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造假零容忍!A股也需要“渾水”

紅刊財經 特約 陶丹

從瑞幸咖啡到好未來,海外中概股再度陷入財報造假和做空機構獵殺的窘境中。儘管有評論帶有調侃意味認為,瑞幸咖啡“割美國人的韭菜回來請中國人喝咖啡”,讓國內消費者受益不少;但造假就是造假,用造假作為圈錢或做大市值的手段更是全球投資者人人喊打的行為。對造假行為零容忍,應當是投資者的主流共識。

從此次捲入造假風波的中概股來說,固然是自我曝光的結果,但如果沒有做空報告以詳實的數據作為支撐,恐怕很難讓相關公司坦承造假。事實上,就在今年初,瑞幸咖啡還對做空報告予以否認,一度也讓股價維持在高位,這和2016年被做空的輝山乳業頗有類似之處。如今眼見窟窿太大,選擇“一曝了之”恐怕也是無奈之舉,而最受煎熬的還是大跌前來不及脫身的所有持股者,特別是那些在二級市場上追高買入的,可謂乘興而來、敗興而歸。不過,投資損失的這筆賬,算在做空機構頭上恐怕不是很恰當,除了上市公司本身之外,那些在IPO過程中擔任承銷商的中外知名投行,以及審計機構負有更大的責任。相比二級市場投資者,這些專業機構更有理由提前發現公司的問題,但卻沒有在IPO之前進行有效防堵。不僅如此,還有券商在做空機構年初報告出來之後,還發布研報進行駁斥,力挺瑞幸咖啡,類似的券商還不止一家。顯然,依靠和上市公司融資存在千絲萬縷利益關係的投行、審計機構來為投資者把關,已經不是那麼可靠。在這種情況下,做空機構的出手,客觀上有利於造假行為的儘快曝光,為資本市場肅清害群之馬。

對造假零容忍!A股也需要“渾水”

也有投資者認為,如果沒有做空機構出手的話,相關公司的造假行為沒有那麼快曝光,投資者也不會面對股價瞬間大跌的痛苦。殊不知,只要造假行為存在,早晚有紙包不住火、全面攤牌的那一天,累積的造假規模越大、上市公司的市值越大,造成的惡劣影響就越大。不管股票在誰手上,只要還是公開交易的上市公司,就必然會有持股者來承擔這個代價。而造假行為早一天曝光,就會減少相關公司利用上市融資圈錢的規模,同時也減少上市前原股東高價套現的可能性。因此,造假如果是既成事實的話,曝光比不曝光好,早曝光比晚曝光好。

和海外中概股一樣,A股市場也無法完全和造假絕緣。特別需要警惕的是,在目前科創板、創業板逐步推進註冊制,上市門檻逐漸放鬆之後,不排除有一些忌憚海外市場做空機制的公司進入A股“渾水摸魚”的可能。A股市場絕不能成為這些公司的“收容所”,指望和上市公司利益相關的券商、審計機構百分之百、不折不扣的把關已經十分困難,除了監管不放鬆之外,“發動群眾”也是重要的手段。這些“群眾”當中,理所應當包括做空機構。

A股缺乏類似渾水的做空機構,最關鍵在於做空機制的欠缺。做空和融券密切相關,目前融券規模小、數量有限,做空機構很難有所作為,擴大轉融券規模才能使之有用武之地。如果能夠讓一些長期持有不動的投資者,通過轉融券機制出借手中持股,做大融券市場才比較有可能。這些長期持股者,既包括一些追高買入被套、捨不得割肉的投資者,也包括一些限售股解禁流通、但願意長期持有的重要股東,此外公募基金特別是ETF基金也是融券潛在的提供方。雖然持股者出借股票用於融券有“搬起石頭砸自己腳”的疑慮,但融券做空也並非百發百中,只要上市公司發展狀況良好,自然是“真金不怕火煉”;而那些基於股價波動而逢高波段沽空的融券行為,遲早也會因為回補買入還券的行為而對股價提供支持。因此,融券做空只是一種多空平衡的交易行為,長期持股者並不會因為出借股票而利益受損,反而會因此增加利息收入而形成另類的“分紅效應”,有利於長期持股、穩定市場。

當然,引入做空機制不代表可以肆無忌憚的做空,對做空機構的監管也是必要的,我們需要的做空報告不是謠言而是“遙遙領先的預言”。同時,投資者的補償機制也是必要的。美股市場的投資者即使因為買了造假公司而受損,也還有集體訴訟等機制可以挽回一些損失,這對造假者來說也是一種程度的制約,這也是A股市場需要進一步完善的部分。以往A股市場也不乏造假事件,但掌握信息最滯後的中小投資者,卻很難提前“用腳投票”或事後得到賠償,這點無疑是需要和做空機制配套的制度建設。但不管如何,A股和國際市場接軌的過程中,做空機制的完善是歷史的必然,關注抗風險能力強的藍籌股,以及通過基金進行組合投資降低單一個股的風險,也是A股不可逆轉的長期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