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被殺,張良保持沉默,是因為交情不深還是另有隱情

眾所周知劉邦手下有三大得力干將,那就是人們所熟知的漢初三傑。尤其是張良堪稱劉邦手下第一謀臣,劉邦之所以能夠建立西漢王朝,離不開張良的出謀劃策。因此在劉邦統一全國之後,張良也被封侯,劉邦更是給了張良高度的評價“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不僅如此,張良更是漢初三傑之中唯一善終的人,從這足可見劉邦對於張良的器重程度。既然如此,那麼為何在韓信被殺這件事上,張良保持了沉默?是怕引禍上身,還是另有隱情。

韓信被殺,張良保持沉默,是因為交情不深還是另有隱情

一、交情不深

根據查詢到的資料來看,張良與韓信兩人的交情並不是十分深厚。前後交集也不過只有三次,而且基本上都因為公事。張良對於韓信的看法就是帶兵打仗還是不錯,首次交集因此劉邦在彭城之戰慘敗後詢問張良誰可為將扭轉敗局,張良在此時舉薦了韓信。

韓信被殺,張良保持沉默,是因為交情不深還是另有隱情

第2次交集就是在韓信消滅齊國之後,他有意想讓漢軍高層封自己為假齊王。正當劉邦大為光火之時,張良的巧妙提示,讓劉邦很快決定封韓信為真正的齊王,不僅如此,張良還親自為韓信冊封。

韓信被殺,張良保持沉默,是因為交情不深還是另有隱情

最後一次也是最為關鍵的一戰,那就是垓下之戰。當劉邦與韓信等人約好前後共同夾擊楚軍之時,韓信等人並沒有按時到達,這也導致了劉邦的慘敗。這個時候張良便向劉邦建議,想要這些人能夠在關鍵時候支持劉邦,必須給他們足夠高的地位以及權勢。因此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很快在垓下擊敗項羽統一全國。

韓信被殺,張良保持沉默,是因為交情不深還是另有隱情

二、權力之爭

在西漢成立的初年,劉邦並沒有採取像秦始皇一樣的郡縣制,他反而選擇了項羽的郡國制。縱觀西漢建立之後的版圖,由劉邦控制的郡不過只有14個,這在整個西漢版圖之中至不過是很小的一塊地方,至於東面和北面的土地則被分為各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擁有極大的特權,他們經濟獨立,是可以訓練建設屬於自己的軍隊,不是可以參造西漢朝廷設置屬於自己的官吏系統這就等同於西漢的國中之國。雖然這些諸侯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西漢外部防禦壓力,但是不得不說這些諸侯國一旦聯合起來共同對抗劉邦的西漢朝廷,那麼對於劉邦也是一個不小的麻煩。因此除掉這些異姓王,也是劉邦勢在必行的一個做法。權力之中自然也成了劉邦與這些異姓王之間的導火索,這些西漢初諸侯王自然不具輕易交出自己手中權力。而在這眾多諸侯王之中,韓信又是最善於領兵打仗的,基於此劉邦必然會選擇先向韓信下手。

韓信被殺,張良保持沉默,是因為交情不深還是另有隱情

三、態度不同。

對於劉邦建立西漢之後給予自己的地位張良和韓信兩人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張良懂得明哲保身,他很快辭去了劉邦封給他的所有官職。因為在張良看來,劉邦對於他的信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時處於戰亂年代,劉邦迫切需要一批人來幫他壯大自己的勢力。現在天下已經穩定了,如果自己還屢屢幫韓信說話,那麼也很有可能落一個悲慘的下場。而韓信的選擇卻恰恰不同,對於權勢特別不滿,尤其是他逼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這也就為他埋下了隱患,再加上他又特別擅長領兵打仗,所以劉邦對他極其不放心。因此劉邦最終下定決心殺了韓信。

韓信被殺,張良保持沉默,是因為交情不深還是另有隱情

最後在筆者看來,張良之所以在韓信被殺這個問題上保持沉默是有極大的智慧。因為張良早已明白西漢建立之後局勢變化,郡國制的出現讓當了皇帝的劉邦慢慢感到了威脅,因為他必須慢慢慢消滅這些異姓王。此時功成身退無疑是最好的選擇,可是韓信依然不肯鬆手,註定了他日後悲慘的結局。這個時候張良如果貿然為韓信求情,那麼很有可能也會引發劉邦對他的懷疑。這種一文一武的組合,在西漢初年是有絕對反撲的實力,劉邦自然不可能留。此外西漢初年的郡國制也成為了韓信被殺的另一個隱情,權力之爭必然讓兩方誰也不可能輕易讓步。因此綜上所述張良也不可能為一個交情並不深厚的,又對劉幫可能產生威佃的韓信向劉邦求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