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职场「过来人」说的话,你信了几句?

「过来人」一词最早的出处是《金瓶梅》中的这句:「要知山下路,须问过来人。」到了现代,「过来人」流传更广的则是这句口头禅:「我走过的路比你走过的桥还多,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

「过来人」最活泛的有两个「场」:婚场和职场。毕竟这两个场子只需要熬资历,不管成功还是失败,都算「过来人」。

职场上的「过来人」用他们的摸爬滚打总结了一套又一套的「职场生存法则」,成为他们指导年轻人职场进阶的常用语。但是这套职场法则真的适用于「后来人」吗?为此我们采访了几位90后、95后的职场人,看他们怎么对待这些职场「过来人」的经验之谈。

努力也不一定发光,何必一条道走到黑?

江河入行程序员3年,却一直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他自认已经很努力,上班埋头写代码,下班认真看码源,能去的讲座培训一场不落。即便如此,他在工作上依然无所成就。

「读书时每个班级都有那种埋头苦读但是成绩很差的学生,我就是公司里那样的员工。」江河苦笑着说。在绩效考核时,江河直属领导的评语是:工作努力认真,但是欠缺对技术的深入理解与灵活运用。而江河的同事告诉江河,领导曾经直言不讳地说过:江河会是一个好的码农,但是很难成为一个好的程序员。

江河很羡慕公司里的一个「大神」同事。那个同事的年龄比他还小,却总能又快又好地完成工作,而且每次都有好的想法和思路,连技术总监都找他探讨项目难题。江河改了两天都没找出的Bug,他只上下扫了几眼,修改了几个数据就解决了。

「你不得不承认,人和人是不同的,有些人天生就是吃这碗饭,有些人再怎么努力也只能做成别人的万分之一。」江河想要改行,但是大部分前辈都持反对意见。「你没有成绩,那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他们总是这样批评江河。

江河忍着巨大的痛苦又在程序员的职位上坚持了半年,最终还是跳槽去了另一家公司做了数据运营。虽然薪资降低了很多,但是江河发现自己在新岗位上如鱼得水,认真、仔细的个性让他的工作受到所有人的肯定。这种肯定让他一改从前的自卑与低落,重新对工作燃起了热情与希望。

「很多人说努力比选择重要,但是在职场上我却觉得选择比努力重要。与其在自己不合适的职位苦苦挣扎,不如不去一个合适的岗位健康长寿。」谈起当初入行程序员的原因,江河说也是听信了「过来人」的指点。

「所有人都告诉我程序员有多么高薪,又多么有前途,但是却从来没有人想过我适不适合。」

大V说的才是「真知」?还是听妈妈的话吧

良辰关注了20个职场微信公众号和近50个知乎职场大V,此外他还是脉脉的活跃用户。作为独自在异乡打拼的职场新人,良辰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良辰的同学毕业后多数进了学校或国企事业单位,只有他一个人背井离乡,还进了「私企深水区」的互联网。

因为找不到人商量和询问,良辰把社交网络上的职场大V当成了自己职场上的「指明灯」。这些大V中有人号称常春藤名校毕业、在硅谷互联网公司就职,也有人自称就职于BAT等互联网大厂、年薪百万,还有人标注自己为某互联网创业公司CEO。

良辰对于这些职场大V一直持仰望甚至膜拜的地步,虽然自认自己达不到那样的成就,但是秉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能看大世界」的观点,他严格按照大V们的建议和教诲规划自己的职场之路。

比如良辰原来是做前端的,但是看到一位大V说后端程序员的发展空间更大,他就义无反顾地转了后端,纵然他在前端已经做出了一点小成就。再比如2018年10月良辰有一个不错的跳槽机会,虽然新公司是个创业公司,但是不管业务前景还是创始团队都符合他的期待。但是大V们一致主张「互联网过冬,求稳不求变」,几篇论证互联网初创公司进入「灾难期」的文章更是看得他心惊肉跳。为了得到更准确的建议,他还对几位大V进行了付费咨询,得到的建议无一不是让他放弃。虽然很不舍,但是良辰最终还是遵循大V们的建议,婉拒了对方的邀请。半年之后,这家初创公司拿到了两轮融资,成为被众多大佬点赞的行业黑马。而良辰的公司在2018年年底进行了业务优化和裁员,留下的良辰陷入了朝不保夕的境地。

不久前,良辰长久关注的一位职场大V 被爆出简历造假,自己的职场一塌糊涂却在网络上标榜「人生导师」。良辰回看他的那些「职场成功法则」,突然觉得很可笑,而更可笑的是曾经将这些奉若真理的自己。

如今的良辰不再把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花在大V身上,偶尔看他们的文章也时刻保留自己的想法。节省下来的时间,他宁愿给妈妈打一个电话,听她说一句:好好吃饭,好好工作。

忍一时风平浪静?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钟鸣直到提交劳动仲裁的那一刻,还在犹豫是否要打道回府。在这之前所有的「过来人」都劝他算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只要回想起起公司人事通知他裁员时的情形,他就无法咽下心中的这口气。

「HR早晨找我谈话,让我下午就走人,不走裁员流程,让我写主动离职申请。最气人的是,她说如果我不照做,离职单和背景调查会非常难看。」钟鸣去求助公司的老员工,本以为他们会和自己一样愤愤不平,但没想到他们异口同声让他息事宁人。「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能有什么办法,忍了吧,要为下一份工作着想。」过来人这么劝道。

就在钟鸣准备投降的时候,他的一个律师同学建议他把《劳动合同法》仔细阅读一遍。对于律法条框,钟鸣一直觉得觉得是对自己的约束,却从来没想过是对自己的保护。

当钟鸣指着《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和第四十七条给HR看时,他明显感觉HR慌了神。在以往公司的裁员经历中,大家都是任凭发落,少有钟鸣这样较真的员工。HR问钟鸣想怎么办。钟鸣很帅气地回了一句:「按法律规定办」。

让钟鸣没想到的是,公司最终还是拒绝了他的诉求。本来小公司老板法律意识就不强,觉得钟鸣一个小员工再怎么折腾也折腾不出花样。但是直到钟鸣提交了劳动仲裁,他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互联网公司一旦有了劳动纠纷,不论是对外形象还是融资合作,都是洗不掉的污点。最终HR和部门主管主动登门协商,同意给予钟鸣N+2的裁员补偿。

「试用期提前三天通知,正式员工提前一个月通知,并给予不少于N+1的赔偿金。如果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员工有权要求N+2的赔偿。如果有年终奖和绩效奖金,那就不止N+2。所以很多公司明明只是按照法律规定赔偿了N+3或N+4,反倒成了业界良心。」通读完《劳动合同法》的钟鸣,谈起相关的法律条例头头是道。

「与其相信过来人容忍是美德的理论,不如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该得的,一样也不能便宜别人。」钟鸣霸气地说道。

听了太多的「应该」,我却还是想做「不应该」

95年的萧然进入职场刚满一年,却已觉得「度日如年」。他入职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来错了地方。「公司老板是做中小学培训起家,搭上互联网的风口,把公司包装成了互联网教育企业。整个公司轻技术和运营,注重市场和销售。技术部就是个空架子,只需要做一些数据维护,根本就没有太多的的需求。」

对于其他一些老同事而言,这似乎是求之不得的好事,每天只要随手改几个bug,装装样子就行。但是对于萧然这样的新人,既学不到新的知识也无法积累项目经验。萧然入职一个月,本来已经做好了走人的打算,但是身边的「过来人」却这样告诉他:「第一份工作一定要做满三年,不然会被视为不稳定。」「这家是大公司,多呆几年简历比较漂亮。 」

在这么多言之确凿的「职场守则」面前,萧然屈服了。每天学着老同事在办公室浑水摸鱼,明明内心空虚焦躁表面却装作岁月静好。大学同学在群里兴奋地讨论自己参加了什么新项目,公司上线了什么新的产品。或者抱怨又加班到11点,被逼着学了什么新的技术语言。每天按时下班的萧然莫名羡慕起那些通宵加班的同学,自己年纪轻轻却有一种虚度年华的沧桑感。

他也曾经安慰自己,工作清闲也有好处,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事情,比如学习和旅行。但是没有了工作需求的驱使,萧然学习的劲头仅仅维持了一周。而旅游本该体会的那种闲暇与豁然,却在金钱与时间的消耗中演变成了另一种煎熬。

之后萧然的生活里除了上班,全部被游戏塞满,甚至工作日也常常通宵。「没意思也没有动力,就想当个废柴。」

直到一年后,同班同学有人薪资翻倍,有人跳槽去了更好的平台。而萧然因为技术几乎还停留在毕业前,几次面试都是「一轮游」。有些面试官甚至直言:宁愿要个应届生,起码应届生还有热情。

直到这个时候,萧然才幡然醒悟:哪有什么前人的金玉良言,全抵不过自己的真实体验。

100offer说

在职场「过来人」的眼中,90后是「不听话」,95后是「懒得听你废话」。你对他们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他们会回你:「等吃了亏再等你言」。据说90后最讨厌的一类领导就是有事没事一堆大道理,结尾再加一句「我说这些都是为了你们好」。

对于90后「后来人」,很多「过来人」恨铁不成钢,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自己验证的那些失败选项,走不通的职场道路,这些90后「后来人」非要去选,非要去闯?为什么他们不能蹋在前人的经验教训上,选择一条一帆风顺、无灾无难的道路?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这样的路根本不存在。职场的路得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坑也得自己一个一个地跳,「过来人」的话可以作为一个提醒,但绝对不能让一个普通人变成运动员,不仅跑得快还懂跨栏。

所以,哪有什么「过来人」,大家都只是过了一条自己选择的路而已。而这条路,前人走不通,后人未必不能成功;前人畅通无阻,后人未必心之所向。

「要知山下路,还得自己走一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