妮娜自我的性格完全對立,因為她是白天鵝的性格。但電影中多次出現在玻璃中的人是一種“本我”的顯現,即是一種“慾望”的投射。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人的慾望一旦被激發,就相當於在內心種下了一顆種子,能做的就是靜候種子的“生根發芽”,逐漸膨脹…妮娜在知道總監確定天鵝皇后一角的前一個晚上,精心打扮了自己,這個裝扮和她平時很不一樣,顯得更加妖豔,她跑去總監辦公室爭取這個角色,總監強吻了她,而妮娜咬破了總監的嘴,這讓總監看到了妮娜性格中不同的一面,最後他將天鵝皇后的角色給了妮娜。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要想飾演好“黑天鵝”這個角色,扮演者內心就必須充滿“愛”與“情慾”,因為“黑天鵝”是魔鬼的象徵。妮娜的主要任務是從女孩轉變成女人——一個充滿魅力的女人。

不瘋魔不成話

對藝術的完美詮釋,是每一位藝術家的夢想。

在《黑天鵝》這部電影的最後,妮娜用近乎自殘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謝幕,這或許是她的不幸,也是她折射出的一種職業悲劇……即便是走下舞臺,妮娜還是沒有從黑天鵝的角色中跳出來,慢慢回到化妝間,用毛巾蓋住滿地的鮮血,她以為這些血是隊友莉莉的,而看到莉莉從外面走進化妝間向她祝賀的時候,她才反應過來,這些血是自己的。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妮娜最後傷害自己,用玻璃插在自己身上,完成了舞臺上的蛻變,取得了演出成功,在她倒下的那一刻,她說:“I am perfect”——我現在是最完美的。

妮娜走向最終的滅亡,是本我勝利的象徵。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雖然她最後毀滅了自己,卻完成了自己內心的慾望。美好與痛苦總是並肩而行,影片對芭蕾舞者的努力付出、艱苦訓練的演繹,讓大眾對舞蹈演員有了新的認識,優秀的演員都是極其危險的,因為他們為了演繹不同的角色,需要不斷地遊走在人性邊緣。

在影片中,女性的成長並不是呈現一種最完美的狀態,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一種“反方向”成長的趨勢,女性的覺悟和成長不一定是順風順水的,導演通過這樣的敘事形式是想告訴觀眾女性成長處境的困難……也完美的詮釋了什麼叫做“不瘋魔不成話”。

《天鵝湖》的魔咒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柴可夫斯基的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其實是來源於俄羅斯的一個民間傳說:傳說王子齊格弗裡德在打獵時偶遇一隊白天鵝,當他追隨白天鵝來到湖邊,卻意外發現白天鵝變成了一位美少女。原來那個少女是天鵝公主奧傑塔,她是被惡魔羅特巴爾德施加了咒語,而解除魔咒的唯一方式是獲得真愛。但如果背叛誓言,魔咒將永不能破。

於是王子向公主許下諾言,希望奧傑塔能成為自己的王妃,並在天鵝城堡舉行選妃宴會。而羅特巴爾德得知後,卻將自己的女兒變成黑天鵝奧吉莉婭。當奧吉莉婭偽裝成奧傑塔的形象來到晚宴時,不僅驚豔了全場也矇蔽了王子,被騙向她求婚。此時奧傑塔在窗外求救,但也無濟於事。最後她絕望離去,魔咒依然無法收回,白天鵝縱身跳崖自盡。


果然藝術不“走火入魔”難達完美,以電影《黑天鵝》舞蹈為例


很顯然,電影《黑天鵝》是以《天鵝湖》為主要靈感來源,經過提煉誕生出這一經典悲劇故事,電影不僅僅有悲劇元素,還有驚悚元素,這也是很多人不敢看的原因之一。電影像極了《怪房客》、《冷血驚魂》,用各種心理暗示的鏡頭講訴了這個關於人格分裂的心理驚悚故事。

作為一部經典的心理懸疑類型電影,《黑天鵝》完美地展現了一個芭蕾舞演員對藝術的精益求精與對完美的狂熱追求,看似是多個人物矛盾與情感的交織,但核心始終都是妮娜一個人在戰鬥,是她一個人突破自我束縛的過程。

“天鵝”真的死了,但真正的藝術在迷狂與執著中獲得了完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