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嶺迷窟》裡關於盜墓的那些事

最近潘粵明主演的《鬼吹燈之龍嶺迷窟》又一次引爆全網追劇。

現在的網劇質量實在是高,整部劇景色壯觀,畫面色調極具年代感,情節緊湊絲毫不拖沓。

《龍嶺迷窟》裡關於盜墓的那些事

作為《鬼吹燈》的忠實粉絲,有時候會想盜墓是否真像文中所說會進入一個光怪陸離的地下世界。

那麼我們就一起來考下古,看看書中到底有多少是真實存在的吧!

盜墓起源

盜墓因於中國傳統有厚葬的風習,盜墓的歷史和墓葬的歷史一樣的悠久。

從前盛行土葬,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墓冢密集程度讓人無法想象。

<code>有古詩云:但見野中墳,累累如青螺。/<code>

盜墓者有的是為財,有的是復仇。

盜墓形式也是各有不同,有民間自發的盜墓,也有軍政權勢集團組織的盜墓。

從西漢之初上溯到戰國時期,盜墓甚至發展成發家致富的一種手段。

摸金校尉由來

漢代末年,社會動盪不安,瘟疫橫行、年年災荒、戰爭不斷,民不聊生,黃河流域一帶滿目瘡痍。

在當時人吃人的現象不足為奇,甚至長安城中都是“人相食啖、白骨委積、臭穢滿路”。

在生存條件如此惡劣的情況下,倫理道德在當時幾乎蕩然無存。

為了生存,為了打仗、為了斂財,盜墓現象開始普遍化、公開化。

不但有民間團體盜墓,還有軍閥組建專門的武裝力量發掘陵墓,劫取寶物。

而摸金校尉就源於曹操為盜掘陵墓在軍中專門設立的官職。

當時不僅皇帝陵墓和諸侯將相的陵墓被盜,一般平民的墓冢也慘遭盜掘。

目睹此亂象的魏文帝曹丕堅持自己故去後一定要薄葬。

他很明白“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亦無不掘之墓也”。

《龍嶺迷窟》裡關於盜墓的那些事

從盜墓神器到考古利器-洛陽鏟

清末民初,以盜墓為生的洛陽馬坡村村民李鴨子,偶然發現筒瓦狀的短柄鐵鏟子能帶出地下的土。

他靈機一動,這樣的鏟子用來探墓比鐵鍬順手很多。

於是他找鐵匠製作了一把鏟頭刃部成月牙形,剖面為半筒狀的鏟子。

該鏟子打下後提起,可以帶出泥土,使用者能根據土質情況判斷墓穴位置等信息。

很快此鏟子就在盜墓者手中流行起來。

因鏟子出自洛陽,故稱為洛陽鏟。

1928年,考古學家衛聚賢發現了洛陽鏟的用處後,將其用於考古,從此洛陽鏟又成為考古利器。

利用洛陽鏟區別生土、擾亂土、夯土是考古工作者開展考古挖掘和調查的一項基本功。

《龍嶺迷窟》裡關於盜墓的那些事

打旱魃求雨

《龍嶺迷窟》劇情一開始,就講述陝西省古藍縣村民為求雨在打旱魃的場景。

在現代人看來如此荒謬的行為,是作者杜撰的還是真實存在的呢?

旱魃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會引起旱災的一種怪物,旱魃走到哪裡,哪裡就會幹旱。

古人認為旱魃就是死人骨骸所變,所以只要大旱嚴重的時候,人們便會挖墳掘墓,將屍體拖出,殘其肢體,就是打旱魃求雨。

<code>《明史》記載,俗遇旱,轍伐新葬冢墓,殘其肢體,以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樁”,以驥言禁絕。/<code>

所以雖然各朝代下令嚴禁此種風俗並對實施者給予重罰,但此種風俗一旦成型,很難禁絕。

此風俗發展到清代時,求雨者不僅僅是挖墳擊骨,還會用火燒燬屍骨。

《龍嶺迷窟》裡關於盜墓的那些事

胡八一也要小心的反盜墓技術

在看書時,我們經常會看到墓主人會佈置疑墓或虛墓來隱藏真正的墓穴,防止被盜的情節。

而且這些掩人耳目的墓穴裡往往還佈滿了各種機關。

胡八一得用十八般武藝才能逃出那墓穴。

那麼真實的古代採用了哪些反盜墓技術呢?

  • 最普通的反盜墓方式就是隱蔽墓址,不在地面設置突出的標識。

把這種方式運用到極致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墓。

據說成吉思汗的遺體在陵墓下葬後,出動了上萬匹馬在墓地來回奔跑,以踏平墓地,隨後大量種植樹木,並以其中一顆樹作為墓碑。

隨後將領把所有知道墓穴所在的士兵和工匠全部殺害。

此後,所有元代帝王都採用“密葬”形式。

幾百年過去了,不但成吉思汗陵墓所在地沒有人能找到,甚至一座元代皇帝陵墓都沒被發現過。

《龍嶺迷窟》裡關於盜墓的那些事

  • 除了隱藏墓址這種消極防盜方式,還有機關、毒煙、伏火、水銀阻止盜墓者入侵。

古代帝王曾經認為以石為槨能有效的防止被盜,故普遍採用石質棺槨安放遺體。

他們還會在墓室的上部和兩側放置大量未固定的石頭,使盜墓者難以入洞。

漢墓還曾以熔化的鐵水鑄成鐵壁加固封堵墓道的方式,強化墓冢的防盜能力。

同時在墓室中設置水銀、毒煙、伏火等機關去殺傷盜墓者的手段,在史料中都有詳細的記載。

古代皇家貴族的陪葬品凝聚了中華文明創造力的結晶,是我們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礎。

有些珍貴的文物,因盜墓者覺得其不具有價值,被隨手破壞丟棄,這種行為不可寬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