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選修課不能採取必修課的教學方式

高中語文開設了選修課,提供了很多選修課程,如人教版教材就提供了《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語言文字運用》、《中外傳記作家作品》、《影視名作欣賞》等多達16門選修課程,這是新課改的一大亮點,其目的是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化和選擇性需求。但對教師來說,如何進行選修課程的有效教學卻一直是個難題。

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如何進行選修課程的教學是個難題

有不少教師仍然採用必修課的單篇閱讀鑑賞的教學方式,姑且不論是否符合新課程精神,首先必然會產生一些無法調和的矛盾如教學時間和教學內容、教學深度和教學進度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課時緊張的問題。

以列入高考範圍的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第一單元“以意逆志 知人論世”,這一單元有賞析指導,賞析示例提供一篇《長恨歌》,自主賞析提供屈原《湘夫人》、鮑照《擬行路難(其四)》、杜甫《蜀相》、陸游《書憤》四首詩,外加推薦作品提供的五首詩,一共有詩歌十首。

如果仍然採取傳統的單篇教學,就算略去推薦作品,還有五首詩,如果象必修那樣一篇又一篇地慢慢教學,再加上賞析指導,沒有八九個課時是完成不了的。這樣每個單元計算過來,勢必難以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效果也很難保證。

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課時緊張

事實上,就算課時允許,逐篇教學也是違背新課程理念的。

選修課與必修課的價值取向是截然不同的,關於這一點在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有明確表述:必修課立足於共同基礎,而選修課則是在必修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選修課程更應該致力於讓學生有選擇地學習,促進學生有個性地發展。

也有教師為了解決課時問題,從整本書中抽取幾篇精品用必修課的教學方式來鑑賞,餘篇不做考慮,這樣看似刪繁就簡,既解決了課時問題,又符合應考的功利性。但這顯然無法實現“詩歌與散文”選修課程的總目標,即培養鑑賞詩歌和散文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 選修課程將形同虛設。

很明顯地,選修課的教學不可能再採取必修課的教學方式。

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必須改變教學方式

選修教材有自身的特點

那麼選修課到底該採取什麼樣的教學方式呢?

要解決這個問題,除了明瞭選修教學是實現差異性的教學這個基本價值取向之外,還要弄清選修教材的特點。

“課程標準制約選修課程的開設,選修課程的性質決定這種教材的編法,而選修教材的特點又影響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目標又關係到教學方法的選擇。”所以,要想教好選修課,必須先弄清楚教材的特點,進而尊重選修教材的特點。那麼選修教材有何特點呢?

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弄清教材特點

從大的方面看,“五種選修系列的教材,本身的特點各不相同,有的重在實際操作,需要突出某一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如《語言文字應用》;有的重在發揮想象和聯想,重在情感和審美的體驗,如文學欣賞類的教材;有的重思辨和推理,強調理性和嚴謹,如“文化論著”研讀類的教材。”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它屬於文學欣賞類,理所當然側重於審美目標。

從小的方面看,每種選修教材又有自己的編寫特點,譬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每個單元就是由“賞析指導”、“賞析示例”、“自主賞析”、“推薦作品”組成的,其中“賞析指導”確定並詳細闡釋了此單元的主題。“賞析示例”提供了具體賞析的方法,“自主賞析”、“推薦作品”提供的詩歌其實是實現主題的一個例子。

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根據它的類型特點和編寫特點,經過實踐檢驗,個人覺得,單元教學的方式是與之相適應的有效的教學方法。

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單元教學非常有效

選修課程可以採取單元教學方法

所謂單元教學是相對必修課程的單篇教學而言的,就是以每個單元的主題為出發點,在教學中化單篇為一類,以一類來印證主題,同時也以主題來指導經典單篇的學習。

以下仍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為例,來談談單元教學方法的具體操作過程。

01、保護原生態閱讀。

實施單元教學的前提是讓學生自由閱讀整個單元的詩歌散文,感受原汁原味的文本。

這既是對必修課程倡導的還原學生閱讀中的主體地位的延伸,也是遵循課程標準所要求的保證一定的閱讀量。當然,對於經典的詩文,最好能背誦下來。

這個環節可以利用早讀課進行,也可適當留出課時供學生做初步誦讀,使之從容完成對文本的體驗和感悟。

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保護原生態閱讀

02、研習單元主題。

在學生對於整個單元的篇章已經做了原生態的閱讀體驗之後,教師引導學生對單元主題進行研習。雖然選修課不提倡也沒必要系統地講授文學鑑賞理論,但必要的方法介紹和研習還是不可缺少的。因為選修課程目標明確要求學生學習鑑賞詩歌、散文的基礎方法。

以《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一單元“以意逆志 知人論世”為例,這一單元的主題是“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要求學生學會用這兩種鑑賞方式來深入探究詩歌的旨意。

本著這個主題,可以這樣設計教學:

在簡單解析“以意逆志”概念之後,引導學生總結出兩個要點“識字”和“體會”,“識字”下包含了解特定意象和特定詞語,“體會”下面分為主觀感受和生活體驗。然後從這四個方面指導學生探究。

在探究中提醒學生調動之前對這單元的閱讀體驗,效果很明顯。如在探究讀詩要抓住重要意象梳理出詩歌的意脈才能理解作者的情感時,有學生就注意到了李白的《越中覽古》(推薦作品)裡的鷓鴣意象,我順勢補充了辛棄疾的“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進而明確鷓鴣意象所暗示的淒涼之感。而在探究用生活經驗解讀詩歌時,有學生就從李清照《一剪梅》裡的名句“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閒愁”,談了他自己曾在生活體驗感受過的落花隨水流的無奈惆悵,由此我簡單提及了《紅樓夢》二十三回裡的一段描寫“那花瓣兒浮在水面,飄飄蕩蕩,竟流出沁芳閘去了。”和《西廂記》楔子裡的“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以及《牡丹亭》“驚夢”中的經典唱詞“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兒閒尋遍”,告訴學生好的詩歌來源於生活,所以鑑賞者也必須有深厚的生活體驗,一個對生活漠視的人,不善於觀察的人,既不可能邂逅生活中的美,也不可能真正讀懂詩歌。

而在研習 “知人論世”時,為了便於理解,可以從“知人”和“論世”兩個維度來指導學生探究。在“知人”這個環節,提示學生就陸游的《書憤》和《臨安春雨初霽》進行對比閱讀,學生很快就能體會到同一個詩人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裡的作品,感情基調會相應發生變化,因此深刻認識到了解詩人生平和為人的重要性。在“論世”這個環節,提示學生調動所學所讀杜甫不同時期詩歌的積累,並且強調“知人”和“論世”不能截然分開。在探究中,學生更深地體會到“知人論世”的重要性,自然在以後的學習中會更加註意積累詩人生平和時代背景。

單元主題的研習基本上只需兩個課時,但這兩個課時對學生來說非常重要,他們掌握了“漁”的方法,接下來更有可能自由地“捕魚”了。

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研習主題

03、示範單篇鑑賞。

在引導學生研習單元主題後,單元教學還有很重要的一個步驟不可忽略。那就是精選重點,鑑賞研讀。當然這種鑑賞研讀與必修課的閱讀鑑賞有著很大的不同,側重印證單元主題,向學生示範如何將單元主題所規定的解讀方法運用於實際鑑賞中。

仍以第一單元為例,可以選擇以《湘夫人》來做單篇鑑賞,在教學中有意糅合進“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的解讀方法,讓學生既鞏固了單元主題的掌握,同時也享受了一頓屈原和楚文化的豐盛大餐。

既然選修課程是實現差異性的教學,那麼自然不必一篇一篇嚼碎了奢望所有的學生都能消化下去,只需將學生領進門,給願意探寶的學生指明一個方向就夠了。單元教學進行到這個環節,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師傅領進門”的工作。

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教師示範單篇鑑賞

04、鼓勵個性化鑑賞。

這是單元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指導學生根據自身興趣和水平,結合單元主題自行鑑賞。擅長誦讀的學生主要去揣摩不同的詩歌散文如何讀出感覺來,有探究精神的學生通過查閱資料等方式來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喜歡閱讀的學生則做課外延伸閱讀,讀詩集,讀文集,也有能力強的學生進行古典詩詞的創作。

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將目光投向課堂之外,開展各種跟選修課程相關的活動,比如我在舉辦詩歌朗誦會時,從創意發起到組織流程,全部是由學生做的,學生還別出心裁地邀請了學校領導致詞,朗誦會舉辦得非常成功,獲得一致好評。

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鼓勵個性化鑑賞

教學實踐證明,單元教學的效果非常好。整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學習完之後,學生的鑑賞能力較之以前有明顯的提升,最為喜人的是,他們對以前敬而遠之的古典詩歌散文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當然,單元教學方法不僅適合於《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同樣適合於《外國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小說欣賞》、《外國小說欣賞》等等選修課程。

同時,在單元教學之外,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實踐,繼續探索新的有效的選修課程教學方式,嘗試更豐富多元的課型。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秦訓剛 蔣紅森.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3] 雷玲.好課是這樣煉成的[G].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選修課程內容太多,課時不夠,怎麼破?你可以試試單元教學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