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良渚玉工微刻發微-2

器晤 3N3N


看到這些微刻作品,我們想象不出良渚玉工是如何辦到的,如果只是陰刻畫,不需要照應陽紋的成型,雕刻的難度會小很多。確認出微刻陽紋,這比過去判斷的玉刻難度,不知增加了多少倍。

這個難度不僅在於工具的精度,重要的還有眼力。良渚人的眼力是如何達到的,有顯微設備?如是現代人,沒有顯微設備顯然是難於辦到的。玉器上精刻神像的大小,不過是兩個並列手指頭的寬度見方。紋飾的密度為1毫米陰線3~5根,這高於人體手指紋的密度,甚至高出1倍多,難以相信卻不得不信。

還要問一問:又為何一定要雕刻出這麼小的神人像?為何要花這樣的功夫,刻大一點難倒不成麼?

精細之中見精神。也許就是為著追求一種常人達不到的境界,這是一條精巧的通神之路。一刀刀一遍遍刻著,一天天一月月刻著,不厭其煩,不廢其功,不累不倦,無寒無暑。

如果不是堅信神明在天,如果沒有那一分虔誠,良渚人不會做、也做不到這樣的事情,我信。

也請讀者諸君,放下你的身段,眯縫起你清澈的雙眼,在一處不那麼明亮的地方,這回不是巡視江山圖裡的旋轉水磨,而是瞻察良渚人微刻玉作中的旋轉神眼,相信你會如願以償。

05

玉權杖鐓(反山M12∶91)

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權杖鐓,遍體飾滿微刻紋飾,體量小巧更顯精緻(圖5:1、2)。全器以兩個神獸為重心,獸身與背景佈滿旋紋與繩束紋。神獸與其他玉器上的同類紋飾接近,只是沒有神人像(圖5:3)。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5:1、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5:3

絕大多數的旋紋都是正旋或反旋的單旋,也很容易見到幾例雙旋,而且一般都是一個雙旋連接著另一個小些的單旋。雙旋的分佈也看不出有什麼規律,不過似乎應當會有特別的涵義,不會與單旋同義(圖5:4、5)。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5:4、5

06

玉權杖瑁(反山M12∶103)

反山12號墓出土的玉權杖瑁,也是一件罕見的玉作精品。它與上面提到的玉鐓一樣,都是權杖上的附件,都是一樣的精緻(圖6:1)。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6:1

權杖瑁也是通體刻滿紋飾,是以兩個騎神獸的神人像為重心,神人神獸及背景滿飾旋紋和繩束紋(圖6:2~6)。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6:2~6

從拓片和反轉的圖片上,紋飾細節畢見,可知製作之精工精心(圖6:7~9)。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6:7~9

玉瑁上的紋飾風格與玉鐓類似,不過在旋紋中見到的雙旋紋更多一些,不知是玉工技巧更高,還是在設計上就是要保持這種區別(圖6:10)。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6:10

單獨看這各種旋紋,感覺像是一堆線團一樣,須得仔細觀察,方能分辨它們的近鄰關係(圖6:11、1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6:11、12

更特別的是,旋紋叢中還出現了兩例大雙旋,位置是在兩個神人像之間。中間一塊長圓形空地,如同是一個運動場,周邊的雙旋有如跑道。這樣的構圖值得特別關注,它也許可以提供解讀雙旋紋的線索(圖6:13~15)。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6:13~15

至於玉瑁上的神人騎獸紋,與它器所見並無明顯不同,此處不備細述(圖6:16、17)。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6:16、17


07

玉冠狀器(反山M16∶4)

又是一件玉冠狀器,出自反山16號墓。此器透雕成形,中間鏤雕一個大神獸形,兩側有兩神人作結伴起舞狀,充滿喜感(圖7:1~3)。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7:1~3

仔細觀察大神獸的雙眼,是對稱的旋眼,而且是雙旋眼(圖7:4)。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7:4

神人與神獸都用微刻作裝飾,依然以旋紋和繩束紋為組合。其中單旋紋的旋心顯得比較大,也算是一種顯得更有力度的旋紋(圖7:5~13)。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7:5~13

08

玉冠狀器(反山M15∶7)

反山15號墓也出土一件玉冠形器,也是採用透雕加微刻的方法表現紋飾,紋飾主題是無座騎的假面神人,神人及周邊刻飛動的旋紋與繩束紋(圖8:1)。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8:1

神人方臉形假面雖然刻畫比較簡單,卻讓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原本的裝束,神冠也是用陽刻方式表現,看似用一條完整的彩帛編綴而成。雙臂刻畫有單旋紋,左右反向對稱(圖8:2、3)。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8:2、3

神人像左右的配飾,也是繩束紋和單旋紋,單旋紋旋心略大且較圓,方向正反交錯(圖8:4、5)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8:4、5

09

玉 鐲(匯觀山M2∶34)

匯觀山2號墓出土的玉鐲,寬大厚實如琮,環鐲面微刻有5個神獸面。每個獸面除眼圈用繩束紋表現,全用單旋紋作裝飾(圖9:1、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9:1、2

此器單旋紋外形有方有圓,且都不見明確的旋心,旋臂迴旋繁複,刻畫非常細緻。看明白了前述各器紋飾,這一件不須以色彩點染便可看得非常明白,它是真正標準的陰夾陽式陽刻,不僅陰線刻畫較深且線線到位,陽線的邊緣也打磨光滑圓潤。我甚至覺得,這件玉鐲在當時真可能就是一件樣本,是玉工練功的一件標準器,是良渚玉刻極品(圖:9:3~7)。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9:3~7


10

玉琮王神人像(反山M12∶98)

被稱作玉琮王的反山編號為M12∶98的琮,因為紋飾較多且精美,一直為研究者所矚目。我在前面談論了它上面的16個鳥紋,現在要說的是它上面的8個神人像。根據最新的微信信息,方向明先生研究8個神人像並非出自一個玉工之手。他認定雕刻此件的是位居王位的智者能者,那另一位參與者被戲稱為“二王”。

雖然仔細分辨,8個神人像細部會存有差異,即使是同一人所為,差異也在所難免,不過整體風格還是一致的(圖10:1~3)。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0:1~3

神人像以旋紋和繩束紋為主要元素,與前面述及的神人像大體一致。如果看黑白圖片,對陰夾陽的陽刻紋飾會獲得更清晰的印象(圖10:4~6)。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0: 4~6

在神人像圖片點染後,可以看出旋紋的排列有左右對稱的格局,左旋與右旋兩兩相對,從這樣的細節上可以看出意匠之妙(圖10:7)。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0:7


順帶再觀察一下玉琮王上四角的神獸面,眼鼻處採用較多旋紋裝飾,繩束紋居次要位置。取兩個獸面對比觀察,可知紋飾佈局細節差別明顯。如果是同一人所為,說明把握整體風格時還留有一定的自由度,玉工可以保有一些個人發揮的空間(圖10:8、9)。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0:8、9


11

玉冠狀器(反山M17∶8)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玉冠狀器進入微雕範疇較多,表明它雖然有實用功能,也兼有禮器用途。反山17號墓出土的這件玉冠狀器,只刻畫了一個神獸面,省略了神人像,線條稍覺稀疏,便於觀察製作工藝(圖11:1)。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1:1

從紋飾墨拓及反色圖看,所飾旋紋和繩束紋線條都比較流暢,旋紋也表現有左右對應方向不同的特點,可見這是一個基本的構圖原則(圖11:2、3)。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1:2、3

12

玉琮神獸面像(瑤山M9∶4)

瑤山9號墓出土玉琮,環器刻有4個相同的神獸面像。神面沒有表現肢體,是神獸圖的簡化樣式(圖12:1、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2:1、2

雖然簡化了附加部分,卻細化了面像,這也就造就了相當一個精緻的神面像。大瞪的眼睛,大咧的嘴巴,寬寬的鼻頭,長長的獠牙,一幅猙獰的模樣。那眼睛表現的也是旋眼,一左旋一右旋。左右的旋紋也關照了方向上的對應,呈對稱旋動樣式(圖12:3)。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2:3

這是我列舉的最後一件標本,用工夫循陽紋點染了獸面,覺得神性的感覺終於完全呈現出來了。不敢說良渚人如果用色彩畫出心中之神,是否也是這樣的感覺,但卻是相信他們一定畫出過彩色的神像,當然不會是在玉器上,也許是在飄揚的旗幟上(圖12:4、5)。還要強調的是,這神面仍然是用陰夾陽的陽刻方式成圖,沒有例外。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2:4、5

以上一共列舉了12例玉器圖像標本,它們多數是良渚人的微刻精品,代表了當時玉工的最高水準。就紋飾題材而言,選材的重點是神人像和神獸圖。而構圖的主要元素,是旋紋和繩束紋。微刻的核心技巧,是陰夾陽的陽紋雕刻(圖13:1)。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3:1

玉作上的旋紋有各種樣式,有單旋有雙旋,有方旋有圓旋,左旋右旋對稱,看似繁雜卻秩序井然(圖13:2)。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3:2

看慣了的陰紋,突然變作陽紋呈現出來,要說服以往和現在的一雙雙眼睛,覺得很有難度,要有一定的時間來覺來悟。要讓已經習慣了“成見”,特別是發表了不少高論的學者轉換視角,覺得會更有難度,還需要等待些時日。

旋紋表現的象徵意義是什麼?不久前我曾由彩陶的旋紋,談到良渚文化中發現的旋紋彩繪和刻畫,感覺到不同文化間存在的聯繫(圖說|追溯良渚之旋)。我也曾指出過旋紋與眼目的關係,討論過旋眼圖像,這次在良渚玉刻中確認旋眼存在,也是一個大收穫。覺得良渚人畫出的旋紋,與眼睛是大有關係的,用旋紋刻出旋動的神眼就是這密切關係的體現,這個問題留待以後再作探討(圖13:3)。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3:3

自然還會想到,大量集中刻畫旋紋,會不會是受到手指紋的啟示?成片的旋紋很像是採用了與手指紋相似的構形方式,旋線採用適度分叉以維持外延紋飾的密度,兩相比較,有共同特徵。當然並不能認為旋紋是指紋的摹寫,它的深層涵義有待揭示(圖13:4)。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3:4

關於題材、構圖原則、紋飾意義等問題,我想放到以後再討論,最後只想就良渚人的微刻技術發點感慨。想象不出良渚玉工是如何辦到的,如果只是陰刻畫,不需要照應陽紋的成型,雕刻的難度會小很多。確認出微刻陽紋,這比過去判斷的玉刻難度,不知增加了多少倍。

這個難度不僅在於工具的精度,重要的還有眼力。良渚人的眼力是如何達到的,有顯微設備?如是現代人,沒有顯微設備顯然是難於辦到的。玉器上精刻神像的大小,不過是兩個並列手指頭的寬度見方。紋飾的密度為1毫米陰線3~5根,這高於人體手指紋的密度,甚至高出1倍多,難以相信卻不得不信(圖13:5)。

讓人難以置信的新發現,最新解讀良渚文化玉工微刻高超技藝-2

圖13:5

還要問一問:又為何一定要雕刻出這麼小的神人像?為何要花這樣的功夫,刻大一點難倒不成麼?

精細之中見精神。也許就是為著追求一種常人達不到的境界,這是一條精巧的通神之路。一刀刀一遍遍刻著,一天天一月月刻著,不厭其煩,不廢其功,不累不倦,無寒無暑。

如果不是堅信神明在天,如果沒有那一分虔誠,良渚人不會做、也做不到這樣的事情,我信。

也請讀者諸君,放下你的身段,眯縫起你清澈的雙眼,在一處不那麼明亮的地方,這回不是巡視江山圖裡的旋轉水磨,而是瞻察良渚人微刻玉作中的旋轉神眼,相信你會如願以償。

原始圖片資料來自相關考古發掘報告及鄧聰、曹錦炎主編《良渚玉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