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技術落後10年,每年進口費用超軍費,中國投入3387億能否破局

前段時間真的是全民炒“芯”炒的特別厲害,大家都希望中國的芯片能夠發展起來,能夠擺脫對外國的依賴,這樣能夠節省大量的資金,確實,中國進口芯片的金額超過了石油,甚至都超過了軍費一年的開支。

這一技術落後10年,每年進口費用超軍費,中國投入3387億能否破局


於是有人問,目前中國光刻機能夠生產出5納米的來了,那麼國產光刻機的技術究竟在什麼水平,和阿斯麥相比,還差多少,能不能短時間內追上來,從而不再依賴阿斯麥?眾所周知,中芯國際向阿斯麥採購的一臺極紫外光刻機,不料發生了變故,於是大家又為中芯國際以及中國高端芯片製造擔憂起來了。因為阿斯麥已向荷蘭當局申請出口許可好幾個月了,美國從中作梗,導致阿斯麥無法按時交貨。而這臺極紫外光刻機是中國唯一一臺極紫外光刻機,也是製造高端芯片必不可少的設備,目前只有阿斯麥能夠生產。

這一技術落後10年,每年進口費用超軍費,中國投入3387億能否破局


實話實說,中國目前的光刻機技術要和阿斯麥相比的話,至少有10年以上的差距,短時間內是追不上的,所以還是想辦法把這臺極紫外光刻機趕緊拉回來才是正事,國產短時間內是沒戲的。阿斯麥的技術結合芯片製造,分為四個檔次,分別是超高端,高端,中端,低端。而中國生產出來的光刻機還都是處於低端的,有好幾個臺階要上,首先是中端一點的臺階,再到高端的臺階,再到超高端的臺階,真的是一步一個坎,有些坎幾年都未必能夠更新出一代來。所以說,從目前的這個情況來看,國產光刻機技術落後阿斯麥至少是10年以上,甚至說10年都算是少的了,可以說是萬里長征才開始第一步。

這一技術落後10年,每年進口費用超軍費,中國投入3387億能否破局


目前來講,芯片只靠外國製造,那麼中國的半導體產業,就要受制於人,其中最關鍵難題,在於光刻機技術,目前,高精度光刻機,主要產自荷蘭阿斯麥,以及日本的尼康和佳能這三家公司,而頂級光刻機幾乎由阿斯麥所壟斷,阿斯麥在整個光刻機領域,佔市場份額80%,intel臺積電 三星等企業佔比很少,大部分國家使用得光刻機大多也來自阿斯麥,其中極紫外光刻機是全球最先進的光刻機,每臺售價已超過1億美元,阿斯麥每年能生產40臺,對中國公司來說,如果能買到極紫外光刻機,中國也就有希望生產出7納米級別的硅晶圓,但令人心酸的是面對極紫外光刻機如此高昂的售價,我國也是重金難求。

這一技術落後10年,每年進口費用超軍費,中國投入3387億能否破局


根據美國聯合40多國簽署的《瓦森納協定》,西方國家將65納米以下的光刻機設備都列入了禁售名單,也就是無論中國出多少錢都不賣。

所以我們要實現新的突破,不再受制於人,必須要從基礎研發做起。如今中國成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基金前期投入已經達到3387億,目的就是為了扶持國產芯片、光刻機等半導體行業發展,一步步積累經驗,這注定是一場持久戰,未來國產光刻機的研發之路仍然任重道遠,且交給時間來見證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