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大宋之宋英宗:不想做皇帝,却被架上皇位

宋仁宗在位长达40多年,是一位宽厚仁慈的好皇帝,但他这一生一直有一个遗憾,就是他的亲生继承人都活不到成年。一开始的两位皇子也都是小小年纪便夭折了,于是,宋仁宗就在自己的宗亲里面寻找继承人。最后,宋仁宗的堂兄赵允让的第13个儿子赵曙就成了宋仁宗钦定的继承人。

细说大宋之宋英宗:不想做皇帝,却被架上皇位

赵曙小时候就过继给了叔父宋仁宗,搬到了宫里生活,离父母独自成长在深宫大院里面,赵曙非常不开心。不仅不开心,而且还对皇宫没有安全感,他就想着自己能够早日回家。

也不知道是不是老天爷真的被赵曙打动了,反正宋仁宗后来就真的又生了一个儿子,有了亲生的继承人,这个钦定的继承人就可以回家了。于是,赵曙回到了自己心心念念的家中。

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这位小皇子走上了他两位哥哥的老路,年仅4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而这之后,虽然仁宗后来还有孩子,但却是女孩。

实在没有办法了,又把钦定的继承人赵曙召回宫里。这次,赵曙虽然同样的不想走,但又君命难违,于是,走的时候就跟家里的仆人百般交代,让他们打理好自己的屋舍,等到皇上有了儿子,他会在回来的。

可这一走,他就再也没回过旧王府。

细说大宋之宋英宗:不想做皇帝,却被架上皇位

宋仁宗本人可能还是觉得过继的赵曙算不上自己的儿子,总是心有期盼,可当第三个皇子夭折之后,再加上包拯等大臣的干预。宋仁宗才决定正式立赵曙为太子。

咱觉得虽然不是皇子,但是却还能当太子,也是很幸运的,可实际上,放在赵曙身上,就觉得这事儿还挺尴尬的。毕竟,宋仁宗还是可以再有子嗣的,万一人家后面生了皇子,自己占着太子的名分,怎么办?还不是要再折腾一次。于是,当被立为太子的诏命传达给赵曙时,赵曙当即称病推辞,后来又把奏疏上了十多遍。

不过仁宗没有同意,毕竟赵曙自幼入宫就是按照培养太子的标准培养出来的,既然自己没有亲生继承人,赵曙是再合适不过了。宋仁宗就命大臣给赵曙反复做思想工作,赵曙才答应下来。

宋英宗虽然不是宋仁宗的亲生儿子,但也是自小养在宋仁宗身边,所以,品性颇有仁宗的宽厚仁慈之风。

据说,宋英宗衣食住行节俭朴素,而且极为推崇孝道。在宋仁宗还没去世时,他一天两遍去请安问候,也经常尽服侍之道。

在宋仁宗去世之后他本应继承大统,曹太后来接他,但是赵曙一副非常惊恐的样子一直退让不肯接,最后差不多是满朝臣子黄袍加身逼他登上的皇位。这可真的是被架上皇位的一位皇帝。

看到这“黄袍加身”是不是想到了宋太祖赵匡胤,但是,从表面来看,赵匡胤是想当皇帝,于是就自导自演了一出黄袍加身;赵曙是不想当皇帝,被大臣们赶鸭子上架,黄袍加身成了皇帝。

但是,赵曙到底想不想当皇帝,这可能只有他自己清楚了。不管怎么样,赵曙还是顺顺当当的登上了皇位,当了皇帝。

上面我们说到,宋英宗是非常推崇孝道的,有时候也到了偏执的地步。比如宋仁宗去世之后,他就决定服丧三年,由大臣韩琦等打理朝政,结果遭到大臣们的一律反对,这才作罢。

又比如,为了给自己生父的名分追封问题,导致朝廷大臣们之间的论战整整长达一年半之久,而且因为这件事也与听政的曹太后之间产生了重重矛盾。

这件关于称呼问题的争论在历史上称为“濮议”,持续时间长达18个月之久。

细说大宋之宋英宗:不想做皇帝,却被架上皇位

我们都知道了赵曙是濮王赵允让的儿子,自幼过继给宋仁宗然后当上了皇帝。那么,问题来了,宋英宗赵曙应该管谁叫爸爸呢?

朝中大臣分为了两派。一派以韩琦、欧阳修为代表,认为这是一个白痴问题,是谁生的就应该叫谁爸爸,这是人之常情,根本不需要讨论。

另一派以司马光为代表,主张英宗应该叫仁宗爸爸,叫赵允让伯父。理由是,在儒家的宗法制度下,送英宗是小宗入继大宗,所以宋仁宗才是英宗的“法定老爸”。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英宗应该称自己的老爸为伯父。

细说大宋之宋英宗:不想做皇帝,却被架上皇位

一开始司马光这一派就表现出优势:

御史中丞贾黯是司马光一派的死忠粉,在弥留之际仍然念念不忘这件事。临终前,他专门写下遗书,请求英宗一定要叫自己的老爸为伯父;

臣蔡伉特地求见英宗,痛哭流涕地进行劝谏,把这个称呼问题上升到了国家存亡的高度;

司马光一派居然还上书要求把“祸国殃民”的韩琦、欧阳修处斩以谢天下。

合着司马光一派借此事打压政敌呢。

但是,看起来司马光一派要胜出,韩琦一派已经是无法与之抗衡,可这件事是宋英宗的事情,他内心的想法是非常重要的,不过,他内心的想法也已经是非常明确了,只是介于这个皇位是人家给的,所以不能直接就说出来。

而且,宋英宗和韩琦一派也意识到宋仁宗的皇后曹太后是一个关键。如何让曹太后同意自己心中的想法,才是整个争议最大的关键。可曹太后与宋英宗的关系不是很好,想要取得她的支持也十分困难,不过,这可难不倒韩琦等人,他们也不知道使出了什么手段,竟然真的让曹皇后在宋英宗尊赵允让为皇考的文书上签了字。

细说大宋之宋英宗:不想做皇帝,却被架上皇位

宋英宗拿到这份文书之后,就快刀斩乱麻,下令停止这件称呼大事的讨论。至此,韩琦、欧阳修一派终于取得了胜利。

说句实在话,宋英宗一开始提出这个异议的时候自己内心就已经有了确凿的答案,无奈这个皇帝当的有点不是那么理直气壮,所以,只能是通过这样的一个方式给自己的亲爹一个名号。

但是,我们现在来看“濮议”本是一件小事,然而,宋朝的士大夫们却认为是天崩地裂的大事,甚至比当年西夏国连连击败,丧师失地还要重要。这充分说明了儒家思想在宋代的异化,更暴露了宋代士大夫怯于外战,勇于内斗的恶劣特质。

不过,有一点也很明确,就是宋英宗其实是一个非常有主意的人。

不过,当了皇帝的宋英宗总是闹病,身体和精神上都不是很健康,所以,他只当了四年的皇帝。在病重期间,宋英宗要提前传位给自己的太子,赵顼,也就是后来的宋神宗。由于宋英宗病的实在是太严重了,亲笔下诏书时都已经拿不住笔了,为了节省体力他只写了“立大王(指赵顼)为皇太子”。

看了宋英宗的诏书,韩琦不干了,觉得这太随意了,于是将诏书给了宋英宗要求他再写一次,要写的明确才以绝后患。宋英宗这时候强打着精神拿起笔,据说是泪眼婆娑的重新写了一遍,韩琦才觉得可以。

细说大宋之宋英宗:不想做皇帝,却被架上皇位

这一点上宋英宗和宋仁宗还真是有点像,韩琦这样的脾气还好是遇上了宋英宗,就像是包拯得亏是遇上了宋仁宗一样。

宋英宗是非常爱惜重视人才的,他继位之后就继续任用仁宗时的改革派重臣韩琦、欧阳修、富弼等人消除积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官员冗多的现象。除此之外,英宗尤其重视文化建设,他给司马光修著《资治通鉴》提供了优厚的物质和人才条件。司马光为了报答英宗的知遇之恩,在此后漫长的19年里,将全部精力都耗在《资治通鉴》这项浩大的文化工程上。

可惜,宋英宗一生短暂,仅仅活了36年就英年早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