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越混越差?

同样毕业后,你为什么越混越差?这样关键是在认知上,提高认知水平才能先人一步。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本书,【认知突围,做个复杂时代的明白人】

不去践行的原因要么是你并没有真懂,要么是你并不认为它一定能指向某个你想要的结果,要么是它带来的结果不足够吸引你。所以选择“懒”这个行为,本质上四看不到正确做事能带来的巨大好处。一次,对于某件事是否表现为行为上的懒惰,取决于你对该事的认知,而当你正确认识到该事的性质、风险、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以后能得到的结果以后,则取决于这个经综合考量后的分数在你心目中的优先级。

对于任何一个看似没有机会的领域,我的建议都是与其将时间浪费子啊原地踌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来试试。而很多人之所以不愿意先做起来,是由于他们喜欢用静态的思维看待问题,总是认为在环境不变或环境变差的条件下,现在看不到机会就意味着以后也看不到机会,所以不想浪费时间。但他们节省下来的世界通常也没有用到更加有用的地方,大多数人宁愿白白浪费时间。突然就想到自己买房这一件事情,其实自己应该早一点开始看房的,即使钱不够,通过这半年来的经历,发现机会总是存在的,只是很多时候往往并不是由于资源不足的原因我们与之失之交臂,而是由于认知的原因!现在想想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万宏国际5楼那一套房,当听到首付需要那么多的时候,自己心里直接拒绝了,可后边自己却又用差不多一样的首付去买房,而这些要是自己早一点看房,可能都是会反应过来的,而“早一些”就意味着是在我们看不到机会的时候就要先行动起来,就是自己钱不够的时候其实就应该去了解并不是一味的等到自己有足够的金钱才开始去看房,而这更深层次的原因其实是自己对事物认知的能力缺失所造成的,所以往往真的不是资源限制了我们的机会,反而是认知及思维限制了自己的选择!

环顾一下四周,什么样的人最受欢迎?有钱人、有幽默感的人、老好人……如果要将他们归类,大致画像是“有正面资源或有潜在的正面资源可贡献的人”。他们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人人都喜欢靠近这些“(潜在)正面资源”的拥有者,这意味着跟他们在一起获得利益的机会更大,或许是物质上的,或许是精神上的。正如收入分为资产性收入和劳动性收入一样,人缘也是。有钱人可能从来不请客吃饭,也不给人好处,但就是有一堆人围着他转,我们把这一类称为“资产性人缘”,他的好人缘建立在他有值得他人“图谋”的地方,所以即使他什么恩惠也不施,只要有潜在的收益期望,他的好人缘就会一直存在。

老好人的人缘也不错,但本质上有很大不同,他的好人缘是建立在能给他人提供即使性好处的,他从不得罪你,让你心情很舒服,我们把这一类称为“劳动性人缘”,劳动性人缘需要时时刻刻处于劳动状态,假如有朝一日他开始拒绝别人的请求,那么前面的积累就趋近于0!

深度思考是一个发现错误、发现矛盾,并及时修正元知识的过程,而非完全顺着脑子里的原有的条条框框深化固有知识的过程。那么如何更早的发现问题呢?有一个很笨但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分享、分享、再分享。

通过风险盈利通常是指期望收益大于零的这样一种游戏,且游戏风险还是可控的。因此,通过风险盈利的本质恰恰不是偏好风险本身,而是在拥抱风险的前提下尽量控制风险,从而增大赢面,也就是赢的概率,而不是如赌博一般,在风险给定的情况下,仅仅能同比例放大亏损和盈利的金钱数目而已。其实这让我对赌博更加有了深入的理解,赌博就是盈利与亏损的概率是相同的,只是看下注的金额,下的大可能亏损大也可能赢的大,下的小同理,盈利与亏损概率相同,而盈利大小和亏损大小取决于你下注的数额。

你可以在你的知识体系之中找出一个经过检验的、你自己最确定的“真理”,将他当做杠杆来进行风险转化。就比如想买房,但不知道具体风险是什么,不知道接下来房价是涨还是跌,有人说根据市场供求判断,有人说根据政府风向判断,你可以学习其中一种不知道是否有效的分析方法,但要提高赢面,我们就必须保证这种方法是有效的,可问题往往在于我们并不知道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才是有效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应用在自己的经历之中最确定的“真理”来完成风险转化,就根据我自己来说,我就觉得地段第一,地段及周围资源好的地方的房子价值在那摆着,这一部分房子即使房价跌了也跌不到哪去,但房价涨的时候这些地方肯定最先涨,那么我买房就要首先选择地段好的或至少是不差的地方,即使其房价比很多地方高!在这里,我不知道房价将来是涨还是下跌,我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判断,只是把我自己的“真理”进行风险转化,那么此时我就只有一个判断,这个房子所处的地段是好还是坏,如果好我就买,如果坏我就不考虑。由于个人认证及见识的不同,每个人的“真理”也不同,虽然不能保证我们的“真理”都是对的,但至少减少了我们的判断难度增加了我们的赢面!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我无法判断某只股票是涨还是跌,有人说用技术面,有人说用基础面分析,可是现在谁也不确定这两个方法是确定性的,也就是我无法哪一个方法是有效的,那么此时我们就可转化一下,比如根据经验我知道在高位出主要反转形态或是股东减持股票,那么此时股票下跌可能性较大,低位出现主要看涨形态,或是公司研发出什么新产品,那么此时股票上涨可能性较大,所以我可以不必要去看这是技术分析还是基础main分析,只要根据自己的“真理”去操作就能增大自己的获利的概率。

以某种确定性的规律为杠杆,将无法判断的事通过条件式等价,转化为容易判断或自己更有把握判断的事,这就是利用逻辑进行风险等价转化的过程。

所以归纳起来,什么样的行为可以为自己赚到更多的时间呢?就是在短时间内通过大量练习迅速达到一个“再花时间下去,投入和产出比就不划算了”的状态,然后迅速切换到新的领域。

注意力是我们 管理自己的关键,我们将注意力用在哪里,就等同于将时间用在哪里,比如你看上去在课堂听课,但其实你的注意力是在你的同班的班花上,所以你将时间用在了哪里并不以表象为准,而是事实的注意力来定。我们通常说的,在某事上花了多少时间,其实指的是表象时间,更为准确的说,应该是我们在某事上花的注意力。

经常性地操别人的心是一种病,我把他叫做“注意力失位补偿”。一个人没有找到什么值得关注的东西,不知道有什么可替自己操心的,于是就只能把失去焦点的时间和注意力随意乱用在他人身上。只要能有个事情让他进行补偿和聚焦就可以了,即使这与他毫无关系,且产生不了什么收益。所以有时候财富的马太效应也不只是财富本身造成的,每个人在认知上、能力上也符合马太效应。其实自己读到这里心里突然想到的就是自己平时的玩手机浏览那些无关紧要的新闻,其实很多自己都能判断是虚假消息,可还是有一种猎奇心里,总喜欢看一下,只要在没事时候拿起手机都会看,这也就是“注意力失位补偿”的一种,在后边还是要注意一下了,刻意的去保持自己少做一些这类型的事,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的事情上。

长期看来肯定会达到平等相交的均衡,于是,不思提升自我交换能力,而单纯用喝酒吃肉去套近乎很明显是一个愚蠢的决定。因为别人都不傻,喝酒吃肉就和你喝酒吃肉,除此之外免谈。于是,这样的社交方式就容易做无用功。

要摆脱这样无所谓时间的状态,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每次出门去社交,先分清楚,这趟出门是去干什么,想达到什么样的目的,究竟成本和收益关系如何,是否有必要。

你可以让对方看到自己能有及时回馈,任何时候帮你都不白帮,而在你有了即时回馈之后,你们又回到了同一水平线上,而不是在接下来的社交中,你始终处于不平等地位的状态。

虽然说采坑并不是一件坏事,但采坑这事也是有技巧的,最起码你得在自认为了解的非常详尽、自己已经足够小心的前提下最后进了坑,这样学习效果才会出来,这种学习方式尤其体现在对新事物的学习上,很多人在正向学习的方向上要学很久的东西,上一次当可能就了解的七七八八了,因为你入坑之前为了自行避开坑已经比别人了解的更多,入坑后的总结还可以完善之前的思考漏洞。

生活中存在很多损耗,但很多人意识不到,比如你跟朋友出去喝茶,你是很享受交流的快感,还是仅仅处于某些功利的目的,憋着劲想下一句话呢?前者是消费,后者是投资,但投资很可能打水漂。如果你一晚上既没有消费什么,始终也没有享受愉悦,又没有得到投资回报,那么这就是损耗。这一点自己突然就有了感悟,在很多时候出去吃饭,感觉自己也是不会怎么去交流,或是交流的不好,其实归根结底是心里对这些人或是形式有一种抵触,觉得为啥要喝酒呢,好好聊聊天也不错啊,另外一方面根据自己交流的很愉快的场景,更多的是在和层次比自己高的人交流时候,自己听到故事或是有所收获的情况下自己会感觉交流的很愉快,而对于侃大山还要喝酒的情况是最抵触也是最不喜欢的,这对于自己而言就是一种损耗,以后类似的事要少做。

当你的现有的状态变得更好,摆脱了状态惰性时,就会产生幸福感。但这个幸福感被新的状态惰性消磨的差不多时,如果我们再继续上一个新的台阶,就会产生新的幸福感。想想还是有道理的,去年自己年初积极去健身时,看着体重下降和生活规律,这种感觉就比以往强,后边自己天天找房子时候,遇到不一样的事情,也还好,但房子定下来之后,无所事事,本以为会很轻松,可却一点也没有,反而更加的不舒服,这就是状态上的退步,就像书里的一个观点,我们想要自己更好,就像是往一个看不见头的山顶推石头,你这有不断的加外力,才能艰难前行。哪怕你只想停下来休息一下、喘口气,也必须用力撑住。这个理论其实和自我幸福感一样,自己最近的状态就是没撑住,所以往下滑,从而自我感知很不好,想想还是在不停的运转之中,自己的认识体验才会更加丰富,自我感知也才会更舒服。提高认知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