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你說“網絡語言”很扯淡?人家其實是在“解構文化”!

作為一個二十歲的老阿姨,我始終行走在追趕“梗”的道路上。

某天,我在網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痛斥了現在年輕人在網上不好好說話的現象,說這是“反智、反道德。反語言的社會性。”

什麼?你說“網絡語言”很扯淡?人家其實是在“解構文化”!

我:“????”

作為一個被迫熱愛研究大眾文化和社會語言的科研渣,我對這位仁兄的結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實“說話“這個東西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歷史上不好好說話的人有很多,幾乎每次都會引發一波社會大討論(撲街的歷史不會寫,我也看不到啊)。從文學作品的角度說,就很容易發現其規律了。

什麼?你說“網絡語言”很扯淡?人家其實是在“解構文化”!

比如,在古希臘的時候,人們寫東西基本都用韻文,這玩意兒很難,但讀起來很上檔次,普通人弄不了。到了文藝復興,欽其奧說“韻文“太難,不如用“散文”,隨便一點,簡單一點。然後就開始有人罵他,但是事實證明“散文”更好用,更有市場。

然後大家都知道,中國在古代的時候寫文章是很難的:韻文、駢文什麼的,規矩很多,要押韻,要對仗,寫完簡直眼睛疼(別打我)。後來明清時期,市民文學開始流行,語言就搞成半白的了,誰用駢文寫小說,絕對留不下姓名。

什麼?你說“網絡語言”很扯淡?人家其實是在“解構文化”!

所以,大家可以發現。時代向前發展的同時,群眾讀者的範圍在擴大,這就說明,知識分子為難自己的那套,其實是行不通的。之前的文學作品,讀者範圍非常窄,基本就是上流社會那些貴族自己寫自己讀再自己批評,老百姓基本都是文盲(這樣比較好騙)。

但是到了後來,特別是18世紀以後,市民階層參與到了文學創作和批評的潮流中,這就要求文學作品的語言要通俗易懂,否則就是“撲街”。(網絡文學興起就是對此現象最好的證明)

什麼?你說“網絡語言”很扯淡?人家其實是在“解構文化”!

我為什麼要扯這個呢?我就是想讓大家明白,文學語言其實是社會語言的一種高級體現,正是因為人民的不斷參與和改進,社會語言才能煥發無限生機。

在文學史上,有一個特別不喜歡好好說話的流派——“荒誕派”。這是真不好好說話,上下文基沒有聯繫,詞與詞之間基本沒有邏輯可言。但文論家都很喜歡去誇他,就因為他的語言。

我們都知道,語言當中是有文化的蘊含的。一個小屁孩出生,從聽到第一句話開始,就受到這種文化的薰陶,並從此開始受到此種文化的束縛。

什麼?你說“網絡語言”很扯淡?人家其實是在“解構文化”!

所以語言的改進,學術一點叫做“解構”,其實也是對文化本身的一種“解構”。

有人說,“解構是對某種文化的背叛。”簡直是瞎扯。

首先文化這種東西很玄妙。有“通俗文化”也有“大眾文化”。文化裡會包含某種民族的約定俗成,同時也會包含某種統治階級的思想控制。

所以,為什麼現在學術界流行“解構語言、解構文化”?就是因為隨著人民參與知識建設的成為主流,一些文化不再適應此種社會發展,或者說制約了社會的發展。我始終認為,無法與當代人民相契合的文化最終會死掉,所以文化的解構其實是對文化生命力的再賦予。

什麼?你說“網絡語言”很扯淡?人家其實是在“解構文化”!

我們看看網絡語言,我們會發現,它們更隨性、更沒有規矩,甚至有些離經叛道。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好現象。網絡語言帶來文化的解構,文化帶來道德的解構,現有道德的規則總是會帶來對某一方的壓迫、另一方的獲益,而現代化的市民社會需要的是平等,這就表明我們需要新的道德秩序,更自然更接近絕對正義的道德秩序。

最後,有人覺得“網絡語言”會使人口素質下降。我只能說,也許有這個可能,但又有誰能說清楚,“素質”不是“道德”的另一個馬甲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