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岭迷窟》里关于盗墓的那些事

最近潘粤明主演的《鬼吹灯之龙岭迷窟》又一次引爆全网追剧。

现在的网剧质量实在是高,整部剧景色壮观,画面色调极具年代感,情节紧凑丝毫不拖沓。

《龙岭迷窟》里关于盗墓的那些事

作为《鬼吹灯》的忠实粉丝,有时候会想盗墓是否真像文中所说会进入一个光怪陆离的地下世界。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考下古,看看书中到底有多少是真实存在的吧!

盗墓起源

盗墓因于中国传统有厚葬的风习,盗墓的历史和墓葬的历史一样的悠久。

从前盛行土葬,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墓冢密集程度让人无法想象。

<code>有古诗云:但见野中坟,累累如青螺。/<code>

盗墓者有的是为财,有的是复仇。

盗墓形式也是各有不同,有民间自发的盗墓,也有军政权势集团组织的盗墓。

从西汉之初上溯到战国时期,盗墓甚至发展成发家致富的一种手段。

摸金校尉由来

汉代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瘟疫横行、年年灾荒、战争不断,民不聊生,黄河流域一带满目疮痍。

在当时人吃人的现象不足为奇,甚至长安城中都是“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

在生存条件如此恶劣的情况下,伦理道德在当时几乎荡然无存。

为了生存,为了打仗、为了敛财,盗墓现象开始普遍化、公开化。

不但有民间团体盗墓,还有军阀组建专门的武装力量发掘陵墓,劫取宝物。

而摸金校尉就源于曹操为盗掘陵墓在军中专门设立的官职。

当时不仅皇帝陵墓和诸侯将相的陵墓被盗,一般平民的墓冢也惨遭盗掘。

目睹此乱象的魏文帝曹丕坚持自己故去后一定要薄葬。

他很明白“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

《龙岭迷窟》里关于盗墓的那些事

从盗墓神器到考古利器-洛阳铲

清末民初,以盗墓为生的洛阳马坡村村民李鸭子,偶然发现筒瓦状的短柄铁铲子能带出地下的土。

他灵机一动,这样的铲子用来探墓比铁锹顺手很多。

于是他找铁匠制作了一把铲头刃部成月牙形,剖面为半筒状的铲子。

该铲子打下后提起,可以带出泥土,使用者能根据土质情况判断墓穴位置等信息。

很快此铲子就在盗墓者手中流行起来。

因铲子出自洛阳,故称为洛阳铲。

1928年,考古学家卫聚贤发现了洛阳铲的用处后,将其用于考古,从此洛阳铲又成为考古利器。

利用洛阳铲区别生土、扰乱土、夯土是考古工作者开展考古挖掘和调查的一项基本功。

《龙岭迷窟》里关于盗墓的那些事

打旱魃求雨

《龙岭迷窟》剧情一开始,就讲述陕西省古蓝县村民为求雨在打旱魃的场景。

在现代人看来如此荒谬的行为,是作者杜撰的还是真实存在的呢?

旱魃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会引起旱灾的一种怪物,旱魃走到哪里,哪里就会干旱。

古人认为旱魃就是死人骨骸所变,所以只要大旱严重的时候,人们便会挖坟掘墓,将尸体拖出,残其肢体,就是打旱魃求雨。

<code>《明史》记载,俗遇旱,辙伐新葬冢墓,残其肢体,以为旱所由致,名曰“打旱骨桩”,以骥言禁绝。/<code>

所以虽然各朝代下令严禁此种风俗并对实施者给予重罚,但此种风俗一旦成型,很难禁绝。

此风俗发展到清代时,求雨者不仅仅是挖坟击骨,还会用火烧毁尸骨。

《龙岭迷窟》里关于盗墓的那些事

胡八一也要小心的反盗墓技术

在看书时,我们经常会看到墓主人会布置疑墓或虚墓来隐藏真正的墓穴,防止被盗的情节。

而且这些掩人耳目的墓穴里往往还布满了各种机关。

胡八一得用十八般武艺才能逃出那墓穴。

那么真实的古代采用了哪些反盗墓技术呢?

  • 最普通的反盗墓方式就是隐蔽墓址,不在地面设置突出的标识。

把这种方式运用到极致的就是成吉思汗的墓。

据说成吉思汗的遗体在陵墓下葬后,出动了上万匹马在墓地来回奔跑,以踏平墓地,随后大量种植树木,并以其中一颗树作为墓碑。

随后将领把所有知道墓穴所在的士兵和工匠全部杀害。

此后,所有元代帝王都采用“密葬”形式。

几百年过去了,不但成吉思汗陵墓所在地没有人能找到,甚至一座元代皇帝陵墓都没被发现过。

《龙岭迷窟》里关于盗墓的那些事

  • 除了隐藏墓址这种消极防盗方式,还有机关、毒烟、伏火、水银阻止盗墓者入侵。

古代帝王曾经认为以石为椁能有效的防止被盗,故普遍采用石质棺椁安放遗体。

他们还会在墓室的上部和两侧放置大量未固定的石头,使盗墓者难以入洞。

汉墓还曾以熔化的铁水铸成铁壁加固封堵墓道的方式,强化墓冢的防盗能力。

同时在墓室中设置水银、毒烟、伏火等机关去杀伤盗墓者的手段,在史料中都有详细的记载。

古代皇家贵族的陪葬品凝聚了中华文明创造力的结晶,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

有些珍贵的文物,因盗墓者觉得其不具有价值,被随手破坏丢弃,这种行为不可宽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