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額上刻有“重建大捌字橋”外,還有“咸豐五年吉立”


大捌字橋|橋額上刻有“重建大捌字橋”外,還有“咸豐五年吉立”

1

重建大捌字橋位於海鹽元通街道電莊社區洪家埝自然村,與杭浦高速元通出口遙相對應。

大捌字橋始建年代不詳,橋額上除了刻有“重建大捌字橋”外,還刻有“咸豐五年吉立”,也就是說重建於1855年。橋為三跨石柱三聯石樑橋。橋長19.4米,橋面寬1.7米。

2015年6月,由海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公佈為不可移動文物,在橋的東堍立有文保登錄單位的石碑。

大捌字橋|橋額上刻有“重建大捌字橋”外,還有“咸豐五年吉立”

2

對於古老的石橋,要真正認識它,是需要時間的,得慢慢去欣賞,慢慢去體會,才能感覺到它內在的味道。我對重建大捌字橋的認識整整相隔了一個雨季。

雨季前,我已經在橋上來回走了幾回,然而,與這座古橋似乎總不能成為朋友,每次相見總是陌生。後來,便是梅雨季節的到來,存有古橋信息的楹聯的一些字潛入水中,與水為伍,和我捉起了迷藏。

於是,我只能耐心等待它們露臉,這一等就是一段漫長時間。雨季雖過去,水卻遲遲沒有退到底線,中途我使用了自制的水上工具,靠近楹聯,卻還是失望,沉沒在水下的字根本無法看到,這樣又過了好些時日。

踏訪古橋,除尋找與橋相關的故事,欣賞工匠們的技藝之外,我也關注是何人出資建造的。

古時建橋經費來源,一是有錢人出資;二是民間集資;三是官方出資,當然還有官民合資。

在我踏訪的古橋中,由有錢人出資和民間集資建造的居多。古時有“行善積德,修橋鋪路”之說,出資建橋,解決人們出行困頓,造福鄉里,在堅硬的橋額上刻上出資人的信息,流芳百年,不僅讓過橋受益者看後心生敬意,出資人自己也會生出些許自豪。

大捌字橋|橋額上刻有“重建大捌字橋”外,還有“咸豐五年吉立”

3

重建大捌字橋的橋額上刻有“里人公具信女馮門葉氏喜舍”,也就是說馮家姓葉的媳婦,是位佛心仁慈,樂善好施的人,是她出資重建了這座大捌字橋。

算來又過去了不少時日,終於等到了河水有所下降的日子,河水把橋柱楹聯最後的幾個字浸泡為黑色,我艱難地認清了東側橋柱兩端的楹聯的大多數字,其中南側上聯為“皓月騰輝村連白……”北側上聯為“路通武水光映……”可惜最下面的字還是無法看清,留下深深的遺憾。

而西端橋柱南北兩側找不到刻過字的痕跡,我猜測重建大捌字橋的橋柱已經調換過。

這樣的猜測似乎也得到了驗證,在西橋堍我看到了一截橫躺在橋臺裡的石頭,上面有“青蓮”字樣,無論是它的材質、形狀,還是上面的字體,都與橋柱相仿。

大捌字橋|橋額上刻有“重建大捌字橋”外,還有“咸豐五年吉立”

4

在元通,民間流傳有“換糖金扁擔”的事故。說的是全國十大園林之一海鹽綺園的主人馮纘齋的先祖馮紹景,當年肩挑換糖擔,早出晚歸,走村串鄉,意外得到財富的傳奇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有一天,馮紹景換糖來到吳家漊,那裡住著一戶人家,祖上曾經做過副省級官員,後來家道敗落,淪為平民。

這家小孩聽到馮紹景換糖囉的吆喝聲,便吵著大人要換糖吃,這可急壞了奶奶,因為家裡沒有什麼破舊的東西可以換糖。

轉身間,奶奶看到丟在牆邊的鞋釘,便拿了幾個給馮紹景,換了幾顆糖。就這樣,馮紹景以後路過吳家漊,那個奶奶就用鞋釘換糖。鞋釘不值錢,馮紹景想待多攢一些再拿去換錢。他取了幾個鞋釘釘在扁擔兩頭,以防止糖擔滑落。

一天, 馮紹景拿了些銅錫的燭臺、香爐去當鋪換錢。當鋪的朝奉先生看到馮紹景扁擔頭上的釘子,十分怪訝,告訴馮紹景這是金子做的,馮紹景不信,問,金子是軟的,怎麼能打釘?

再說金子是黃色的,可這是黑色的。馮紹景說,家裡還在等米下鍋,你可不要和我開玩笑。

可朝奉先生沒有開玩笑的樣子,他一本正經地說,這肯定是金釘無疑,當初加工時用火燒過,又用火漆漆黑,所以看上去像鐵釘,這是有錢人家釘在釘鞋鞋底裡的東西。馮紹景怎麼也沒有想到這釘果真是金做的。

發了財的馮紹景沒有忘記做好事,出資建造了大白苧橋和小白苧橋。而馮紹景的後人利用這筆財富在待葑廟開設廣盛醬園,生產醬油、腐乳等,產品遠銷上海等地。

園前河港因為運送醬油的船隻穿梭來往,甚是繁忙,故得名醬園港。據馮家人回憶,在馮家祠堂裡,一直供奉著馮紹景當年的換糖擔,直到抗戰時期祠堂被毀。

踏訪重建大捌字橋的過程中,也聽到有人說,馮家當年建的是大捌字橋和小捌字橋。

清光緒《海鹽縣誌》記載:“白苧橋,縣西九里,元至正中建。弘治三年,縣丞徐謹重建。

新纂:乾隆五十一年,里人馮德徵等重建。”由此,當年馮家出資建白苧橋沒錯,而重建大捌字橋上的銘文所刻的“馮門葉姓信女”,這個馮門是否與馮紹景同族有待考證。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