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統計了唐朝75位狀元的家世背景,發現69位都是官員的直系親屬

進士科舉創立於隋煬帝時期,完善於唐朝,在中國歷史上存在1300多年,對我國封建社會政治、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都有深遠影響。

在教科書裡,人們對科舉制的其中一個評價是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是一個公平、公正的人才選撥制度。但是,唐朝的科舉卻與後世有所不同,它未必有我們想象中的那麼公平,世家大族出身的狀元非常多。下面這個表格是根據史籍資料統計出來的唐朝75名狀元的家世信息:

我們統計了唐朝75位狀元的家世背景,發現69位都是官員的直系親屬

注:1、唐朝追封孔子為文宣公,子孫世襲。

2、 關於歷史名人之後的問題。鹹通四年,蕭仿權知貢舉時,特意要求錄取有才藝的名人後裔,事後被人告發而貶謫,但沒有人提出要否定那些被錄取的進士,說明大家都能接受科舉對名人後裔的關照。

3、 關於清河崔氏,對歷史稍微有所瞭解的都應該清楚,他有很多的榮譽地位。比如是漢朝至隋唐時期的名門望族,中國古代十大名門望族之一,隋唐五姓七望之一。

4、 關於沒有留下姓名、有姓名但沒有家世信息的狀元,他們也不一定都是寒門子弟,只是因為這些人影響太小、唐朝還沒像後世那樣重視狀元,所以史書中沒寫。而在這75個狀元中,大部分都是祖輩、父輩、兄輩在史書中有傳,本人被附帶提及罷了。

我們統計了唐朝75位狀元的家世背景,發現69位都是官員的直系親屬

我們統計了唐朝75位狀元的家世背景,發現69位都是官員的直系親屬

(一)

根據《登科記考》、《舊唐書》、《新唐書》等書籍考證,唐代有名有姓的狀元共141人,有75人能夠通過相關記載窺見其家世。在這75人當中,寒門子弟只有5個人,但他們也並非真正的出生微末,不是一般平民或者農民出身,只是近三代無人做官而已,家道中落是相對於以前輝煌時期,裴說、蘇檢、盧肇都是這樣的例子。而顏標之所以為狀元,是因為當時的主考官鄭燻是顏真卿的資深粉絲,鄭燻誤認為顏標是顏真卿的子孫而把他選為狀元(顏標雖然是誤點,但也頗有作為,曾任御史、池州節度使兼刺史、饒州節度使兼刺史等。在叛軍王仙芝猛攻下堅守饒州,城陷被俘,面對勸降寧死不屈,最後被殺)。雖然資料不是特別全面,但是仍然可以從上面三個表格中看出:唐代狀元的家世大都非常顯赫,寒門子弟考上進士、成為狀元非常艱難。

我們統計了唐朝75位狀元的家世背景,發現69位都是官員的直系親屬

根據這75位狀元的家世信息,我們可以這麼判斷:唐朝的科舉仍然主要是在社會上層中選拔人才,它的本質是上層社會內部選拔人才的機制。相對於九品中正制,唐朝科舉確實打破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但也只是在原先堅不可摧的城牆上打破了一個口子,使得社會中下層人士可以通過這個口子往上層流動。

(二)

之所以會這樣,一是唐朝的科舉制度還未真正完善。除了武則天時期,唐朝科舉的考卷都是不糊名的,考生姓名都是清楚的擺在卷子上的,這就意味著科考作弊有了方便之門。此外,唐朝科舉採用"通榜"的辦法,主考官可以根據舉子在社會上的才德聲望,製成榜貼,以供錄取時參考。而舉子可以用文章干謁,即考生在考試前,會先把自己的文章送給文壇領袖、主考官、宰輔等有社會地位之人閱讀,這叫做"溫卷"或者"行卷",以博取名聲。白居易、杜牧(杜牧拿的文章還是《阿房宮賦》,但主考官看了後說只能給第五名,因為狀元已經內定了)、韓愈等大文豪都做過這樣的事。從後世的角度來說,這些都是醜聞,甚至是違法的,但是在唐朝,通榜和行卷都是合情、合法的。

我們統計了唐朝75位狀元的家世背景,發現69位都是官員的直系親屬

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唐朝時期,世家大族的力量仍然非常強大。世家大族從漢代開始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政權基本都被他們所掌控。雖然隋唐兩朝帝王都致力於摧毀世家大族的勢力,但這個時期,世家大族仍然享有優越的政治、社會地位。而唐朝皇族本身就出自隴西李氏,是世家大族的一員,李淵、李世民更是靠著關隴集團的支持創立大唐。這就決定了唐朝的改革只能是通過溫和的手段來削弱世族,並且,這種改革要真正完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這個時候世家大族仍然可以通過各種手段去影響科舉。

唐朝時期的世家大族本身就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好的經濟條件,那他們必然會得到更好的教育,在科舉上本身就有先天優勢。再加上唐朝科舉制度還不夠完善,世家大族出生的舉子更容易考上進士,高中狀元也就可以理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