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偉 何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聚“力”增效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應聚“力”增效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 唐建偉 何飛

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以及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當前距離這一目標僅剩兩年時間,上海有必要加強進展梳理和經驗總結,聚“力”增效,全力以赴投入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衝刺階段。

十九大以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取得了新進展,主要表現為五個方面:

一是市場在完善。2018年上海期貨市場再添新兵,原油、燃料油、紙漿、銅、2年期國債等新品種成功上市,原油期貨在上市百日內成交量躍居全球第三。2018年滬港通每日額度擴容,截至2018年11月16日,滬港通累計成交金額達到10.31萬億元。2018年上海金融市場成交總額達164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創下2016年-2018年的最高增速。

二是聯動在增強。國際金融中心與其他四中心聯動頻繁。2018年上海打造科技金融示範區步伐加快,航運保險規模繼續保持全國第一,近40家銀行為首屆進博會採購商提供人民幣跨境貿易融資服務。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與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改革聯動也越發緊密。2018年6月,上海自貿試驗區發佈《關於擴大金融服務業對外開放 進一步形成開發開放新優勢的意見》,通過實施25條具體政策,致力於將上海自貿試驗區打造成為擴大金融開放的新高地。

三是影響在擴大。2018年,A股同時得到國際三大指數青睞,MSCI將A股納入比例提升至5%,富時羅素公司宣佈分步將A股納入富時全球股票指數系列,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宣佈1241只A股股票被納入其指數初篩名單。2018年9月,英國權威智庫Z/Yen集團發佈第24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上海首次超越東京躋身第五,評分較第23期提升25分,是前十名中分數提升最多的城市。

四是環境在優化。2018年上海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成效顯著,上海助力中國在世行營商環境排名中大幅提升32位。2018年8月20日,上海金融法院正式揭牌成立,掛牌百日內,上海金融法院以不到標配70%的人員配備,受理了1686樁案件,受案標的額近200億元。得益於優良營商環境,2018年在滬持牌金融機構數量增加了68家,總數達1605家,在滬各類外資金融機構總數達502家,占上海金融機構總數近30%。

五是政策在加力。2018年6月,《中共上海市委關於面向全球面向未來提升上海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意見》發佈,指出要在加快金融市場開放、拓展金融市場廣度和深度、提高“上海價格”影響力、推進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等方面形成抓手,推進國際金融中心資源配置功能取得新突破。2018年7月,上海發佈“擴大開放100條”行動方案,其中有六大舉措共32條涉及金融業,旨在進一步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

儘管如此,與中國全球第二的GDP總量排名相比,以及與紐約、倫敦這兩個頂尖國際金融中心的綜合能力來對標,上海都還存在不小的差距:

一是優勢資源集聚不夠。目前上海的跨國金融機構總部數量太少,在滬金融機構多為中國區總部而非亞太(或全球)總部。二是全球資產管理水平不高。目前全球管理資產規模超過萬億美元的資產管理公司中,82.9%的機構總部位於美國。相比而言,在上海設立總部的資產管理機構普遍規模較小。三是先進風險管理模式尚未建立。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2015年便設立了“監管沙盒”制度,在監管科技應用方面,倫敦早已走在上海前面。四是跨境投融資與保險服務模式尚待優化。目前在A股市場,外資通過QFII、RQFII、滬港通等方式合計持股佔比不超過5%,低於日本、韓國。債券市場海外持有者不到2%,遠低於美國35%以上的海外持有比例。此外,上海保交所的國際再保險服務仍需完善。五是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偏慢。目前人民幣在國際支付貨幣中的份額近幾年一直在2%附近徘徊,遠不及美元近40%的份額。IMF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人民幣在全球外匯儲備佔比為1.84%,與美元62.4%的高佔比差距顯著,離歐元的20.3%、日元的4.97%和英鎊的4.48%也有明顯差距。

六是優良金融生態建設任重道遠。第24期GFCI排名顯示,相比於紐約和倫敦,上海在聲譽、人力資本、營商環境等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基於現存不足,為進一步明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目標,經國務院同意,近日人民銀行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行動計劃(2018-2020年)》,從擴大開放、深化創新、集聚資源、市場建設、防控風險等五個維度發力,加快建設形成包括全球資產管理中心、跨境投融資服務中心、金融科技中心、國際保險中心、全球人民幣資產定價與支付清算中心、金融風險管理與壓力測試中心、國際一流的優良金融生態系統在內呈“6+1”格局的國際金融中心。

在還有不到兩年的衝刺階段,上海應當按照《行動計劃》要求,加快落實相關舉措,尤其要在聚“力”增效上下功夫:

一是聚資源配置力,增優勢資源集聚成效。在進一步完善和強化現有要素市場的資源配置能力的同時,上海要進一步出臺鼓勵政策,給予中外資機構同等待遇,吸引跨國金融機構在滬設立亞太(或全球)總部,促進國有大行在滬更好發揮總部功能,釋放金融機構總部在上海總部經濟中的旗艦優勢。

二是聚價值創造力,增全球資產管理成效。上海要以打造全球資產管理中心為導向,以充分發揮上海金融市場“融通全球”功能為目標,加快集聚全球頂尖資產管理機構,支持外資進入資產管理行業,鼓勵銀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資管子公司落戶上海,逐步完善資產管理平臺載體建設。

三是聚科技驅動力,增金融風險管理成效。上海要以建設高質量金融科技中心為目標,探索監管科技在自貿試驗區新片區試點,穩步實行監管沙盒制度,不斷髮揮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先進技術在金融風險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推進5G等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四是聚產品創新力,增跨境投融資與保險服務成效。上海要以創新產品結構功能為抓手,拓寬境內外主體參與上海金融市場的渠道,探索科創板與境外多層次資本市場高效對接,促進合格境外機構在滬發行股票和債券。進一步提高保險市場對外開放水平,加強再保險產品研發、創新與應用,積極推動保險業數字化轉型。

五是聚定價影響力,增人民幣國際化成效。上海要逐步放開外資金融機構參與“上海定價”的限制條件,不斷擴大“上海金”、“上海油”等“上海價格”的國際影響力。鞏固提升在岸人民幣中心地位,進一步加強與香港離岸人民幣中心互動成效,促進人民幣在“一帶一路”投融資中發揮更大作用,助推人民幣在國際貿易、投融資及儲備貨幣中佔比的穩步提升。

六是聚聲譽傳播力,增優良金融生態建設成效。聲譽傳播靠人才。上海要加快引進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經濟學家,培養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的金融領軍人才,著眼長遠培育一批高素質青年金融人才,形成覆蓋各梯隊的金融人才儲備。優良金融生態建設靠制度。上海要在稅收、監管、營商環境等方面加強制度完善,不斷提升金融制度環境軟實力,不斷增強金融生態吸引力和競爭力。

注:原文《衝刺2020:上海聚“力”增效任務急迫》發表於2019年1月30日上海證券報,本文有修改。

(唐建偉系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副總經理、首席研究員,何飛系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