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長:全國每年60多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幾乎一摸一樣!

1955年出生於香港的陳美齡,曾經是個紅透半邊天的歌星,但她卻在最當紅的時候,離開香港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攻讀"兒童心理學",後來又拿到斯坦福大學的教育學博士學位,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傳奇。

北大校長:全國每年60多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幾乎一摸一樣!

因為從小父親的教育讓她感受到:

“父母能給孩子最大的禮物,就是教育”。

陳美齡有個最簡單的想法:孩子們身上擁有著美好的未來,年幼的孩子非常需要媽媽的關懷照顧,正確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

2015年,陳美齡最小的兒子繼大兒子和二兒子之後,再次被斯坦福大學錄取,這意味著,連同她自己,陳美齡的家裡有了四個斯坦福學生。

家庭教育,每個父母有自己的理解,有各自不同的方式,但有一些關鍵詞,是所有父母都認同的,例如“陪伴”、“閱讀”、“習慣”。

中國的父母親大部分關注的是成才而不是成人,他們關注的是當下比較多。但是真正決定孩子未來的幾個關鍵性問題關注不夠,比如興趣愛好。

其實人的興趣愛好,是他認識這個社會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僅僅關注學習成績,是不利於孩子好奇心、興趣的養成的。

孩子的情緒、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性格、人格特徵,事實上比家長最關注的這些問題要重要得多。

北大校長:全國每年60多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幾乎一摸一樣!

陪伴

父母再忙也要抽時間陪孩子

新教育改革提出

一個主張:共讀,共寫,共同生活。基調就是陪伴。

西方心理學有個很有意思的研究發現,孩子的詞彙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和在餐桌上交流的詞彙直接相關。

父母再忙也應該想辦法陪孩子,哪怕時間很緊張,哪怕做做樣子。回到家,很多父母打遊戲,看電視,這很正常,但是要想讓孩子走得更好一些,就必須剋制自己的行為。

北大校長:全國每年60多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幾乎一摸一樣!

閱讀

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你或許擁有無限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櫃櫃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閱讀是讓孩子有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源泉,閱讀能力、閱讀興趣、閱讀習慣的培養是從家庭開始的。

北大校長:全國每年60多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幾乎一摸一樣!

習慣

教育是否成功在於有沒有好習慣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 新教育改革有一個行動叫每月一事,每個月讓孩子做一件事,培養好習慣。比如,這個月學會吃飯。吃飯裡面有很多習慣要培養,不僅僅是禮儀還有很多和習慣相關的東西。

北大校長:全國每年60多個高考狀元,家庭教育幾乎一摸一樣!

在中國很多家庭,父親是看不見的,所謂“影子父親”。父親在家庭教育當中真正的作用遠遠沒有發揮出來,這次的調查發現,在中國90%的家庭,父親沒有承擔起教育的職責。

大部分家庭教育孩子的事情是媽媽在承擔,而我們知道缺失父親的教育,對孩子尤其對孩子的性格養成是有一個明顯的侷限。

性別認同會弱化,容易被母親過分地呵護,過度地保護,缺少獨立鍛鍊的機會,缺少男子漢的氣概。所以家庭教育中缺少父親的角色會導致各種各樣不良的行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