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漁村變身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地標“建”證深圳成長!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8年,是一個小漁村變身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歷程——從地王大廈刷新“兩天半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到坪山會展中心創下“1個月1萬平方米”的“深圳質量”,一座座地標“建”證了深圳的成長。


從小漁村變身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地標“建”證深圳成長!


原標題:從地王大廈“兩天半一層樓”,到濱海大廈“架起3座埃菲爾鐵塔”

地標“建”證深圳成長

“大亞灣是我們核電建設者的起點,中國的商用核電從這裡出發……”站在大亞灣核電站前,中建二局的建設者喬述華彷彿回到了當年的建設現場。

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建築是這座城市高速發展的見證。

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8年,是一個小漁村變身為一座國際化大都市的歷程——從地王大廈刷新“兩天半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到坪山會展中心創下“1個月1萬平方米”的“深圳質量”,一座座地標“建”證了深圳的成長。

拼出“深圳速度”

不到20個月

國內首座填海區

大型電廠併網發電

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深圳經濟特區正式成立。次年6月,一支來自中建二局的建築隊伍率先來到深圳。

“當時的深圳就是一個小漁村,到處是荒草灘和魚塘,村裡只有一條街……”隊員翟光恆回憶,那時的深圳,大家住的是茅草屋,走的是黃土路,百廢待興。

城市要發展,人是第一要素,而“住”便是留人的第一步。剛剛進入深圳的這支隊伍迅速建設了海灃苑、翠蘭樓、翠竹樓等一批住宅項目,“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響徹這片熱土。

從小漁村變身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地標“建”證深圳成長!

23層75米高的翠竹樓施工工期僅有18個月,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如何快?這支剛剛參加完唐山援建的隊伍想到了在唐山陡河電廠180米煙囪施工中使用的先進液壓滑模工藝,並將這項工藝創新應用到民用住宅樓施工中,大幅提升了建設速度。

從1982年6月開工到1983年12月竣工,翠竹樓主體結構完成滑升只用了123天,首次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施工速度。

彼時,對於蹣跚起步的深圳來說,想要快速發展,還面臨著電力匱乏的困境。當時全廣東省的電力裝機容量僅為187萬千瓦,工廠常常每週開四停三,建設核電站便成為解決用電危機的出路。

1992年,國內首座在填海區域建設的大型電廠——媽灣電廠主體結構施工正式啟動,這項工程用時不到20個月,成功實現第一臺機組併網發電,創下世界同類工程最快速度。

從小漁村變身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地標“建”證深圳成長!

打造鵬城地標

深南大道邊崛起

我國首座自主設計投資

超高層建築

走過拓荒的艱辛,20世紀90年代中期,深圳開始邁向新的發展時期。彼時,全國已迅速形成了全方位對外開放的新格局,而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試驗田”,如何繼續領跑?

在繼續保持“深圳速度”的同時,致力打造品質工程,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便是位於“深圳第一路”——深南大道兩邊的地標建築。

從小漁村變身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地標“建”證深圳成長!

約384米的地王大廈成為亞洲第一高樓,以最快“兩天半一層”的“深圳速度”聞名全國。鮮有人知,彼時,這個結構高度的施工測量在國內並沒有可借鑑的經驗。時任深圳地王大廈鋼結構項目的測量負責人、現任中建鋼構有限公司華南大區總工程師的陸建新摸索出了辦法:採用傳統的經緯儀觀測與激光投點量距兩種測量方法建立雙觀察複核系統。這一方法成功控制鋼柱總垂偏內傾25毫米、外傾17毫米,創造了中國超高層鋼結構施工測量的奇蹟。

從小漁村變身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地標“建”證深圳成長!

距離地王大廈不遠處,有一座八邊形超高層建築,這就是世界第一高鋼管砼大廈——355.8米高的深圳賽格廣場,也是首座我國自主設計投資的超高層建築。

3.3萬噸的用鋼量,兩萬件鋼構件,儼然一個“鋼鐵巨人”!將這個鋼鐵巨人連接起來的是21萬套高強螺栓,38萬顆栓釘和總長度達80公里的焊縫,焊接工程量之大、焊接質量要求之高是其他結構工程所不能比擬的。

從小漁村變身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地標“建”證深圳成長!

站在賽格廣場頂層向西望去,有一處建築分外搶眼,它呈現了大鵬展翅的造型,這就是深圳市民中心。代表大鵬翅膀的藍色屋蓋總重量約9000噸,面積達6.4萬平方米,相當於10個標準足球場面積大小,是全國最大的異形曲面鋼結構大屋蓋。

從小漁村變身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地標“建”證深圳成長!

“智造”未來之城

裝配式建築技術

為灣區建設注入新動能

如果用“敢闖”來形容深圳經濟特區前期發展的話,那麼“敢創”便是新時代深圳發展的關鍵詞。深圳建設者不斷探索新技術,用高速度、高品質助力深圳更上一層樓。

從小漁村變身為國際化大都市,這些地標“建”證深圳成長!

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刷新了“國內第一立焊”“國內第一仰焊”“國內第一厚焊”等施工技術新紀錄。

新紀錄的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難題。平安大廈在建設中使用4臺大型動臂式塔吊,須附著在井筒的外壁上,並逐步爬升到600米高空,這一做法當時在世界上還沒有先例。

為了確保這4個龐然大物安全地附著,同時又穩又快地“攀巖”,中建鋼構團隊研發“懸掛式外爬塔吊支承系統及其週轉使用方法”。4臺塔吊不僅穩穩地附著在井筒的外壁上,而且每次爬升都比傳統方式快3至4天,25次爬升為項目節省工期多達96天。這項技術在國內其他超高層項目中得到推廣應用,獲得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別金獎。

作為高新技術產業集群的搖籃,深圳先後孵化了華為、騰訊、大疆等明星企業,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前來投資。位於南山區的騰訊濱海大廈是騰訊啟用的全球新總部,這座現代化的智能建築內部相當於一座垂直城市,由兩棟塔樓和三道連廊組成,寓意“互聯互通”。

如何在兩棟超高層中架起總重量相當於3座埃菲爾鐵塔的結構橋樑?要打造這樣獨特造型的建築,就必須創新技術。項目經過討論研究後決定採用液壓同步整體提升技術,“這就好比用一個巨人之手,把已經在地面組裝好的連廊直接提升到高空。”項目經理朱早孫解釋這項新技術。

不同於過去小體量的低空提升,這次體量大、高度高,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項目引入BIM技術,通過電腦模擬了整套施工流程,確保提升精準度。雖然今天BIM技術已經推廣普及,而在2013年,用BIM還是新鮮的探索。

對深圳人來說,創新已是一種習慣,不只是理念、技術和行動,更是一種文化新生態。這對生在深圳、長在深圳的黃嘉民來說也不例外。剛剛畢業一年的他是坪山會展中心的一名技術員,這個EPC裝配式項目正在創造新時代的“深圳速度”——佔地8.7萬平方米的會展中心建設工期僅8個月,比同類項目快了3倍。

“施工現場上萬個構件,每一個構件安裝在哪裡?光靠人腦記肯定不行,我們每個構件都有獨特的二維碼身份證,掃一下就知道它的信息,該去哪兒一目瞭然!”黃嘉民提起這個“新招”頗為得意。速度奇蹟誕生的背後,靠的不僅是新技術,更是創新建造模式——預製構件標準化設計、工廠化生產、裝配化施工。整個建築的模塊早已在工廠預製完成,到了現場只用“組裝”成型。

裝配式建築已是一種新的趨勢,在這一新興領域中建二局擁有全產業鏈的優勢,目前已在河源投資建設裝配式工廠,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注入新的動能。



再次感謝原作者辛苦創作,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直接聯繫作者刪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