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邊:五千畝荒山“穿新衣”,變身“山桃之鄉”

靖邊:五千畝荒山“穿新衣”,變身“山桃之鄉”

“這個魚鱗坑寬必須打夠60公分、長80公分、深淺要夠40公分,楞子必須是要硬的,坑與坑的間距要均勻……”“三光一硬,腳踩不動!”4月15日,靖邊縣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5千畝退耕還林項目實施點之一,沙窪溝村的百畝荒山坡上,技術人員正在指導工人們挖栽植山桃樹的魚鱗坑,光禿禿的荒山坡上,熱火朝天的勞動景象匯聚成一幅動人的春耕圖,漫山遍野的魚鱗坑猶如一件華麗的禮服,將這片黃土坡裝扮的分外惹眼。

靖边:五千亩荒山“穿新衣”,变身“山桃之乡”

定目標,鎖定種植山桃樹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今年,該中心全面實施5千畝退耕還林工程,覆蓋3個行政村,目前已經完成了約4千畝,預計4月下旬將全部完工。“水路畔搶抓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區的機遇,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林業部門大力支持下,積極探索白于山區生態治理模式,大力實施退耕還林、行道綠化工程,努力打造秀美水路畔。”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李宏德表示。

靖边:五千亩荒山“穿新衣”,变身“山桃之乡”

“這次我們造林的樹種為山桃樹,這個樹種不僅耐旱、容易成活、管護方便,而且見效很快,非常適合在白于山區種植,為此,我中心確立了打造‘山桃之鄉’的林業發展目標。”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主任王國吉告訴記者。通過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該中心將著力實現三大效益:擴大森林覆蓋率,實現生態效益,為打造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區作出積極貢獻;著眼農民增收,實現經濟效益;助力脫貧攻堅,實現扶貧效益。

“10年前,為了燒火我無意間栽植了400餘株山桃樹,2015年收入最高,賣山桃核淨賺4萬元。去年山桃被霜凍了,也賣了1.8萬元,這山桃樹平時不用管理,秋收時間兩個人一個來月就收回來了,不耽誤外出打工。”沙窪溝村山桃種植受益戶武志光分享了種植山桃的經濟效益。

“有了武志光種植山桃樹的成功經驗,群眾覺得種植山桃樹經濟效益可觀,現在農民對退耕還林的積極性很高。以前這些山峁子都是撂荒地,村民外出打工無人管理,山桃樹種成活後,春花夏實秋景,還可以為民增收,今年我們村計劃種植1100畝。”沙窪溝村村主任奧成厚告訴記者。

靖边:五千亩荒山“穿新衣”,变身“山桃之乡”

穩增收,經濟效益未來可期

“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人少地廣,且均為25度以上坡地,非常適宜退耕還林,退耕還林每畝補償款1200元,群眾可以直接受益;山桃耐旱、耐凍、成活率非常好,便於粗放管護,目前市場行情好,經濟效益可觀;三分種七分管,只要春秋兩季按時鬆土、除草,管護到位,山桃樹3至5年就可以見到效益,將來這5千畝荒山就會變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縣林業局黨組成員、林站負責人黨振民表示。

靖边:五千亩荒山“穿新衣”,变身“山桃之乡”

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規劃實施的5千畝退耕還林工程,覆蓋3個行政村,主要種植山桃樹等經濟林。目前,造林工程已全面開展,位於石窯溝村的兩千畝坡耕地上,工程正在緊張有序地推進。走進石窯溝村,100多名造林施工人員正在山坡上種植退耕還林樹苗。縣林業部門技術員一邊指導、一邊把關,挖坑、放苗、覆土,每個環節都認真仔細。“我們種植的是山桃樹,山桃樹不僅耐旱、易成活、易管護,且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3至5年後這裡就會變成鬱郁青山。”技術員介紹說。

靖边:五千亩荒山“穿新衣”,变身“山桃之乡”

退耕還林工作中,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兼顧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大力發展特色經果林,提高“退耕還林”在脫貧攻堅中的貢獻率,並動員貧困群眾參與務工管理、流轉土地,確保農戶退耕能增收、得實惠。“山桃核價格每斤在3元左右,按照規劃每畝種植山桃樹56顆,成活率以80%計算,每棵山桃樹可以收穫山桃核5公斤,保守估算一畝地有1400元左右的收益。”石窯溝村村小組長李元飛算賬算到睡不著覺。“現在黨的政策真是好,我家有退耕還林地14畝,按現在的市場價計算,光這一項就有近兩萬元的收入,而且自己還能外出務工增加收入,真是一舉兩得的好事。”李元飛感慨地說。

謀發展,生態建設富民強鎮

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現有天然林地4.5萬畝、草地2萬畝、退耕還林地1.4萬畝,在完成5千畝退耕還林工程後,境內綠化面積將達到11.2萬畝,綠化率可達48%。道路綠化率達92%。為推進黃土高原生態文明示範區建設添磚加瓦、為建設秀美水路畔錦上添花,同時也將助推群眾發展致富,為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除退耕還林外,該中心今年還實施了45公里的行道綠化工程,對蔡水路、廟石路和二姐畔通村公路兩側進行綠化,目前工程正在有序推進。“下一步,我們將著重加強對林地的管護,加大封山禁牧執法力度,提高山桃樹的成活率;同時,進一步擴大山桃種植面積,把水路畔打造為名副其實的‘山桃之鄉’” 王國吉說。

靖边:五千亩荒山“穿新衣”,变身“山桃之乡”

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具有白于山區腹地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經過多次實地考察、多次召開群眾代表座談會的基礎上,今年,靖邊縣將5千畝退耕還林項目全部落實到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享受國家補助資金600萬元。該中心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的原則,採取“點線面”相結合的綠化規劃。點,即對人口相對集中區域進行綠化、美化,提升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線,即對轄區內蔡水路、廟石路等交通主幹道兩側進行綠化,美化鄉村道路,建設美麗鄉村。面,即大力實施陡坡地退耕還林工程,堅持生態林與經濟林相互補,奮力實現脫貧增收和生態建設“雙贏”目標。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計,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重要內容。靖邊縣積極響應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先後兩輪實行退耕還林項目。1999年至2006年第一輪退耕還林項目中,全縣退耕還林31萬畝,國家補助資金6.15億元,涉及22個鄉鎮、194個行政村, 2209戶農戶、近10萬人受益。2014年至今,第二輪退耕還林項目已實施35.7萬畝,國家補助資金已補助3340萬元,涉及16個鄉鎮55個行政村,8096人受益,同時,涉及的173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退耕還林政策補助金3295萬元,退耕還林2萬畝。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靖邊縣水路畔便民服務中心正趁著退耕還林的東風,向著生態建設富民強鎮,打造秀美水路畔的步伐不斷邁進。

靖边:五千亩荒山“穿新衣”,变身“山桃之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