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和平建國的嘗試

一、戰爭推動下的變革

——近代中國歷史的重要拐點


時代催生下的機遇——近代中國和平建國的嘗試

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並嘗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國民革命時期,國共合作進行北伐戰爭,基本上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由於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民革命以失敗而告終。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建國,由於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平建國的希望破滅。

1.政治上——從帝國到民國: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國長達兩千年之久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三權分立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佈了資產階級性質的臨時約法,這是建立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初步嘗試,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2.社會生活上——從臣民到國民: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鉅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國民的面貌為之一新。

3.思想上——從“君權神授”到民主共和: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開拓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

4.經濟上——從變法圖存到實業救國: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5.和平建國的嘗試失敗的原因

由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袁世凱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之後,北洋軍閥繼續實行封建獨裁統治,辛亥革命的民主成果蕩然無存。

國民革命運動的突出特點和重大成果:

(1)以國共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組成的革命統一戰線,革命力量空前團結起來。

(2)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工人運動、農民運動都出現新高潮。

(3)有新式的正規軍隊國民革命軍,並進行了規模空前的革命戰爭即北伐戰爭,把革命勢力由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威震全國。

(4)近代史無前例的國民革命,基本上消滅了北洋軍閥,打擊了列強的侵華勢力,第一次從列強手中收回了一些被侵略的權益。這促成了全國革命形勢的高漲,中國再次出現建立民主政治的良機。

(5)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在帝國主義的支持下叛變革命,建立起了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國民政府,實行國民黨一黨專政,民主政治無從談起。

(6)國民革命使人們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相當普遍的革命洗禮;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口號,為廣大人民所接受;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擴大;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一部分軍隊。這些都成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的新起點。

1.蔣介石的方針和策略

方針

獨裁和內戰。旗號:“和平建國”。目的:發動新的大規模內戰,以消滅人民革命力量,維護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

策略

一方面積極準備內戰,一方面又假裝和平,採取的是“假和平,真內戰”的策略。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共同商討”國內和平的問題

2.中共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

(1)中共的方針和策略:方針是“和平、民主、團結”三大口號;策略是一方面進行自衛戰爭的準備,一方面盡力爭取和平民主。

(2)中共爭取和平民主的鬥爭和成果:

①派毛澤東等到重慶同國民黨舉行和平談判。經過43天的談判,國民黨表示同意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國共雙方代表簽署了《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國民黨迅速結束訓政,實施憲政,召開政協會議;保證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權利。但對人民軍隊和解放區的合法地位問題,未能達成協議。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的簽訂,在全國人民面前表明了中共爭取和平的誠意,在政治上取得主動。

②政協會議:在1946年的政治協商會議上,中國共產黨同民主黨派及無黨派人士合作,圍繞著政權與軍隊問題、政治民主化和軍隊國家化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會議通過了有利於人民的政協協議。協議內容包括改組國民政府、召開國民大會、實施《和平建國綱領》、整編全國軍隊、制定憲法等。但政協協議很快被國民政府撕毀。

3.和平民主的破產

蔣介石在美國的支持下堅持獨裁內戰方針,壓制或解散民主黨派,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徹底破產。


1.1912年春,孫中山代表南京臨時政府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兩個“臨時”的提法從本質上體現了(  )

A.革命黨人為袁世凱奪權留餘地

B.孫中山不計較個人名利的品質

C.革命黨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D.中華民國政權還缺乏人民支持

解析:選C 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在這一時期已然認識到,民主共和之路並非是可以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漫長和循序漸進的過程,兩個“臨時”正是其不懈探索精神的集中體現,故C項正確。


2.晚清社會男子服裝的顯著特點是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並行不悖。特別是風雲激盪的辛亥前夜,衣著打扮不僅代表著個人的服飾習慣,而且代表了個人的某些政治傾向,從而使服飾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材料反映了當時中國(  )

A.新舊政治力量勢均力敵 B.東西方文化衝突加劇

C.生活方式發生根本變化 D.政治選擇呈現多元化

解析:選D 據材料“衣著打扮不僅代表著個人的服飾習慣,而且代表了個人的某些政治傾向,從而使服飾本身超越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意味”可得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代表新舊不同的政治主張,政治選擇呈現多元化,故D項正確。


3.很多重要領導人如汪精衛、孫科、宋子文、毛澤東、董必武、吳玉章、何香凝、唐生智等均在這個政府工作過。他們在這裡共作出200多項重要決議,內容涉及整頓交通、金融,處理勞資糾紛,懲治土豪劣紳等。“這個政府”是指(  )

A.中華民國南京國民政府

B.南京臨時政府

C.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政府

D.武漢國民政府

解析:選D 武漢國民政府存在於1926~1927年,此時期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因而在該政府內可能出現國共兩黨人員共同工作,此時正處於國民革命時期,因而該政府可能出臺“懲治土豪劣紳”的決議,故D項正確。


4.中共某部隊曾於1946年向中央發出此電文:“我們提議中央能允許我們在本月底即開始實施主力突圍的計劃,即經鄂中分兩個縱隊分別向陝南及武當山突圍,然後轉至陝甘寧邊區。”該電文發出的背景應該是(  )

A.重慶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

B.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

C.國民黨軍隊進攻陝北解放區

D.解放軍決定進行戰略反攻

解析:選B 根據時間“1946年”以及電文內容可以看出,該電文發出的背景應該是國民黨發動內戰。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召開時,國民黨只是為發動內戰做準備,故A項錯誤;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標誌著內戰爆發,故B項正確;國民黨軍隊進攻陝北解放區是在1947年,故C項錯誤;解放軍決定進行戰略反攻是在1947年,故D項錯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