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新,她開啟了中國互聯網之路,風口上的豬都能起飛她為何掉落

張樹新,她開啟了中國互聯網之路,風口上的豬都能起飛她為何掉落

在超強颱風“瑪莉亞”的攻勢中,寫一段中國互聯網的悲情的故事,似乎有那麼點應景。

在互聯網這個行業,好像搶跑的那些企業都被後來者超過,而後消失在浪潮之中。

好像1998年是個互聯網創業的元年,但凡1998年創業的企業,好像都發達了,但是現實遠遠沒有那麼美好。也有一些創業者成為了長江中的前浪,消失在了沙灘上。

開啟互聯網創業,她比馬雲,馬化騰,劉強東等等人都要早。

1996年的時候,在北京中關村突然豎起了一塊巨大無比廣告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

而中關村當時就有一個響亮的名字,中國硅谷。而那個豎起巨大廣告牌的人竟然是個東北姑娘。張樹新:畢業於合肥的中國科技大學。自由渴望成為“居里夫人”。後來卻成了中國科技報的記者。

在90年代初,已然成為報社骨幹的她,在洶湧而至的“下海”熱潮中,張樹新和她丈夫姜作賢創建了北京天樹策劃公司。沒多過久,他們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隨後張樹新和丈夫去了美國旅遊,無意中她收到了一份E-MAIL的通訊錄。而當時美國的互聯網企業正在興起。比如楊志遠的雅虎才剛剛上線。

在她收到E-MAIL的通訊錄100天,她走進了中國郵電部,成為了中國第一個申請做互聯網的人。當時這個主管部門也是一臉懵逼,完全不知道這個東西到底是個什麼玩意,該怎麼分類,該如何去收費。

當然張樹新她自己也不是很清楚互聯網,否則她也不會跑到郵電部了。但是別忘記了,她是一個策劃,炒作的能力還是一流的。炒出來一個美國在線的模式。“瀛海威時空”就是這麼來的。不過模式和現在的完全不同,你要交錢才能進入“瀛海威時空”,然後呢在這裡你可以讀報紙,混論壇,聊天和收發郵件。中國最早的互聯網就是這種會員制,不過當時中國人完全不知道什麼是互聯網,所以需要線下體驗館免費讓人去了解並去學習互聯網知識。順理成章的她就成了中國互聯網的啟蒙者和領跑者。

在她不斷的給老百姓解釋什麼是互聯網,什麼是Internet。由於相當的前衛,1996年國家經貿委下屬的中國興發集團決定投資瀛海威。總股本擴充為8000萬股,興發和北京信託佔股60%,而張樹新夫婦佔股比列下調到26%,股值2120元。張樹新瞬間成為了千萬富豪,瀛海威股值達到了上億。隨後公司開始擴張之路,三個月內在上海,廣州等8箇中心城市開設了分站。其線上收入達到了110萬元。並買下報紙的12個專版廣告,宣佈未來3年總投資金額會達到5個億,建設超過60個節點,並借用了革命的口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97年一位點子大師向張樹新提議,瀛海威應該宣傳紅色主題,在網絡上應該建立一個“網上延安”,從而求得政府的關注和支持,然後通過教委組織進行全國中小學生的互聯網教育。但這個大師明顯是個大忽悠,結果證明從那個年代起這個題材根本就沒人看了,投資千萬打了水漂,連個水泡也看不見。

如何盈利成為一堵巨大的牆擋在了瀛海威的面前。不過還好的是這些並不會妨礙他們吹牛,總是說著:“我們知道2000年以後我們會賺錢,可我們不知道現在應該怎麼做”。拿瀛海威來說,他們當時計算出1997盈利1000萬,但是他們當時所有用戶24小時在線,也不可能達到1000萬。這種收費的上網模式和互聯網顯得那麼的格格不入。其實當時瀛海威還是有機會轉變的。因為當時的美國雅虎用免費的門戶時代給他做了一個表率。這已經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模式,可能當時張樹新不願意放棄那為數不多的會員費。所以呢,瀛海威雖然先發,卻沒有任何優勢。與一個偉大的時代擦身而過。

你不願意改變,那麼就會有人幫你轉變,1997年6月瀛海威遭遇到一記重拳,國家郵電部投資70億啟動了169中國多媒體通信網。隨之而來的就是全國範圍入網價格的大調整,上網途徑也開始多元化。瀛海威收入開始大幅度下降,張樹新感受到了市場的寒冷。

可能是知道自己犯下的巨大錯誤,1998年6月,張樹新毫無預兆的被迫辭職,全體股東還一致通過。後來才知是興發集團施壓的結果,主要是由於投入太大,收入卻微乎其微。於是大股東是相當的不滿意。

但是比盈利形勢更加緊張的是一些入局者,開始對瀛海威發起了挑戰。比如四個月前張朝陽從美國回來,開通了搜狐網站,其推出的中文搜索,一出手就超過了瀛海威訪問量。其美國博士再加上美國投資,還有一張和“網絡啟蒙之父”尼葛洛龐帝的合影。這使得搜狐一出手就自帶光環,顯得比瀛海威更具實力。

而在1998年四通利方此時也突然發力,王志東在考察美國之後與四通利方改組為新浪網。免費門戶時代終於來臨,這讓瀛海威收費的玩法徹底的沒有了市場,隨後雅虎也在中國開通了中文網站,阿爾塔維斯塔也正式發佈了中文搜索,網景的“網絡中心”也宣佈進場。

真正的互聯網浪潮就此開啟,而全能的,收費的瀛海威完成他對於中國互聯網的啟蒙,又拒絕轉型,所以最後只能從市場退出。

目光短淺的興發集團,此時一心一意就想把瀛海威給出售變現。但由於97金融危機的到來,香港財團是自顧不暇。所以興發最後只能是自己接盤,介入經營,而他們又完全不懂互聯網,更沒有耐心,把自己變成了一個蠻橫,急躁的婆婆形象。就在他逼走張樹新後5個月,瀛海威樹倒猢猻散,高管們集體出走,最早的一批互聯網人才集體大逃亡,這讓媒體深感驚訝,當時主要管理團隊和興發產生了重大的道路上分歧。興發認為應該向企業網轉型,而管理團隊則仍然堅持百姓網的方向,結果裂痕是無法彌補。而此時的興發則完全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一言不合就罵街,說這是張樹新一手策劃出來的逼宮行為。

瀛海威的跌落速度是驚人的,僅僅一年不到跌出了互聯網10大網站的行列。兩年後跌倒了131位。

就在人們快要將瀛海威遺忘的時候,張樹新殺了一個回馬槍,爆出要收購瀛海威,當時興發看大勢已去,隨即認賠,雙方的條件就是錢就不用出了,張樹新只需要承擔瀛海威全部債務1.2億人民幣。就可以按照零收購進行。為此張樹興還是四處籌錢,看似這件事似乎已經板上釘釘,但隨後興發集團突然變卦,最後瀛海威股東未能就回購達成一致,收購告吹。

隨後的張樹興還做過其他的生意,出任過盛華元通公司的“投資人”,新潤迅的CEO及一家顧問公司的總裁。

瀛海威的面目也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模糊,人們模糊依稀還記得瀛海威是中國互諒網第一人和那塊巨大的廣告牌,已經想不起其他關於瀛海威的任何記憶了。

同一時間幾乎和張樹新同時創業的王志東也被新浪踢出了局,王志東是離開了,新浪卻引領了互聯網的門戶時代,而瀛海威只留下了一個傳說和啟蒙者的稱號。

瀛海威可以說成也興發,敗也興發!

回顧瀛海威的歷史,突然想到了那麼一句話,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互聯網的特性就是海量,大眾性,共享,即時性,而瀛海威他的收費模式導致他的小眾化和互聯網大潮是格格不入。

在互聯網時代有著太多會找風口的人才,可是卻找不到正確起飛的姿勢。結果就充當了反面教材,而後來者居上,就是因為他們總結了前者的失敗經驗,少走了很多彎路。我並不認同那句話,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任何人成功都是有他一定的道理,肯定具備了一些常人不具備的能力。

我們還是要記住瀛海威,這個中國第一個互聯網企業,他的歷史作用不可忽視。

喜歡的話,還是那句話,點個關注或者贊,謝謝各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