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壁遊鄭州之嵩山少林風景區(6)

鶴壁遊鄭州之嵩山少林風景區(6)

  藏經閣 少林寺蔵經閣又名法堂,位於大雄寶殿之後的中軸線上,為高僧講經說法和貯存佛經典籍之所。現存《中華大藏經》、《龍藏》、《大正藏》、《高麗藏》及其他典籍計數萬冊。殿內原供達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經在內的5000餘卷佛經圖籍等。殿內現存有歷史上保存下來的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部分木刻版藏經。該殿內神龕上現供1997年緬甸居士所贈送的重16.5噸、長7米的巨型白玉臥佛一尊。東配殿為緊那羅王殿和東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方丈院 少林寺方丈院為第五進院落,這是兵火後山門內倖存的第一所建築。中為方丈室,是歷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曆曾留宿於此,因此一度易名“龍庭”。站在方丈室門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橫臥一塊巨石,約10多平方米,每當夏季雨過天晴,陽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異光彩,遙望如白雪一片,晶瑩奪目,故稱“少室晴雪”,為中嶽八景之一。

  立雪亭 立雪亭原名“初祖殿”,又稱達摩亭。立雪亭原是初祖殿東西兩側的亭子,兩亭子被毀後,移名於初祖殿。現在的亭子面闊三間(11.37米),進深三間(7.39米),通高8.829米,平而近方形,是寺內唯一的一座單簷廡殿式建築。殿內東南隅有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鑄造的鐵鐘一口。此殿於1983年進行了維修。外壁原有碑刻,現已移於碑廊等處。相傳此處為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處。慧可,少為儒生,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後出家,精研三藏內典。在40歲左右遇達摩於嵩山洛陽一帶遊化,即拜他為師。達摩閉門面壁,置之不理,慧可便在門外等候,時數九寒天,大雪過膝,慧可站立雪中不動,第二天達摩仍不許入室,於是慧可砍下左臂獻於達摩前,表示求道至誠,達摩才把木棉架裟和缽盂傳他,作為傳法的憑證。“衣缽傳真”的典故便出於此。亭內佛龕中供奉達摩銅像。亭正中懸掛乾隆御書“雪印心珠”橫匾。亭外東牆鑲嵌金代模刊的蘇軾觀音像和觀音贊、金代刻制的二祖慧可畫像、明代左思明的“煉魔臺”三字刻石等。千佛殿少林寺千佛殿又名毗盧閣、毗盧殿、千佛閣,坐落在立雪亭後寬闊壯觀的大月臺上,是少林寺最後一座殿宇,也是寺中最大的殿閣建築。該殿創建於明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經過明、清多次維修,特別是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大修之後,該殿建築面貌已經改觀。殿正面簷下懸一大型風字匾,題“西方聖人”四字。佛龕中供明代鑄造的毗盧佛銅像。殿東、西、北牆上有大型彩色壁畫——五百羅漢。高7米,面積330多平方米,其規模之大為全國同類壁畫中所罕見。五百羅漢形貌奇特,分為35組,各表達一個故事,據說色彩數年一更。整個三層畫面採用重彩平塗法,朱黑和諧,勾勒粗勁有力。線條簡煉,筆法流暢。東壁是明代雕刻的阿彌陀佛玉石像。殿內地面上有48個排列成深20釐米的陷坑,據說是少林武僧練拳習武的腳坑遺址。

  地藏殿 白衣殿 少林寺千佛殿的西廂為地藏殿,東廂為白衣殿。白衣殿內供奉白衣觀音銅像一尊。殿內三面牆上繪有彩色壁畫,均系晚清所制。北面和南面繪的是眾僧徒手和持械練拳習武的動作,所以千佛殿亦稱拳譜殿或錘譜殿,北面山牆上繪湛舉和尚在殿前指導僧徒拳賽的情景。後壁北端二間繪“十三和尚救駕唐王”與“活捉鄭將王仁則”的傳統故事。神罩兩側繪製的是降龍伏虎圖,東北和東南壁角是文殊騎青獅和普賢騎白象等。

  初祖庵 出寺向西北行一公里,便是初祖庵。這座寺院主要是為了紀念禪宗初祖達摩上山修行而建。庵內有山門、大殿、千佛洞,現存主要建築為一殿、兩亭和千佛閣等。大殿建於北宋宣和七年(1125),木構樑架,斗栱都是典型的宋代風格,是河南現存木構建築中之傑作。殿內樑柱用16欞石柱和彎曲圓木疊成,柱上雕刻的武士、游龍、舞鳳、飛天、鳳戲牡丹、群鶴鬧蓮等圖,工藝精細,神態生動,體現了宋代中葉繪畫和雕刻技藝的水平。大殿東南有古柏一株,相傳為禪宗六祖慧能所植,俗稱馬柏。殿後兩亭有宋代書法家的碑石四十餘品。初祖庵不遠的五乳峰中有一“達摩洞”。洞前立有一片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雕刻的雙柱單孔石坊,洞內有“面壁石”一塊,據說是由於達摩在此靜坐面壁九年其影入石所致。佛徒們視此為至寶,可惜已毀於兵火。

  二祖庵 二祖庵位於缽盂峰上,庵內有大殿、碑碣數道,庵外有古柏及唐、元、明代磚塔三座,庵南有一塊巨石叫“石削石芙蓉”,傳為慧可斷臂養傷處,名“養臂臺”。庵前有四眼泉水,雖相隔咫尺,但水味各異。據說慧可在此養傷時吃水困難,達摩知道後便用錫杖點幾下,所點之處便湧出泉水,故稱“卓錫泉”。南面還有覓心臺,為慧可行經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