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拖累了這家零部件巨頭?

十年間耗資數百億連續併購,推動營收數十倍擴張的均勝電子,危機隱現。

2020年一季度,均勝電子淨利潤為5943.5萬,同比下降78.6%;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其實現營收617億元,同比增長9.8%,實現淨利9.4億元,同比下降28.7%。

這是均勝電子近十年中淨利降幅最猛的一次。

與此同時,年報還顯示,均勝電子新增訂單量減少、償還利息款居高、應收賬款高企……這家全球汽車零部件巨頭過去激進併購所帶來的風險,正在逐步暴露。

而2020年隨著海外疫情的不斷升級,這對於海外業務佔比近八成的均勝電子來說,又是一場考驗。

併購後遺症

均勝電子早期以汽車功能件起家,2011年至2018年,通過14次資本運作,將自身業務擴充並整合為如今的汽車安全、汽車電子、汽車功能件和智能車聯四個事業大版塊。這其中就有7次的海外收購動作。

這家全球汽車安全巨頭過去激進併購所帶來的風險,正在快速暴露。

是誰,拖累了這家零部件巨頭?

大肆併購,確實為均勝電子帶去了營收的爆發式增長,也奠定了它在零部件地位的龍頭位置。

以2016年為例。均勝電子完成美國零部件安全廠商KSS和德國TS公司汽車信息業務版塊的收購,正式進入汽車安全市場和智能車聯市場。交割完成後,公司依託之前收購的德國普瑞(Preh)對TS業務進行整合,將其併入Preh成為其全資子公司PCC。

同年,KSS和PCC分別貢獻營收72.9億元和22.5億元,這也使得公司在2016年的總營收達到185.5億元,較2015年增長129.5%。

是誰,拖累了這家零部件巨頭?

2018年,公司又通過KSS收購日本高田除PSN以外的資產,併入公司安全系統。隨著日本高田的併購完成,公司汽車安全系統的營收在2018年達到了428.8億元,同比增長210%。而公司在2018年的總營收達到561.8億元,這一收入較2015年的80.83億元增長了近6倍。

到2019年時,均勝單子的總營收相比2011年的33.89億元,已經飆升近20倍,僅次於濰柴動力和華域汽車。

但值得注意的是,與如此大規模的營收相比,其利潤水平並不樂觀。

2016年至2019年期間,公司淨利卻分別只有4.75億元、3.96億元、13.18億元和9.4億元,銷售毛利息分別是19%、16.51%、17.08%、16.12%,總體是在下滑。

也就是說,併購並沒有帶來公司產品盈利能力的明顯提高。

《高工新汽車評論》在深入分析均勝電子近幾年財報後發現,主要是三方面原因:

1.高額利息支出

截止到2019年12月末,均勝電子帳面長短期借款已經接近200億元。

借款增加導致償債壓力增大。2019年均勝電子的利息支出就達11.02億元,差不多是淨利潤的一多半。以下是2016年至2019年以來均勝電子的利息支出,可以說節節攀升。顯然在蠶食公司的利潤。

是誰,拖累了這家零部件巨頭?

據悉,2018年,均勝電子在收購高田資產時向中國銀行和德意志銀行借入併購款35.55億元和27.66億元,利息4.51%,將於五年內償還。這意味均勝電子每月還貸款的賬面現金流支出要1.3億元。

2.高併購成本居高不下

自從踏上併購之路,併購帶來的管理費用、銷售費用、研發費用,無一不是持續走高(如下圖)。

是誰,拖累了這家零部件巨頭?

3.新公司帶來的利潤有限

2016年收購KSS和整合PCC,雖然給公司淨利帶去13.5%的增幅至4.54億元,但其中併購公司,扣除相關費用後,收購的公司給均勝電子帶去的利潤實際上只有1.58億元。

2017年,淨利直接下跌12.7%至3.96億元,這還包括期間向關聯方出售5.4億元的資產在內。

2018年,均勝電子雖然利潤達13.18億元,同比增長232.9%。但是這一年,因為花費近百億收購日本高田除PASN以外資產,也讓資產負債率也提高到69.35%,此外這一年均勝電子僅利息支出就高達10個億。

為什麼沒能帶來利潤?因為均勝電子本身收購的大都是資不抵債或瀕臨破產的公司。

2012年收購的德國普瑞,在收購前淨資產-3.94億元,資產負債率高達123.70%;KSS在被收購前也是虧損,並帶有債務;2018年高田汽車在被收購前,連續三年虧損,並且因為其所生產的安全氣囊頻繁出現問題,面臨鉅額賠償,已向法院申請破產。

現在就看均勝電子變“廢”為寶的能力了。

訂單下滑?

2019年均勝電子多個業務版塊下行,這對均勝電子無疑也是一種考驗。年報顯示,均勝電子核心業務汽車安全版塊在2019年新增訂單為442億元,同比下滑19.6%。

是誰,拖累了這家零部件巨頭?

均勝電子四大版塊業務營收佔比

眾說周知,該版塊在2019年獲得特斯拉訂單。斬獲鉅額訂單,總量依然下滑,這說明其他客戶的訂單正在大量流失。該版塊的大客戶包括奔馳、寶馬、大眾、通用、福特、豐田這類大集團。市場下行對這些車企集團的影響之大,已經波及到均勝電子。

2019年均勝電子的功能件業務版塊新增訂單也出現斷崖式下滑,僅為23億元,相比2018年的70億元下滑66.1%。

是誰,拖累了這家零部件巨頭?

智能車聯繫統屬於2019年新從汽車電子系統中拆分出來的,暫且不在討論範圍內。唯一訂單量大增的汽車電子系統版塊,它在2019年卻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2019年均勝電子汽車電子系統版塊的營收相比上年增加了18.78%%,銷量也增加了18.54%,但毛利率卻減少5.47%至18.66%。而且是四大版塊毛利率下降最大的版塊。

是誰,拖累了這家零部件巨頭?

公司對此解釋是,新產品的技術要求和生產工藝較以往更加複雜需要更多準備,同時2019年度全球電子原材料價格漲幅較大以及美元兌歐元匯率波動等因素共同影響。

目前均勝電子承載這一業務的是子公司PrehGmbH位於德國,在2019年的淨利率只有2%。如果算上當地包括人員成本在內的各種費用居高不下,以及疫情影響,高工新汽車評論對2020年該版塊的盈利情況,不甚樂觀。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均勝電子的業務版塊中,海外業務佔比居高不下。

2019年海外業務營收達478.81億元,佔據總營收的77.6%。隨著新冠疫情在海外的持續發酵,多家歐洲汽車工廠紛紛關閉,均勝電子在2020年整體的營收及盈利情況,想必也將大受影響。

資金鍊吃緊

在上述系列現象背後,還有一點不容忽視——均勝電子大股東和實際控制人大規模的股權質押。

數據顯示,截至到2019年底,均勝集團與王劍鋒合計持有均勝電子41.2%的股權,累計質押股份數3.68億股,佔持股總數的72.13%。

集團為了資金週轉,不得不質押上市公司的股權,這也是是經常會有的操作。但連續併購行為之後,更需要重視公司資金鍊吃緊的壓力。

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公司短期借款和長期借款分別為64.86億元和116.92億元,較2018年底分別增加25.25%和3.64%;2018年和2019年其資產負債率分別達到了69.35%和67.37%。

此外,公司應收帳款也走高。2016年至2019年,公司應收賬款分別為44.02億元、43.58億元、100.81億元、82.82億元。按照近年來應收賬款週轉率持續走低的現狀看,公司的資金負擔還可能進一步加重。

2020年,均勝電子獲得來自特斯拉方面兩筆總額17.2億元的訂單,希望這樣的好消息更多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