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伤兵之友”证章讲述:伤兵之友运动为抗战胜利做出的贡献

收藏有故事,藏品活起来。笔者收藏了一枚民国“伤兵之友”证章。该圆形铜质证章,珐琅彩已随时间脱落,但图文斑驳可见,纪念章中间有一个红十字,四周写有“伤兵之友”4个字。背面文字已不可辨认。

民国“伤兵之友”证章讲述:伤兵之友运动为抗战胜利做出的贡献

民国伤兵之友证章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以后,日本帝国主义扩大了侵华规模。随着战事的全面推进,中国军民,特别是前线的广大官兵的伤亡愈来愈惨重。一时间,伤兵问题凸显严重。在此时代背景下,广大爱国人士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积极投身到爱护伤兵、支援抗战的时代洪流中来,兴起了“文化劳军运动”、“捐募寒衣运动”、“节约献金运动”、“伤兵之友运动”······

例如,比较突出的长沙伤兵问题。一方面,所有商号、旅馆几乎完全被伤兵占住了。街上,伤兵三五成群、横冲直撞,滋事事件时有发生,长沙俨然成了一个“伤兵世界”。另一方面,伤兵从车站下来没有得到适当的收容,重伤的没人照顾,伤愈的也没有严格的管理,医疗缺乏,到处遭冷遇。他们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有不能忍受之痛苦,造成了很大的不安定因素,急需处理解决。

1938年12月,徐维廉等一部分人士在湖南衡阳,目击惨状,本“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原则,曾捐款7000余元,制备寒衣,于圣诞节日,分赠伤兵, 发起伤兵之友运动,建立抗战时期第一个伤兵之友社,救助战时受伤的国民政府军队士兵。这是为“伤兵之友”(Friends of the wounded)运动之发轫。这一运动从湖南衡阳发起,很快受到国民政府的推动,在大后方地区广泛推行开来。

民国“伤兵之友”证章讲述:伤兵之友运动为抗战胜利做出的贡献

“伤兵之友”社的四大工作:特别营养、减疮减疥、洗缝工作、供给卫生用品。这个运动在一年里面获得了几百万个人参与,二百万多元钱捐款的成果。当时人人都以襟上缀有那个小小的蓝边、白底、红字的徽章为荣。重伤医院里协助“伤兵之友”社工作的有:妇女慰劳总会的服务队,女青年会,救世军,公谊会,中国红十字会,还有派来实习的那些“伤兵之友”社的服务员。

1940年2月19日,正值新生活运动六周年纪念日,蒋介石特在演说词中昭告国人,号召国人积极参加“伤兵之友”运动。同日,伤兵之友社总社在重庆成立,宗旨是唤醒全国民众爱护受伤将士,支援抗战,以扩大“伤兵之友”的大运动。总社聘请孔祥熙、蒋宋美龄、叶楚伧、陈立夫、谷正纲、黄仁霖、徐维廉等36人为理事,并推定孔祥熙为理事长,积极推行此项运动。

民国“伤兵之友”证章讲述:伤兵之友运动为抗战胜利做出的贡献

孔祥熙

1940年4月1日,由宋庆龄提议的“香港妇女界征求伤兵之友运动委员会”正式成立,宋蔼龄

任会长。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向“伤兵之友”征集活动捐助了一笔款项作为行政开支,并认领了100份“伤兵之友”证章。宋庆龄还长期保存了一枚“伤兵之友”证章,现收藏于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

民国“伤兵之友”证章讲述:伤兵之友运动为抗战胜利做出的贡献

宋氏三姐妹

伤兵之友总社积极推动并协助各地分社的成立。渝市总社成立以后,除由各地分社前来备案外,国内各地纷纷成立分社,诸如贵州社、四川社、湖北社、湖南社、广西社、广东社、江西社及陕西社。甚至远在祖国边陲的新疆和西藏均在积极推进成立。渝市伤友社自发动征求伤兵之友运动以来,成绩十分突出,发动之后第四天,第一次征求结果揭晓时,伤兵之友人数就达4万余,募款21万余元。

据统计,1940年至1944年,国内共成立分社141处,其中陕西25处,广东22处,湖南和四川均为16处。正如孔祥熙在一次广播中讲到:“······当时只希望各大都市成立分社,······谁知在短短的时间,超过预算6倍到8倍”。

与此同时,在海外的华侨社会,伤兵之友运动也得到了广泛深入的推行。广大爱国华侨及国际友好人士纷纷慷慨解囊,踊跃输将,为中华民族的抗战事业做出了极大贡献。

综上,民国“伤兵之友”证章向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讲述了抗战时期的“伤兵之友”运动,它是全国人民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鼎力支援抗战的壮举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作为政府指导的群众性运动,救助了大量战时受伤士兵,对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