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徹千年的華夏文明之音:曾侯乙編鐘

對於中國來說,禮樂文明是我國古代文明的特徵。古代人們通過制禮作樂,並且利用禮教和樂教這兩者來形成一套完整的禮樂制度來維持封建制度的等級順序。在周朝,禮儀制度曾是那一個朝代生活的支撐,在理想、現實、物質和精神層面都有涉及。簡單來說“禮”指的是社會生活的規則,“樂”指的是在社會的生活方式,以“禮”來區分宗法遠近的等級秩序,但同時又以“樂”來融合這種等級秩序,起到了相輔相成的效果。在西周的中晚期開始,此時就確立了以整套編鐘為核心的樂懸制度,至此以後周人就創造了輝煌的禮樂文明。

響徹千年的華夏文明之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在周代禮樂制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莫過於在1978年在湖北隨州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了。在1977年9月的時候,湖北省隨縣的一支解放軍修理廠在西郊的東團坡擂鼓墩平整山頭和興建廠房的時候,用推土機推開被炸松的紅色砂岩時,偶然發現了一座戰國早期的大型墓葬——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戰國早期紂王諸侯諸國,曾國國君曾侯乙的墓葬。曾侯乙墓整體形狀呈“卜”字形,墓坑全部是被紅色的砂岩所覆蓋,是一座多邊形的巖坑豎穴木槨墓。而在考古人員探查過曾侯乙墓之後發現其中沒有墓道,整體的朝向為南北向。在經過具體的測量後,得出曾侯乙墓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度達到了13米,總體的面積為220平方米。


響徹千年的華夏文明之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隨著曾侯乙墓出土文物共有15404件,其中包括禮器、樂器、金玉器、兵器、車馬器和竹簡等等,除此之外還有巧奪天工的漆器,和金、玉、骨等等材質的文物,被人們稱為“地下博物館”。在這些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文物的出土意義非凡。它改寫了世界音樂史,也是中國至今為止發現數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以及氣勢最宏偉的一套編鐘——曾侯乙編鐘。

響徹千年的華夏文明之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戰國曾侯乙編鐘由長短不同的兩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7根彩繪木樑兩端以蟠龍紋銅套加固,由6個佩劍武士形銅柱和8根圓柱承託。長架長748釐米、高度265釐米;短架長335釐米,高273釐米。曾侯乙編鐘總共有65件,而這65件也分了3層和8組懸掛在鍾架上。在上層的3組為鈕鍾,有19件,為原木立柱;中層為3組甬鍾,33件,並分為短、無、長枚三種形式;下層為兩組大型的長枚甬鍾,12件,另外還有1件大鎛鍾。

響徹千年的華夏文明之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也有“一鍾雙音”一大特點,通俗來說就是一套編鐘能發出兩種不同的聲音,於是乎一套完整的曾侯乙編鐘可以演奏出許多不同音效和風格的樂曲。同時這一套編鐘的音域十分寬廣,音調也很準確和優美,還擁有12個半音。從最低音到最高音,跨越了5個八度,僅僅只比在現代發明的鋼琴少了2個八度。除此之外在曾侯乙編鐘的鐘體、鍾架和掛鐘的構建上,一共刻有3755字樂律銘文。這些銘文說明了在戰國就有了七聲音階的出現,並且在這七聲音階的中間還有5個完備的中間音,由此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音樂體系。這一套曾侯乙編鐘不僅在製作上巧奪天工、工藝精湛、技術高超,而且也同時代表了中國古代上的禮樂文明以及青銅器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

響徹千年的華夏文明之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細節


在曾侯乙編鐘中獨立的一個大鎛中,也為後世破解了困擾史學界36年之久的“曾隨之迷”。在這件大鎛中記載了180多個字的銘文,銘文講述了戰國時期吳王發出,之後楚王逃往“曾”國的歷史。這一段歷史同樣也記載在《左傳》中,不過在《左傳》裡記載的不是“曾國”,而是“隨國”。於是通過大鎛上的銘文,就證實了“曾、隨”其實是同一個國家。銘文是不會有任何差錯的,所以它也最具有真實性,所以在考古界和史學界對於這個結果都沒有異議。

響徹千年的華夏文明之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細節


通過曾侯乙編鐘,以及它的擁有者——曾侯乙。我們就可以看出當時的曾國有多重視貴族教育“六藝”之“樂”,同時也十分維護當時支撐周朝社會生活的禮樂制度。而從曾侯乙編鐘的製作技術來看,它是至今為止世界上已經發現的最雄偉和龐大的樂器,有古代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美稱。

響徹千年的華夏文明之音: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細節


而曾侯乙墓反映的冶金鑄造技術,是公元前5世紀科學發展的一個高峰。編鐘的鑄制集中反映了中國先秦時期範鑄技術的水平。它用渾鑄、分鑄法鑄成,採用了銅焊、鑄鑲、錯金等工藝技術,以及圓雕、浮雕、陰刻、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與此同時在曾侯乙編鐘中還蘊含著古時候中國文明的縮影,在兩千多年前中國的古人先哲就製造出瞭如此精美的樂器、如此恢弘的樂隊。同時它既表明了中國古代的青銅器鑄造術的極高造詣,更為世人傳達了古時的音律就已經極其發達的事實。在2002年1月185日 ,這個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結晶被國家文物局列入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並且也成為了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至此以後,保護古人先哲留下的寶貴遺產,我們責無旁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