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被俘重臣被殺,大明從此一蹶不振,奇恥大辱!

大明正統十四年(1149年),瓦剌太師淮王也先率軍大舉入寇,明英宗朱祁鎮命御弟郕王朱祁鈺留守京城,自己和王振親自率兵征討瓦剌,在土木堡全軍覆沒,明英宗蒙塵塞外,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誅殺,從徵的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等重臣皆亡。如此慘敗猶如晴天霹靂,震撼著明王朝。圍繞這個明史上的奇恥大辱,有幾個誤區需要講明。


皇帝被俘重臣被殺,大明從此一蹶不振,奇恥大辱!


一、王振削減馬價並無大錯,也先此次大動干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自正統四年夏五月,瓦剌太師順寧王脫歡病死,其子也先嗣位以來,勢漸強盛,多次進攻塞北,瓦剌部的勢力不斷向外擴張,首先征服了韃靼蒙古,繼而分化了河西三衛,最後征服了兀良哈蒙古,勢力推進遼東,壓迫女真各部,威脅朝鮮安全,明王朝長城一線的任何一個隘口要塞,隨時都會遭到瓦剌鐵騎的衝擊。也先大舉入侵,僅是遲早的問題。何況,瓦剌朝貢不僅人數連年劇增,給明朝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他們還藉機搶奪明軍武器,毆打明軍,嚴重危害了社會治安和國體,更有甚者,瓦剌貢使居然深入各地偵察山川形勢,探聽明朝虛實,危害極大。而且正統十四年二月的朝貢中,實際只有2524人,卻虛報了3598人,且馬匹瘦小,讓人忍無可忍,因而減少馬價勢在必行,王振此舉並無過錯。

因此,說瓦剌入侵是由王振削減馬價所引起的,是站不住腳的。王振的做法只不過為也先找到了大舉進犯的口實而已。

二、御駕親征的出發點是好的。

首先,明代諸帝有上陣殺敵的優良傳統。洪武元年,朱元璋的登基大典一完成,就馬不停蹄地趕赴汴梁,親自指揮討伐元順帝的25萬明軍;成祖朱棣五次親征朔漠,追剿故元蒙古貴族殘部,披堅執銳,親冒石矢,建樹了赫赫武功;仁宗享國極短,其子宣宗剛上臺,便親率六師一舉蕩平漢王朱高煦之叛。父祖們的雄風,為春秋鼎盛的明英宗起了巨大的導向作用。

其二,英宗正統年間是明王朝的多事之秋,處於危機四伏的時代。那時宦官干政,武備鬆弛,地荒民逃,滇西發生動亂。然對明廷威脅最大的,莫過於北方的蒙古,自元順帝北逃以來,蒙古各部的勢力此消彼長,雖未能重建對中原的統治,但活動在遼東、漠北和漠西的蒙古勢力,一直是明王朝生存發展的巨大威脅,明朝邊防、軍備的核心始終放在對付蒙古貴族的基本點上。


皇帝被俘重臣被殺,大明從此一蹶不振,奇恥大辱!


第三,瓦剌騎兵此行來勢洶洶,大有摧垮明王朝九邊防線,重新入主北京的勢頭。瓦剌兵分四路,聲威大震,明朝大同參將吳浩率兵迎戰,兵敗而死,軍情吃緊。面對主要敵人的強勢進攻,前線的節節失利,瓦剌已成為明朝的心腹大患的嚴重局面,明英宗不得不高度關注之。

最後,皇帝親征可以振奮人心,鼓舞士氣,且作為一國之君,就應該義不容辭地肩負起保護社稷蒼生的重任。況且,皇帝親統大兵,也有利於鞏固皇權,維護國家統一和內部穩定,比之貪生怕死的宋徽宗,血氣方剛的明英宗勇氣的確可嘉。

綜上,明英宗親征是上承祖宗遺志,下保山川黎民,其主觀目的是好的。所以,是親征還是不親征,孰是孰非,應該取決於國力裝備及部署如何,親征本身則無可厚非。

三、是否受王振挾持的問題。

很多史料中皆提到,明英宗是受王振挾持才被迫出征的。其實,這種可能性不大,英宗與王振的關係不同於漢獻帝與曹操的關係。王振出身低微,本是充軍的命,他之所以能夠權傾朝野,呼風喚雨,作威作福,皆是拜英宗所賜。王振固然權大,但不過一宦官,遠沒有達到架空皇帝的地步。有明一代,凡十六帝,有明有昏,有的寬簡愛民,有的暴虐殘暴,唯獨欠缺的就是傀儡,他們大體上都掌握了最高決策權。而且很多人歸順王振也並非真心實意,而是另有他圖,有的是為了自己的仕途,有的是懼怕皇帝而對王振敢怒不敢言。說白了,王振的一切都是英宗所給,王振並不具備挾持皇帝的條件。土木兵敗後,王振被樊忠用錘錘死表明明英宗並非王振手上的木偶,挾持一說純屬子虛烏有。

四、誰該為土木之變買單。

英宗被俘後,群臣將矛頭對準了王振餘黨,在他們看來,王振是此次兵敗的罪魁禍首。在監國郕王朱祁鈺的默許下,群臣聯合起來赤手空拳打死了錦衣衛指揮使馬順、宦官毛貴、王長隨,又將王振侄兒錦衣衛千戶王山押赴西市凌遲處死,將王振家族不分老少皆斬殺,抄沒王振家產。奪門之變後,上聖皇太后孫氏在廢景泰帝為郕王的懿旨中指出,兵將失律是土木慘敗的主要原因。實際上,客觀地說,土木之變有其必然性,朱明王朝降至正統年間,文恬武嬉,承平日久,邊帥、監軍等官員侵吞屯田,私役軍士,行伍脫籍,官侵月糧,軍械失於更新,士馬失於訓練,武備鬆弛也相當嚴重,猝遇強敵,吃敗仗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而王振一意孤行,反覆不定,累失良機,罪不容誅。但責任最大的當為一朝之主的明英宗,因一己私情將軍事大權完全交給外行王振,排斥其他大臣,最終導致指揮系統混亂,不僅害了國家,害了將士和百姓,也害了王先生和他自己。


皇帝被俘重臣被殺,大明從此一蹶不振,奇恥大辱!


土木之變使昔日強盛的大明朝一下子變得搖搖欲墜,頃刻間,面臨著亡國和滅頂之災。其失敗雖是必然,但如此慘烈,則純屬偶然,皇帝被俘更是出乎意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