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中國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徐霞客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所稱道。與此同時。對於熱愛旅遊的記者來說徐霞客也是一直十分敬仰的古人之一。2012年8月記者隨行的“走進齊魯 感受江浙”採風行剛好途徑江陰,於是決定將拜謁、尋訪徐霞客故里作為“感受江浙”採風的第二站。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徐霞客故居(攝影:馮贛勇)

2012年8月30 日,記者一行驅車駛離無錫,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行程順利抵達位於江蘇省江陰市的徐霞客故里。這裡原叫馬鎮南岐村,為了紀念這位偉人,馬鎮已改名為“霞客鎮”。徐霞客故里處於一處環境優美和寧靜的所在。整個徐霞客故里由徐霞客故居、徐霞客故里仰聖園、中國徐霞客旅遊博覽園等三大部分組成。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故居匾額(攝影:馮贛勇)

原徐霞客故居明朝末年曾遭兵燹,清順治年間徐之侄孫徐君銓重建。至1984年,僅存面闊七間二進瓦房,1985年,國家撥款大修。現有三進、十七間正房、兩間廂房,佔地二畝。大門正面懸“徐霞客故居”匾額,兩邊立盤陀石。門背面鐫“繩其祖武”磚額。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故居崇禮堂(攝影:馮贛勇)

記者一行首先來到明式建築的徐霞客故居小院,進入院中,映入人們眼簾的是門庭上方掛有陸定一同志題寫的“徐霞客故居”匾額。之後就是院中的第一進院,這裡前為天井庭院,兩側廂房,東西置花壇,大廳前有“承前裕後”磚刻,廂房和大廳闢為展覽室,陳列徐霞客生平事蹟及溶岩標本。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徐霞客像(攝影:馮贛勇)

第二進院裡有一口古井和一棵古羅漢松,松樹相傳為徐霞客手植,已有400年左右樹齡。第二進大廳為“崇禮堂”,崇禮堂兩側分別為徐霞客出生的地方及書房。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記者故居留影(攝影:英增選)

崇禮堂正中懸掛著徐霞客畫像,陳列當代書畫家為紀念徐霞客所作的書畫作品,以及近年拍攝的徐霞客遊歷過各地的風光照片。透過這些文獻資料,人們可以較為全面地瞭解這位大旅行家的傳奇一生。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水邊的小木船(攝影:馮贛勇)

從徐霞客故居出來對面就是被稱為徐霞客故里的仰聖園景區,園中擁有勝水橋、晴山堂石刻、徐霞客墓。作為徐霞客故里的仰聖園,是家鄉人民為了表達對“曠世遊聖”徐霞客的敬仰和紀念,於2001年徐霞客遊記碑廊為主體的江南園林。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思霞廳(攝影:馮贛勇)

進入故里仰聖園,一處秀美的江南園林景象展現在遊人面前,小橋流水、亭臺樓閣、蜿蜒曲折的碑帖長廊構成了一幅文化氣息異常濃郁的景觀。進園後即看到了一座架在徐霞客故里前枕塘河上的勝水橋,據傳是徐霞客當年出遊船隻停泊處,河中此橋已有400年左右的歷史。1985年重修,它保持著明代江南小橋的風格。記者看到河畔還停靠著一條破舊的小木船,它給人以無盡的遐想,這是否就是當年徐霞客出遊的木船呢?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晴山堂碑帖長廊(攝影:馮贛勇)

走進院中,順著長廊來到晴山堂,這裡的石刻集中了明代洪武三年至崇禎五年前後262年之間,84位名人名家為徐家撰寫的墓誌銘,傳、序、記等共90篇,計76塊石刻,為明代書法藝術的縮影,很為寶貴。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徐霞客塑像(攝影:馮贛勇)

最後來到位於晴山堂後院的徐霞客墓園。進入墓園看到,墓園外院前有漢白玉的徐霞客塑像,塑像兩側樹立著原國家主席李先念的題詞和原交通部副部長潘琪撰寫的碑文、整個墓陵肅穆幽靜。再往後院走就是徐霞客墓。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徐霞客墓園(攝影:馮贛勇)

晴山堂石刻後院,安放著徐霞客的移葬明式墓,墓地面積牽連754平方米,墓圍7.93米,青石鋪砌的墓地高1.50米,土堆墳尖高37釐米,墓前豎有清初原碑,碑高1.20米,寬40釐米,頂端橫刻著“十七世”三字,是徐氏家族第十七代的意思,中間直書“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仰聖園一角(攝影:馮贛勇)

碑前有青磚側砌成的祭臺,臺長6.20米、寬4.90米,祭臺下有三級麻石臺階,有三條磚、石鋪砌成的甬道,從紀念堂通向墓地。墓地四周種石楠、環柏、絲蘭、廣玉蘭、紫薇、紅楓、青楓、山茶、桂花、白玉花、紫玉蘭、紫荊、五杉楹、臘梅、天竹、盤槐、黃李棠、地柏、松柏、黃楊球等江南名枝佳卉,整個墓地顯得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晴山堂裡面的石刻,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書法藝術價值,為後人研究徐霞客的身世和活動,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實物資料。

江蘇旅遊:拜謁江陰徐霞客故里(圖)

徐霞客故里留影(攝影:馮贛勇)

2001年徐霞客故里正式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並被列為江蘇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江蘇省德育教育基地,每天來此參觀的學者,遊客絡繹不絕。徐霞客故里以其獨有的魅力越來越吸引海內外景仰這位著名明代旅行家、地理學家的遊客們光顧這裡瞻仰、拜謁。(圖文:馮贛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