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潛規則遭反噬:百萬代理人“自保”難保

“你買保險了嗎?”


這並不是一句預銷售開場白,而是一句觸及保險代理人靈魂的“自保件”購買調查。


所謂“自保件”就是保險代理人自購所在保險公司保險。據瞭解,從2014年起,人口紅利帶動壽險代理人隊伍高速增長,數據顯示,2014~2018年全行業代理人複合增速達29%;另一方面,“自保件”在壽險公司佔比不容小覷。一個大型壽險公司僅一個地區的中支機構自保件佔比就達到13.58%,更有甚者超過了20%,其全國上千家分支機構,“自保件”數據之龐大可想而知。


保險代理人為何要買“自保件”,“自保件”對行業的影響是什麼,未來何去何從?

保險潛規則遭反噬:百萬代理人“自保”難保

百萬“自購”大軍


“自2020年2月起,公司推出‘與愛同行一起戰役’,‘與愛同行率先垂範’等系列方案,當內外勤員工對業務推動有畏難情緒的時候,倡導營銷渠道所有人員均為自己投保、為家人投保,為公司做一單業績,以提升整體業務氛圍。”


《中國經營報》記者獲悉,上述要求內外勤員工自購、自銷保險的內容出自某大型壽險公司內部文件。該公司內部文件還顯示,“營銷條線C、D類員工(包含剛入職員工等)期繳保費最低要求在3500元(含)以上;B類員工(各分公司部門經理)期繳5000元(含)以上;A類員工(分公司總經理、副總經理級別)期繳10000元(含)以上。並強制規定,營銷條線所有員工必須100%達成目標,未達成者取消其2020年績效及獎金享受資格,此外,中支營銷班子及四級機構、營業區負責人未達到指標,取消其所轄團隊任何方案享受資格。”


其實,上述現象僅是“自保件”生態的一個縮影。“新人入職第一年或者前半年,如果銷售4000元以上的保單,通過提成+無責底薪+培訓費+獎勵,大概能獲取8000元以上的誘人薪資。但是一般只有‘自保件’,新人才會順利轉正,並獲取相應的佣金和津貼,而上級推薦主管也能享受到‘自保件’的間接利益或管理津貼。由此,通過不斷增員,新人一入職變成公司‘客戶’的現象,成為了行業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秘密’。”多位代理人如是表示。


記者調查中發現,有險企會專門開發有利於員工或者代理人購買的保險產品。例如,在開門紅期間,曾有險企開發了一款分紅型年金保險,設計代理人佣金為7%,第一年保單現金價值達到保費的93%。一位30歲男性代理人投保了該款產品,一年後退保,保單現金價值27936元,同時,按照低檔分紅0元,中檔分紅540元,高檔分紅945元,再加上佣金、底薪、獎勵、津貼等,代理人獲得利益實際遠超保費3萬元,很快便有越來越多的代理人買了“自保件”。


一些保險公司高管和代理人也向記者證實,“自保件”實際上在百萬代理人大軍中已經普遍存在,併成為了保險公司保費收入來源之一。


公開數據顯示,從2014年起,人口紅利帶動壽險代理人隊伍高速增長,2014~2018年全行業代理人複合增速達29%。從上市險企來看,六家上市險企代理人複合增速均為兩位數,最高者甚至達到40%,直接提振了其新業務價值複合增速,保費收入快速攀升。

據瞭解,一個大型壽險公司僅一個地區的中支機構自保件佔比就達到13.58%,更有甚者超過了20%,其全國上千家分支機構,“自保件”重要性可見一斑。


保險潛規則遭反噬:百萬代理人“自保”難保

行業“脫落率”高企


“在新人培訓時,上級領導或者主管會有意引導新人‘自保件’,並告知新人自購保單所得的利益遠比存款利益高,例如,5萬元放進銀行連存三年所獲收益為7125元,而新人自保5萬元所獲利益為:生存金是3000×4=12000元;初傭是5萬×6%=3000元;底薪2500元;續傭為5萬×1%×2=1000元;繼續率獎金是5萬×1%×1.3=650元;五項合計拿到19150元,遠比銀行存款高12125元。通過這種對比計算,利益驅使下,新人往往很容易心動。”代理人趙可(化名)說。


《2019年中國保險中介市場生態白皮書》顯示,約40%的保險代理人年保單數量在12~24件,佔比最大。而代理人月收入卻集中在3000~6000元,約佔35%;3000元以下收入的比例為12.1%;6001~10000元收入佔比為27.9%;月收入5萬元以上的代理人僅佔1.9%。


值得一提的是,監管曾在2012年發文提醒公眾,保險費支出應與自身的經濟條件相適應,人身險保費支出一般在年收入的5%~15%。


也就是說,在年收入不能確保達到幾十萬元以上的情況下,一年交幾萬元以上“自保件”的代理人實際超出了自身經濟承受能力,從而容易造成負債。


記者查詢各個渠道公開資料發現,不乏一些代理人揹負幾單、甚至十幾單的“自保件”,這些保單不是交一年保費,而是通常長達十幾年的交費期限,代理人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會發現,自己掙的佣金基本通過‘自保件’又交回到險企,當薪水無法覆蓋保費支出時,還會依靠透支信用卡、“新卡養舊卡”、保單質押貸款等方式。


因“自保件”負債群體不僅僅是新晉代理人,甚至一些團隊主管、高級經理亦未倖免。

“曾經的團隊主管,銷售了一款繳費1萬元的年金險,交五年,佣金只有1600元(稅前),返傭就給了客戶2500元,自己賠了900多元,但他自認為不虧,因為續傭第二年為6%,第三年3%,只要客戶連續繳費三年,通過續期佣金,就能回本。但實際情況是除了扣稅,作為主管,為了提高活動率,還要給自己團隊成員激勵,例如月度活動、酒會、知識講座、答謝活動等。最後,當這些主管或高級經理離開保險行業的時候,不但沒賺錢,反而債臺高築了。”代理人蔣欣(化名)說。


在此背景之下,保險代理人離職跳崗頻繁。行業交流數據顯示,入職第一年的代理人平均脫落率達到50%以上,個別公司甚至達到了70%以上。


保險潛規則遭反噬:百萬代理人“自保”難保

轉行“反向收割”


毋庸置疑,一些代理人為了“套利”才自購保險,離職的時候同樣也會為了利益選擇退保。此外,一些代理人在深入行業一段時間後,發現“自保件”保障優勢不足等問題,也會選擇退保。


一些問答類社區和平臺信息顯示,已有較多離職代理人公開“自保件”退保的經歷。例如,一篇‘自保件’又如何,過了猶豫期又如何,一怒之下開始退保之路”的帖子顯示,“自保件”全額退保處理方式和普通的保單不一樣,處理的時間更久,需要代理人當面與保險公司博弈與談判。


同時,發帖者由於曾是代理人,對保險合同中有關風險收益和事關自身利益的約定更加了解,其將如何鑽保險合同條款的漏洞從而成功實現全額退保經過,詳細分享。


不僅如此,一些離職代理人甚至做起了“全額退保”的生意,通過社交平臺、網購平臺、電話短信等方式,向消費者發佈“可在全國任意地區的任意保險公司辦理任何險種的全額退保業務,100%退保成功的消息”。打著“專業保險維權”名義,煽動消費者委託其代理“全額退保”事宜,向消費者牟取高額費用。


針對“自保件”對行業影響,某壽險公司副總經理認為,“‘自保件’佔保險公司收入還是比較高的,‘果斷消除’對保險公司沒好處,不但保費可能下滑,代理人隊伍也會不穩,所以沒哪家保險公司會這麼做。”


“我個人認為‘自保件’不需要根治,而是需要解決‘自保件’之外,如何提升代理人產能和收入,提高留存率。如果解決不了這個關鍵問題,在人口紅利下降,互聯網平臺衝擊背景下,將會成為保險公司未來一個大的增長瓶頸。”某大型壽險公司個險渠道負責人表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