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伊登》:一个优秀作家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性的颓废

一个小学肄业的水手,谁能想到他以后成为了一位大作家。但是这位作家在取得成功后非但没有享受荣华富贵,还整天忧心忡忡,最后选择自杀。他对于这个世界看得太清楚了,所以看清了世界的诸多丑恶,他就像尼采所说的"超人",否定一切传统价值,要重估一切价值,但这种超人是难以忍受生活在如此不美的世界中的。

《马丁·伊登》:一个优秀作家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性的颓废

他就是在《马丁·伊登》这部电影中与影片同名的男主角。这部改编自19世纪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同名小说的电影上映于2019年,曾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击败了《小丑》夺得当年的影帝。马丁·伊登成为作家的前后简直判若两人。而男主演卢卡·马里内利凭借出色的表演将这个复杂的人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

发现世界的丑陋

杰克·伦敦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把自己的亲身经历浓缩了进去。这部小说的主角跟杰克伦敦的命运很像,他们曾经都当过水手,后来尝试写作,在年轻的时候就一下子成名了。但是成名之后他们却越来越变得焦虑,最后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世界。

无论是杰克·伦敦还是他笔下的马丁·伊登在成为作家后都面临着对生活的焦虑。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焦虑呢,我们可以看到主角马丁从一开始目不识丁的水手变成作家经历了一段刻苦和努力的学习,成为作家之后他们进入了一直在心中保持着理想化的上流社会,最后却见证了他们的虚伪。也就是说他们从一个盲目的普通人变成一个富有学识和见识的作家,通过学习和见识他们更加看清了这个世界,也由此付出了清醒的代价。

《马丁·伊登》:一个优秀作家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性的颓废

他们看清楚了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作者杰克·伦敦经历和思想中看出来。杰克·伦敦本人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还阅读了大量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但同时他也是尼采超人学说的忠实簇拥和实践者。在尼采这里他学到了对传统的弱者道德伦理的批判,认为人有强者和弱者之分。"超人"不是指美国漫画中的那个超人,而是具有超出常人的强力意志,他们更有生命力,更聪明勇敢,是引领人们的先知。

因为对尼采的追捧和实践,杰克·伦敦和他笔下的马丁·伊登有着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无法生存是因为他们看清了世界的丑恶。这种丑恶便是尼采所说的现代性的颓废。

现代性的颓废

尼采是十九世纪的一位非常具有洞见的哲学家,他富有先见地预言了现代性的颓废。尼采提出现代性的颓废这个观点还要从他早期的一位挚友瓦格纳说起。瓦格纳是19世纪的德国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尼伯龙根的指环》鼎鼎大名自然不必多提,他对歌剧改革和对音乐的理解影响着如今的音乐创作理论。

《马丁·伊登》:一个优秀作家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性的颓废

瓦格纳

瓦格纳的影响并不局限于艺术领域,他对于革命的看法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观念。他反对那个时代将艺术作为商品,将其私有化、工业化。相反,瓦格纳力图实现艺术的群众性,人的最高境界追求艺术的,而艺术应该属于群众。

尼采早期受瓦格纳很大的影响,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尼采创作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在这本书中尼采论述了古希腊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和这两种精神在古希腊文化、艺术中的体现。古希腊悲剧被瓦格纳视为完美艺术,这一点与尼采高扬古希腊悲剧这种酒神艺术的观点是不谋而合的。

但瓦格纳取得伟大成就之后,尼采认为他的艺术变了,变得刻意去迎合观众。尼采在瓦格纳死后写了一本书叫《尼采反对瓦格纳》来批判他,在尼采看来,瓦格纳堕落了。作为艺术家的职责本应该是为真理和艺术斗争,但是瓦格纳却用隐秘的方式去迎合观众,获得观众的认可。

《马丁·伊登》:一个优秀作家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性的颓废

瓦格纳迎合观众的方式切中了现代人对于精神兴奋剂的需求,尼采将其背后的原因总结为现代性的颓废。颓废的现代人需要三大兴奋剂,既残忍、刻奇和无辜,这也是影片的主角从他所生活的世界发现的人们的丑恶。

现代人对待自身的方式是残忍的,在尼采看来,这些人为了逃避现实的苦难转而追求刺激,在刺激中得过且过浪费自己的生命。观众欣赏瓦格纳的歌剧是对自己的残忍,人们追求着歌剧所呈现出来的听觉享受,歌剧中的喜或悲失去了酒神艺术的灵魂,只是为了让观众震撼、发泄。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流社会整天沉醉于声色犬马的生活当中,浪费自己的生命,不去正视苦难。马丁起初对于上流社会抱着幻想,但是当他真正了解过后才明白这些人光鲜亮丽生活背后的荒唐。

刻奇又被称为做作。人们处于一种公共环境中失去了真正来自于自身的情感,根据他人的反应来装出来的情绪。就像人们在电影院中欣赏一部电影的时候,本来这个电影的桥段并没有足够的感染力引起自己的共鸣,但是人们发现有的人因为这一桥段感动得哭了出来。于是自己也不得不挤出几滴泪水,以免自己在人群中过于突出,引起他人的鄙夷,自己是不是缺乏人性,缺少道德?

《马丁·伊登》:一个优秀作家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性的颓废

这种刻奇有时候还不一定是勉强装出来的,当一个人在这种群体环境中浸淫久了之后,人的感情会不自觉地被身边的环境所影响,导致自己误以为这真的是直观的感情流露。就像影片中马丁在一场讲座上认真地道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却被听众理解为他在开玩笑表现自己的幽默,引发了哄堂大笑。这种群体的感情裹挟着个人感情,还影响着个人的理解,这时就算没有感觉到马丁的话好笑的人都禁不住尴尬一笑。

而无辜又被称为痴呆,无辜的人不会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进行反思,并且将这种麻木视为一种"清白"。无辜表现为人们应对生活的一种"皆可"态度,自己生活的一切决定都交由他人"代庖"。人们对生活表现为皆可,保持着肤浅的好奇。有人喜欢旅游,听见媒体或别人的描述就好奇地想要去看一看。

《马丁·伊登》:一个优秀作家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性的颓废

于是人们对于事物的态度通常只是一种自身无涉的观看,而不做任何与自身有关的反思和价值判断。影片中马丁看见自己以前的工友十分愚昧,他们闹事罢工也只是跟着大家一起闹,从未思考过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做,自己这样做是维护了自身那些权利。这也是为什么马丁对劳苦大众抱有同情,同时也对他们的愚蠢十分鄙夷。

结语

马丁成为作家后大可以像瓦格纳一样融入进社会,为大众提供颓废机制的精神兴奋剂,自己虽然堕落了但依然可以享受荣华富贵。但他选择了清醒的孤独,像超人一样凭借勇气与意志经历痛苦的轮回。现代性是启蒙时代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这部影片的结局向我们暗示了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一切保持纯真的艺术和思想都将会受到摧残,而拥有强力意志的人也难以在其中生存。

文|精彩Yee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