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伊登》:一個優秀作家身上體現出的現代性的頹廢

一個小學肄業的水手,誰能想到他以後成為了一位大作家。但是這位作家在取得成功後非但沒有享受榮華富貴,還整天憂心忡忡,最後選擇自殺。他對於這個世界看得太清楚了,所以看清了世界的諸多醜惡,他就像尼采所說的"超人",否定一切傳統價值,要重估一切價值,但這種超人是難以忍受生活在如此不美的世界中的。

《馬丁·伊登》:一個優秀作家身上體現出的現代性的頹廢

他就是在《馬丁·伊登》這部電影中與影片同名的男主角。這部改編自19世紀美國作家傑克·倫敦的同名小說的電影上映於2019年,曾在威尼斯電影節上擊敗了《小丑》奪得當年的影帝。馬丁·伊登成為作家的前後簡直判若兩人。而男主演盧卡·馬裡內利憑藉出色的表演將這個複雜的人物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出來。

發現世界的醜陋

傑克·倫敦在寫這部小說的時候把自己的親身經歷濃縮了進去。這部小說的主角跟傑克倫敦的命運很像,他們曾經都當過水手,後來嘗試寫作,在年輕的時候就一下子成名了。但是成名之後他們卻越來越變得焦慮,最後以自殺的方式告別了世界。

無論是傑克·倫敦還是他筆下的馬丁·伊登在成為作家後都面臨著對生活的焦慮。那麼是什麼導致了這種焦慮呢,我們可以看到主角馬丁從一開始目不識丁的水手變成作家經歷了一段刻苦和努力的學習,成為作家之後他們進入了一直在心中保持著理想化的上流社會,最後卻見證了他們的虛偽。也就是說他們從一個盲目的普通人變成一個富有學識和見識的作家,通過學習和見識他們更加看清了這個世界,也由此付出了清醒的代價。

《馬丁·伊登》:一個優秀作家身上體現出的現代性的頹廢

他們看清楚了什麼呢,我們可以從作者傑克·倫敦經歷和思想中看出來。傑克·倫敦本人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還閱讀了大量斯賓塞的社會學理論,但同時他也是尼采超人學說的忠實簇擁和實踐者。在尼采這裡他學到了對傳統的弱者道德倫理的批判,認為人有強者和弱者之分。"超人"不是指美國漫畫中的那個超人,而是具有超出常人的強力意志,他們更有生命力,更聰明勇敢,是引領人們的先知。

因為對尼采的追捧和實踐,傑克·倫敦和他筆下的馬丁·伊登有著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他們在這個世界上無法生存是因為他們看清了世界的醜惡。這種醜惡便是尼采所說的現代性的頹廢。

現代性的頹廢

尼采是十九世紀的一位非常具有洞見的哲學家,他富有先見地預言了現代性的頹廢。尼采提出現代性的頹廢這個觀點還要從他早期的一位摯友瓦格納說起。瓦格納是19世紀的德國作曲家,他的代表作《尼伯龍根的指環》鼎鼎大名自然不必多提,他對歌劇改革和對音樂的理解影響著如今的音樂創作理論。

《馬丁·伊登》:一個優秀作家身上體現出的現代性的頹廢

瓦格納

瓦格納的影響並不侷限於藝術領域,他對於革命的看法影響了他的藝術創作觀念。他反對那個時代將藝術作為商品,將其私有化、工業化。相反,瓦格納力圖實現藝術的群眾性,人的最高境界追求藝術的,而藝術應該屬於群眾。

尼采早期受瓦格納很大的影響,也是在他的影響下尼采創作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劇的誕生》,在這本書中尼采論述了古希臘的日神精神與酒神精神,和這兩種精神在古希臘文化、藝術中的體現。古希臘悲劇被瓦格納視為完美藝術,這一點與尼采高揚古希臘悲劇這種酒神藝術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

但瓦格納取得偉大成就之後,尼采認為他的藝術變了,變得刻意去迎合觀眾。尼采在瓦格納死後寫了一本書叫《尼采反對瓦格納》來批判他,在尼采看來,瓦格納墮落了。作為藝術家的職責本應該是為真理和藝術鬥爭,但是瓦格納卻用隱秘的方式去迎合觀眾,獲得觀眾的認可。

《馬丁·伊登》:一個優秀作家身上體現出的現代性的頹廢

瓦格納迎合觀眾的方式切中了現代人對於精神興奮劑的需求,尼采將其背後的原因總結為現代性的頹廢。頹廢的現代人需要三大興奮劑,既殘忍、刻奇和無辜,這也是影片的主角從他所生活的世界發現的人們的醜惡。

現代人對待自身的方式是殘忍的,在尼采看來,這些人為了逃避現實的苦難轉而追求刺激,在刺激中得過且過浪費自己的生命。觀眾欣賞瓦格納的歌劇是對自己的殘忍,人們追求著歌劇所呈現出來的聽覺享受,歌劇中的喜或悲失去了酒神藝術的靈魂,只是為了讓觀眾震撼、發洩。在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上流社會整天沉醉於聲色犬馬的生活當中,浪費自己的生命,不去正視苦難。馬丁起初對於上流社會抱著幻想,但是當他真正瞭解過後才明白這些人光鮮亮麗生活背後的荒唐。

刻奇又被稱為做作。人們處於一種公共環境中失去了真正來自於自身的情感,根據他人的反應來裝出來的情緒。就像人們在電影院中欣賞一部電影的時候,本來這個電影的橋段並沒有足夠的感染力引起自己的共鳴,但是人們發現有的人因為這一橋段感動得哭了出來。於是自己也不得不擠出幾滴淚水,以免自己在人群中過於突出,引起他人的鄙夷,自己是不是缺乏人性,缺少道德?

《馬丁·伊登》:一個優秀作家身上體現出的現代性的頹廢

這種刻奇有時候還不一定是勉強裝出來的,當一個人在這種群體環境中浸淫久了之後,人的感情會不自覺地被身邊的環境所影響,導致自己誤以為這真的是直觀的感情流露。就像影片中馬丁在一場講座上認真地道出自己的肺腑之言,卻被聽眾理解為他在開玩笑表現自己的幽默,引發了鬨堂大笑。這種群體的感情裹挾著個人感情,還影響著個人的理解,這時就算沒有感覺到馬丁的話好笑的人都禁不住尷尬一笑。

而無辜又被稱為痴呆,無辜的人不會對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進行反思,並且將這種麻木視為一種"清白"。無辜表現為人們應對生活的一種"皆可"態度,自己生活的一切決定都交由他人"代庖"。人們對生活表現為皆可,保持著膚淺的好奇。有人喜歡旅遊,聽見媒體或別人的描述就好奇地想要去看一看。

《馬丁·伊登》:一個優秀作家身上體現出的現代性的頹廢

於是人們對於事物的態度通常只是一種自身無涉的觀看,而不做任何與自身有關的反思和價值判斷。影片中馬丁看見自己以前的工友十分愚昧,他們鬧事罷工也只是跟著大家一起鬧,從未思考過自己為什麼要這樣做,自己這樣做是維護了自身那些權利。這也是為什麼馬丁對勞苦大眾抱有同情,同時也對他們的愚蠢十分鄙夷。

結語

馬丁成為作家後大可以像瓦格納一樣融入進社會,為大眾提供頹廢機制的精神興奮劑,自己雖然墮落了但依然可以享受榮華富貴。但他選擇了清醒的孤獨,像超人一樣憑藉勇氣與意志經歷痛苦的輪迴。現代性是啟蒙時代和資本主義發展的結果,這部影片的結局向我們暗示了在資本主義的社會里一切保持純真的藝術和思想都將會受到摧殘,而擁有強力意志的人也難以在其中生存。

文|精彩Yee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