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越混越差?

同樣畢業後,你為什麼越混越差?這樣關鍵是在認知上,提高認知水平才能先人一步。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本書,【認知突圍,做個複雜時代的明白人】

不去踐行的原因要麼是你並沒有真懂,要麼是你並不認為它一定能指向某個你想要的結果,要麼是它帶來的結果不足夠吸引你。所以選擇“懶”這個行為,本質上四看不到正確做事能帶來的巨大好處。一次,對於某件事是否表現為行為上的懶惰,取決於你對該事的認知,而當你正確認識到該事的性質、風險、需要付出的努力以及以後能得到的結果以後,則取決於這個經綜合考量後的分數在你心目中的優先級。

對於任何一個看似沒有機會的領域,我的建議都是與其將時間浪費子啊原地躊躇和等待,不如先做起來試試。而很多人之所以不願意先做起來,是由於他們喜歡用靜態的思維看待問題,總是認為在環境不變或環境變差的條件下,現在看不到機會就意味著以後也看不到機會,所以不想浪費時間。但他們節省下來的世界通常也沒有用到更加有用的地方,大多數人寧願白白浪費時間。突然就想到自己買房這一件事情,其實自己應該早一點開始看房的,即使錢不夠,通過這半年來的經歷,發現機會總是存在的,只是很多時候往往並不是由於資源不足的原因我們與之失之交臂,而是由於認知的原因!現在想想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萬宏國際5樓那一套房,當聽到首付需要那麼多的時候,自己心裡直接拒絕了,可後邊自己卻又用差不多一樣的首付去買房,而這些要是自己早一點看房,可能都是會反應過來的,而“早一些”就意味著是在我們看不到機會的時候就要先行動起來,就是自己錢不夠的時候其實就應該去了解並不是一味的等到自己有足夠的金錢才開始去看房,而這更深層次的原因其實是自己對事物認知的能力缺失所造成的,所以往往真的不是資源限制了我們的機會,反而是認知及思維限制了自己的選擇!

環顧一下四周,什麼樣的人最受歡迎?有錢人、有幽默感的人、老好人……如果要將他們歸類,大致畫像是“有正面資源或有潛在的正面資源可貢獻的人”。他們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人人都喜歡靠近這些“(潛在)正面資源”的擁有者,這意味著跟他們在一起獲得利益的機會更大,或許是物質上的,或許是精神上的。正如收入分為資產性收入和勞動性收入一樣,人緣也是。有錢人可能從來不請客吃飯,也不給人好處,但就是有一堆人圍著他轉,我們把這一類稱為“資產性人緣”,他的好人緣建立在他有值得他人“圖謀”的地方,所以即使他什麼恩惠也不施,只要有潛在的收益期望,他的好人緣就會一直存在。

老好人的人緣也不錯,但本質上有很大不同,他的好人緣是建立在能給他人提供即使性好處的,他從不得罪你,讓你心情很舒服,我們把這一類稱為“勞動性人緣”,勞動性人緣需要時時刻刻處於勞動狀態,假如有朝一日他開始拒絕別人的請求,那麼前面的積累就趨近於0!

深度思考是一個發現錯誤、發現矛盾,並及時修正元知識的過程,而非完全順著腦子裡的原有的條條框框深化固有知識的過程。那麼如何更早的發現問題呢?有一個很笨但很有效的方法,就是不斷地分享、分享、再分享。

通過風險盈利通常是指期望收益大於零的這樣一種遊戲,且遊戲風險還是可控的。因此,通過風險盈利的本質恰恰不是偏好風險本身,而是在擁抱風險的前提下儘量控制風險,從而增大贏面,也就是贏的概率,而不是如賭博一般,在風險給定的情況下,僅僅能同比例放大虧損和盈利的金錢數目而已。其實這讓我對賭博更加有了深入的理解,賭博就是盈利與虧損的概率是相同的,只是看下注的金額,下的大可能虧損大也可能贏的大,下的小同理,盈利與虧損概率相同,而盈利大小和虧損大小取決於你下注的數額。

你可以在你的知識體系之中找出一個經過檢驗的、你自己最確定的“真理”,將他當做槓桿來進行風險轉化。就比如想買房,但不知道具體風險是什麼,不知道接下來房價是漲還是跌,有人說根據市場供求判斷,有人說根據政府風向判斷,你可以學習其中一種不知道是否有效的分析方法,但要提高贏面,我們就必須保證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可問題往往在於我們並不知道這些方法中哪一種才是有效的。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應用在自己的經歷之中最確定的“真理”來完成風險轉化,就根據我自己來說,我就覺得地段第一,地段及周圍資源好的地方的房子價值在那擺著,這一部分房子即使房價跌了也跌不到哪去,但房價漲的時候這些地方肯定最先漲,那麼我買房就要首先選擇地段好的或至少是不差的地方,即使其房價比很多地方高!在這裡,我不知道房價將來是漲還是下跌,我也不知道用什麼方法去判斷,只是把我自己的“真理”進行風險轉化,那麼此時我就只有一個判斷,這個房子所處的地段是好還是壞,如果好我就買,如果壞我就不考慮。由於個人認證及見識的不同,每個人的“真理”也不同,雖然不能保證我們的“真理”都是對的,但至少減少了我們的判斷難度增加了我們的贏面!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我無法判斷某隻股票是漲還是跌,有人說用技術面,有人說用基礎面分析,可是現在誰也不確定這兩個方法是確定性的,也就是我無法哪一個方法是有效的,那麼此時我們就可轉化一下,比如根據經驗我知道在高位出主要反轉形態或是股東減持股票,那麼此時股票下跌可能性較大,低位出現主要看漲形態,或是公司研發出什麼新產品,那麼此時股票上漲可能性較大,所以我可以不必要去看這是技術分析還是基礎main分析,只要根據自己的“真理”去操作就能增大自己的獲利的概率。

以某種確定性的規律為槓桿,將無法判斷的事通過條件式等價,轉化為容易判斷或自己更有把握判斷的事,這就是利用邏輯進行風險等價轉化的過程。

所以歸納起來,什麼樣的行為可以為自己賺到更多的時間呢?就是在短時間內通過大量練習迅速達到一個“再花時間下去,投入和產出比就不划算了”的狀態,然後迅速切換到新的領域。

注意力是我們 管理自己的關鍵,我們將注意力用在哪裡,就等同於將時間用在哪裡,比如你看上去在課堂聽課,但其實你的注意力是在你的同班的班花上,所以你將時間用在了哪裡並不以表象為準,而是事實的注意力來定。我們通常說的,在某事上花了多少時間,其實指的是表象時間,更為準確的說,應該是我們在某事上花的注意力。

經常性地操別人的心是一種病,我把他叫做“注意力失位補償”。一個人沒有找到什麼值得關注的東西,不知道有什麼可替自己操心的,於是就只能把失去焦點的時間和注意力隨意亂用在他人身上。只要能有個事情讓他進行補償和聚焦就可以了,即使這與他毫無關係,且產生不了什麼收益。所以有時候財富的馬太效應也不只是財富本身造成的,每個人在認知上、能力上也符合馬太效應。其實自己讀到這裡心裡突然想到的就是自己平時的玩手機瀏覽那些無關緊要的新聞,其實很多自己都能判斷是虛假消息,可還是有一種獵奇心裡,總喜歡看一下,只要在沒事時候拿起手機都會看,這也就是“注意力失位補償”的一種,在後邊還是要注意一下了,刻意的去保持自己少做一些這類型的事,多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的事情上。

長期看來肯定會達到平等相交的均衡,於是,不思提升自我交換能力,而單純用喝酒吃肉去套近乎很明顯是一個愚蠢的決定。因為別人都不傻,喝酒吃肉就和你喝酒吃肉,除此之外免談。於是,這樣的社交方式就容易做無用功。

要擺脫這樣無所謂時間的狀態,有一種方法,那就是每次出門去社交,先分清楚,這趟出門是去幹什麼,想達到什麼樣的目的,究竟成本和收益關係如何,是否有必要。

你可以讓對方看到自己能有及時回饋,任何時候幫你都不白幫,而在你有了即時回饋之後,你們又回到了同一水平線上,而不是在接下來的社交中,你始終處於不平等地位的狀態。

雖然說採坑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採坑這事也是有技巧的,最起碼你得在自認為了解的非常詳盡、自己已經足夠小心的前提下最後進了坑,這樣學習效果才會出來,這種學習方式尤其體現在對新事物的學習上,很多人在正向學習的方向上要學很久的東西,上一次當可能就瞭解的七七八八了,因為你入坑之前為了自行避開坑已經比別人瞭解的更多,入坑後的總結還可以完善之前的思考漏洞。

生活中存在很多損耗,但很多人意識不到,比如你跟朋友出去喝茶,你是很享受交流的快感,還是僅僅處於某些功利的目的,憋著勁想下一句話呢?前者是消費,後者是投資,但投資很可能打水漂。如果你一晚上既沒有消費什麼,始終也沒有享受愉悅,又沒有得到投資回報,那麼這就是損耗。這一點自己突然就有了感悟,在很多時候出去吃飯,感覺自己也是不會怎麼去交流,或是交流的不好,其實歸根結底是心裡對這些人或是形式有一種牴觸,覺得為啥要喝酒呢,好好聊聊天也不錯啊,另外一方面根據自己交流的很愉快的場景,更多的是在和層次比自己高的人交流時候,自己聽到故事或是有所收穫的情況下自己會感覺交流的很愉快,而對於侃大山還要喝酒的情況是最牴觸也是最不喜歡的,這對於自己而言就是一種損耗,以後類似的事要少做。

當你的現有的狀態變得更好,擺脫了狀態惰性時,就會產生幸福感。但這個幸福感被新的狀態惰性消磨的差不多時,如果我們再繼續上一個新的臺階,就會產生新的幸福感。想想還是有道理的,去年自己年初積極去健身時,看著體重下降和生活規律,這種感覺就比以往強,後邊自己天天找房子時候,遇到不一樣的事情,也還好,但房子定下來之後,無所事事,本以為會很輕鬆,可卻一點也沒有,反而更加的不舒服,這就是狀態上的退步,就像書裡的一個觀點,我們想要自己更好,就像是往一個看不見頭的山頂推石頭,你這有不斷的加外力,才能艱難前行。哪怕你只想停下來休息一下、喘口氣,也必須用力撐住。這個理論其實和自我幸福感一樣,自己最近的狀態就是沒撐住,所以往下滑,從而自我感知很不好,想想還是在不停的運轉之中,自己的認識體驗才會更加豐富,自我感知也才會更舒服。提高認知很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