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家互聯網公司倒閉16年,“死”在創業3大深坑

說到互聯網公司,相信第一時間閃現你腦海的一定是BAT,想到的是丁磊、張朝陽、劉強東這些互聯網界的大佬。但是如果問你: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是誰創辦的?恐怕你不一定答得上來,因為日常的報道中從來沒有出現過它的名字,因為互聯網的江湖裡,早已沒了它的蹤影。

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叫瀛海威,創辦它的,是一位女性,她叫張樹新。

1994年,中國剛剛成為第77個真正擁有全功能Internet的國家。而直到1995年的5月17日,郵電部才正式宣佈,向國內全面開放Internet服務。那時候的中國,還不懂互聯網為何物,馬雲剛剛向自己的丈母孃借了點錢準備做一個叫“中國黃頁”的網站,但在距離杭州1278公里外的北京中關村,一張碩大的廣告牌,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了一家名叫“瀛海威”的公司,打開了國人進入互聯網國度的神奇大門。

這塊廣告牌上寫著:“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1500米”,在廣告牌1500米外,便是瀛海威公司所在地。

中國首家互聯網公司倒閉16年,“死”在創業3大深坑

瀛海威,是information highway的音譯,在當年,它被稱為“國內第一家大型中文網站”。

瀛海威具體做了什麼?

早期的互聯網內容提供方十分匱乏。當時,瀛海威旗下的“瀛海威時空”網絡是當時國內唯一一個立足於大眾信息服務、面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絡。用戶在註冊賬號,且繳納了一定兌換上網所需要的信用點費用後,即可在網站上享受“論壇”、“郵局”、“咖啡屋”、“遊戲城”等多種服務。瀛海威時空的目的就是為了提供互聯網供資訊、娛樂資源及應用。瀛海威還擁有中文論壇,一度做了自己的虛擬貨幣,企圖做線上交易。瀛海威時空曾是國內最大的互聯網平臺,幾乎早期互聯網上能想到的一切都應有盡有。

對於當時的中國網民來說,只要家裡有電腦、電話,註冊入網成為瀛海威的用戶,購買一定的“信用點”(每1信用點0.1元,最低購買數量為200個信用點,該價格並非一成不變),就可以登錄瀛海威自己開發的全中文媒體網絡系統,瀏覽新聞信息、收發郵件,也可以在論壇裡交友、聊天,甚至還可以玩遊戲。

具體的收費標準是:使用“瀛海威時空”的網上服務,每分鐘消耗1個信用點,也就是每小時6元。通過瀛海威連接Internet使用WWW功能,每分鐘消耗2個信用點,也就是每小時12元。發送電子郵件,若無附加文件,收費標準為20信用點/封;若有附加文件,收費標準為60信用點/封,外加2信用點/K字節。

雖然收費制的聯機服務,相當於將網站變成了一個上岸票價昂貴的孤島。但“瀛海威時空”仍可算中國最早的、針對普通民眾的互聯網服務。

當時它到底有多紅呢?用幾組數據就可以說明:

1996年,“瀛海威時空”的註冊用戶約有6000人,重度用戶佔比高達10%,用今天的話說,可以稱為“種子用戶”,或者叫“超級粉絲”。

1998年8月,“瀛海威時空”的註冊用戶超過6萬人,通過郵件訂閱的用戶超過5萬人,時空網絡群的日均總訪問量,超過了50萬人次。

這個數據有多驚人?1997年全國的撥號入網用戶,只有區區25萬人。

數據顯示,瀛海威的用戶,71.04%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77.85%的用戶具有大專以上學歷,52.85%的用戶具有大學以上學歷。當時這種用戶屬性,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整個網站的用戶群非常“高大上”,說是“精英聚集地”毫不為過。

對於當時的用戶來說,瀛海威時空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方式,通過互聯網,他們認識到了很多志同道合、有意思的朋友,大家本來彼此都是陌生人,卻在在網絡世界裡相遇,彼此隔著屏幕,“毫無拘束的聊天方式變得既神秘又刺激“。每天電腦上彈出的對話框,對方發來的一句“hello”,讓上網成為當時唯一能吸引年輕人的事。

中國首家互聯網公司倒閉16年,“死”在創業3大深坑

有一位名叫茅侃侃的年輕人,申請做了程序論壇的版主,他最興奮的事情就是用各種方法維持論壇的發展,比如組織活動、召集大家聚會聊天等等。

火爆程度不亞於今天的抖音。

按理說,瀛海威收穫了中國第一批網民,又生長在互聯網環境方興未艾時期,是中國互聯網的修路人和佈道士,應該在互聯網江湖中大放異彩才對,但結局卻是:

2004年10月19日,瀛海威被工商部門吊銷執照,徹底告別了歷史的舞臺。

10年未滿,遺憾離場。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公司失敗的背後,都有哪些原因可供我們警示呢?

1、對用戶需求視而不見

瀛海威成立之初,上網環境並不穩定,網絡接入服務經常掉線,導致用戶不滿。在多方訴求之後,等來的卻只是“需要等待”作為答覆,導致註冊用戶的情緒不滿逐漸堆積,最終爆發。

1996年7月,有名叫“AIOLOS”的註冊會員,因無法忍受掉線問題,揚言要砸掉瀛海威的MODEM(調製調解器),引起眾多會員的共鳴。

這件事如果放在今天,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處理此類危機公關,一定是以用戶訴求為主,在官方平臺公佈道歉書,並安排技術團隊立刻解決問題,確保用戶上網體驗。

但是當時瀛海威卻執行了一系列的“騷操作”,官方成立“網絡警察隊”,進行了三天三夜的“網上嚴打”,對所有論壇進行大清理,刪除用戶言論,乃至掛起賬戶,暫停用戶的使用權。

此舉一出,群情激憤,不少網友甚至要去消協投訴,因為他們認為瀛海威單方面刪除用戶在賬號內發佈的文章,違反了《著作權法》,並且侵犯了他們的人身自由權。

其實,對於掉線這個技術問題,處理起來真的很難嗎?事實並非如此,有內部技術人員稱,“改正過來並不難,但就是拖了兩年沒人做。公司關心的是更大的項目,比如交換中心‘網上交費系統’……”

在此之後,瀛海威還陸續與註冊用戶爆發了多次衝突,平臺的嚴打一次接著一次,平臺在處理與網民的衝突時,所採取方式如出一轍,幾乎全是:封停賬號、刪除言論、實施嚴打等,從未正面處理用戶訴求,因為在平臺並沒有真正意識到:用戶的積累和良好的體驗感,是推動平臺良性發展的基石。他們採用了錯誤的理念,認為用戶是依託了瀛海威平臺才能享受到便捷的互聯網服務,如果不聽話,關起來打一頓就老實了。於是,漠視用戶需求,將重點放在公司其他賺錢的項目上,最終導致用戶不滿情緒不斷積累,最終的結果是失望和離開。

中國首家互聯網公司倒閉16年,“死”在創業3大深坑

2、面對變局,缺乏調整應變的能力


一家企業想要長久發展,在面對市場變局的時候,必須具備優秀的應變能力,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調整發展策略。但在這一點上,瀛海威簡直完敗!

在1998年左右,互聯網免費門戶及應用開始廣泛面世的時候,瀛海威沒有選擇開放自己的資源,而是繼續選擇了聯機收費策略,當時網民已經開始廣泛使用IE瀏覽器,瀛海威所使用的的網絡協議卻不是後來普適性強的TCP/IP協議,導致頁面無法使用IE瀏覽器打開,這無形之中讓瀛海威時空逐步成為了一個孤島。但是平臺並沒有重視這些問題,仍然以中國互聯網的佈道者自居,並沒有真正理解互聯網的真諦和發展方向,而是在做自己理解的互聯網。

換句話說,瀛海威不是不變,而是不知道怎麼變,它只願意活在自己想象的虛妄市場之中。

3、一味求大,盲目創新


我們都知道,想做成功的企業,有一條鐵律就是:在某一領域深耕,做好這個領域的專家,再去擴充其他的商業模式。因為創業有一個大忌,那就是什麼都想做。一定要專注。尤其是在早期,沒有專注是不會有成功的

但是瀛海威在踩雷這條路上執意向前,在喪失接駁服務主動權後,仍不知根基紮實的重要性,只知道一味地尋求虛妄的創新和創意,不停地涉足各個領域,從互聯網基礎設施,到內容平臺,影音遊戲,再到電子商務,社交論壇,幾乎要把如今各個互聯網巨頭的業務都包攬了。假設一下,如果瀛海威所涉足的領域都能成功,這樣量級的互聯網公司,放在今天,就是打造“生態”,它的定位,恐怕就是“中國電信+阿里巴巴+新浪+騰訊”的模樣。

但結果就是:瀛海威一心要做大,但做大之前沒有先潛心去打造這一根據地型業務,四處出擊,終於難以支撐住大而化之的野心。攤子鋪得太大了,什麼都想做,卻什麼都做不好。

如今,距離瀛海威倒閉已經有了16年的時間,但還有不少老用戶在“瀛海威——去日留痕”的網站“衝浪”。據悉,在16年時間中,網頁擁有著超過4000條留言,長達195頁。這或許是它曾經輝煌過的唯一痕跡。

我們時常想,如果瀛海威還活著,互聯網江湖是不是會不一樣?可惜市場最殘酷的一面就在於:成功,從來沒有如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