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晋南地区与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为何会形成强烈的反差?

魜溣


晋南,从地理上看北靠韩信岭与晋中、吕梁接壤;东依太岳山、中条山与长治、晋城市为邻;西、南隔黄河与秦豫相望。晋南的地理范围包括今天的临汾市、运城市和吕梁市的石楼县。晋南靠近黄河,从上古时代,黄河沿岸就一直是文化的发源地,从炎黄帝开始到后来所建立的夏商周,都始终在这个范围内,从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游牧名族分布在内蒙,东北,西北这些地方,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形成了的人类智慧和文明。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民族。游牧文明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与农耕文明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中国北方边境历史的主题之一。他们也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古为镜


这个问题很专业,“沧海桑田”绝不仅仅是一句描述神话时代的成语典故,而是确确实实发生在历史上的实际情况。而且它的周期非常短,根据如今的历史史料分析,2000年便很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简单说来就是不能以我们今天对于气候、地理的意识和观念来看待古代中国。

山西中南部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三晋大地,先有晋国,后有韩赵魏三国,它距离北方少数民族非常近,但是给我们的感觉两者的生态环境差异可以说是非常大。首先,当时真正的生态环境我们无法准确了解。但肯定和我们今天是不同的。据可靠的考古资料证实,两千年前的甘肃金塔一带,曾经也是水草丰茂的宝地,甚至有大量的渔业资源可以供人捕获,但是今天的甘肃地区已经是黄沙漫天的戈壁。所以,不敢确定当年晋南和北方草原的气候到底如何。

不过,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是耕种与渔猎采集并行。而少数民族则是游牧与渔猎采集并行。游牧业逐水草而居,对于环境的要求和破坏力是很大的。所以,他们要经常迁徙,对于荒废的牧场基本上是置诸脑后。这就很可能造成环境的恶化,在史料上看来北方游牧民族对于南方的入侵很多时候也是由于环境的恶化所引发的。而晋南一直是中原人的耕种地域,对于环境的保证与维持比较好,这可能就是造成二者差异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