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自控力,是孩子任性的根源

相信大家在去逛商场或超市时,都看到过这样的场景:一些小孩子站在玩具货架旁不走了,指着某玩具要求家长必须给他买,如果家长不同意给他买,就坐在或躺在地上不停地打滚、哭闹,令家长不由得叹气道:“这熊孩子,可咋办?”

缺乏自控力,是孩子任性的根源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自控力。作为成年人,我们都懂得根据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抑制不合时宜的内心冲动,这是社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可是,对于“熊孩子”来说,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看到某件自己想要的东西,或是有机会做出某种令自己快乐的行为时,他们往往不愿意等待,而是希望立刻获得满足。在内心冲动的驱使下,就会表现各种“熊”行为。比如,乱发脾气、无法克制冲动的行为、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不集中、非常任性、没有耐心等,轻者就像上例那样跟家长撒泼,严重的通常会做功击性的行为,甚至会大打出手。如果追根源的话,这些行为大都在3岁之前就已经萌芽了。

简单来讲,自我控制就是个体对自身情绪和言行的主动掌控。美国心理学家克莱尔·考普认为,自我控制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种个体通过自主地调节行为,从而使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协调的能力的反映,这种能力具体表现为:按照要求行事;在社会和教育的环境中,调整自己的言行;在没有外监督的情况下,能够主动采取被社会所接受的行为方式。

可以说,培养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克莱尔·考普认为,拥有自控能力是儿童早期成长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对其今后健全人格的养成及健康成长还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此,心理学界有很多研究成果已经证实了这个结论,比如:

(1)美国通过对中产阶级家庭背景的幼儿进行过的研究,结果发现幼儿期自我控能力的发展和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社交能力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具体表现为:在学习和生活上更能保持很强的自控力;更喜欢上学,从而更容易获得老师的赞扬;也更容易获得友谊。

(2)心理学家米歇尔等人结自我延迟满足的远期影响所做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3-5岁时能够做到自我延迟满足的儿童,10多年后,父母对其在学业成绩、社会能力、应对困难和压力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评介;进入大学的学业倾向测查中SAT(学术水平评估测试,俗称”美国高考“)得分较高。

总之,自控能力是儿童的一项重要能力。如果儿童缺乏自控力,不但会导致其早期的许多问题行为,比如专注力不强、多动症、有功击行为等,而且也诱发一些像暴力、吸毒、醉酒等社会问题的根源。像后面这样的孩子,我们把他们归到”商风险“行列。(”高风险孩子”的共同特征为:乱发脾气、不听老师的话、没有同情心、不体贴人、没有合作精神、不守规则、自私任性、不能忍耐和坚持、容易厌倦、没有干劲。)

因此,为了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一定要注重对孩子自控能力的培养。


本文引用书籍《儿童自控力》

小吴妈妈 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