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相助 那些在境外坚守的国航人

民航资源网2020年4月13日消息: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外暴发,纽约、洛杉矶、巴黎、米兰、马德里、巴塞罗那,一座座昔日繁华都市,失去了原有的生气。从疫情爆发开始,一直在境外驻守为助力国内抗击疫情而日夜奔忙的国航人们,此时此刻吹响了下一场“战役”的号角,他们克服困难,守望相助,用坚守和思念谱写了一曲动人的“抗疫乐章”。

国航罗马营业部总经理杨永强:

我在罗马的阳台上,听交响乐与国歌的奏鸣

--本文转自《中国民航报》记者王诗彧

意大利首都罗马,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城市,在公元2020年伊始,经历了一次史无前例的“封城”。

3月10日,意大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封城”。从那天开始,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紧闭大门,奥黛丽·赫本曾骑车经过的凯旋门前空空荡荡,这座以艺术和浪漫著称的“永恒之都”,一夜之间忽然静谧下来。

国航罗马营业部总经理杨永强亲历了这一切。现在,他仍坚守在罗马,等待疫情的结束。

突然宣布停航,飞往罗马的中国航班却正在路上

46岁的杨永强,在1995年加入国航,已经被外派到欧洲工作了10年。从西班牙马德里、德国法兰克福到意大利米兰,最后来到罗马,杨永强的驻外经历算得上丰富,却也从未遇到过一个多月来这么棘手的境况。

意大利疫情开始的那一天,杨永强记忆犹新。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二,他提前结束在国内的春节假期,从内蒙古经北京返回意大利。仅一周后,1月30日,意大利发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当晚,意大利总理孔特就宣布暂停中意之间所有直航航班。当天,当地时间23时左右,中国驻罗马领事馆告知他,接到意大利方通知,中意之间的航班要从1月31日开始,全部停飞到4月28日。

杨永强接到通知,心里“咯噔”一声。他还来不及细想疫情的情况,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摆在他的面前:当时国航CA731杭州-罗马航班已经在飞往罗马的航路上。这个航班要怎么办?飞机上的旅客们还能到达意大利吗?当时正是中国春节出境游旅客返程的高峰期,要坐飞机回家的中国游客该怎么办?

他立即与中国驻意大利使馆联系,请他们帮忙与意方协调,起码要保证1月31日起飞的两个航班可以正常落地。同时,他将这个消息第一时间上报国航总部运控中心。经过使馆协调,意方同意已经起飞的飞机正常落地,而未起飞的飞机要等待进一步消息。

为了确保航班正常落地,1月31日5时,杨永强从市区匆匆赶到罗马机场,与机场的同事一起在机坪上焦急地等待飞机。当CA731航班正常降落、飞机舱门与廊桥对接成功的那一刻,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

他当时最担心的是,意大利是否允许这架飞机将归心似箭的游客们带回中国?

当天上午9时,意方终于确认,CA732罗马-杭州航班可以正常起飞。紧接着,当天中午,意大利民航局、罗马机场召集各主要直飞中国的航空公司召开沟通会,宣布所有没从中国起飞的航班,不得再入境意大利。

由于意方的要求,国航CA939北京-罗马航班和回程的CA940罗马-北京航班不得不当天宣布取消。当时处于春节出境游的返程高峰,CA940航班大约有260名旅客。杨永强马上联系总部,在国航网站公布消息,并由呼叫中心通知旅客,同时帮助旅客改签或退票。

事发突然,所有人都始料未及。消息发出后,华人们的朋友圈“炸了锅”。40多人涌入国航罗马营业部要求改票。17时,罗马机场开始办理值机手续后,又陆续有100多名旅客前来。现场一时间十分紧张。

杨永强和同事们在现场轮轴转,协助这些旅客改签到国航在欧洲的其他航班,帮一些无法找到酒店的旅客联系使馆协助处理。经过反复沟通,大部分旅客都接受了航班取消的事实。

在这个时候,杨永强还没觉得特别害怕或者恐慌。他的意大利邻居和同事们更是毫不紧张,仍然照常聚会和外出。

然而,这种心态并没有能够持续太久。

开始以为只是一场普通流感,从拒绝口罩到买不到口罩

在意大利出现疫情后的初期,当地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一场普通的流感。

彼时,杨永强刚从国内休假回来,了解国内疫情的严峻形势,本来想戴上口罩。但是意大利人却对此很反感,会对戴上口罩的人投来异样的眼光。

“意大利人确实与我们的意识不同,他们觉得只有得病的人才要戴口罩。”杨永强说。幸好他所住的地方离国航罗马办事处并不远,走路只要15分钟,他就每天躲着人,快步走到办公地点。

国航罗马营业部总共有26名员工,其中意大利员工有18人,是国航境外营业部中外籍员工占比较高的。在中国疫情发生后,国航总部要求所有驻外部门加强疫情防控管理。杨永强提前组织营业部购买了口罩、消毒液,详细制定了营业部防疫工作安排,要求各部门负责人每天对员工健康状况进行排查,同事之间避免身体接触、不握手、戴口罩。

一开始,意大利员工对此并不理解,他们不喜欢这些约束性的政策,觉得有些内容涉及隐私。一位当地员工Stefano平时喜欢健身、聚会,此时还要求去那不勒斯、都灵出差,参加3月中旬意大利南部的旅游交易会。杨永强劝说了他很久,进行了“深刻的谈话”,才终于打消了他出去的念头。

正是在这段时间里,意大利北部的疫情暴发。仅两周时间,疫情飞速蔓延开来,米兰所在的伦巴第大区最为严重,而整个意大利成为了欧洲疫情的“风暴之眼”。

3月12日,意大利宣布除药店、超市等开门外,其余企业和商铺关闭到3月25日,所有居民都要呆在家中,没有特别理由不得外出。同时,出门要携带《自我声明》,警察随时都可能检查,如发现不符,会罚款260欧元或拘禁3个月。

从这之后,人们才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罗马市区街上的人终于变少,杨永强也总算可以正常戴口罩了。此时,营业部提前“囤”的口罩、消毒液、一次性手套等,都成为了非常珍贵的物资。

阳台音乐会:在痛苦中回忆起往昔的快乐

意大利宣布全国“封城”后,罗马菲乌米奇诺机场关闭了T1航站楼,仅T3航站楼开放。

虽然已经停航,但杨永强仍要处理当地员工安排、申请费用减免等工作,经常早出晚归。在路上,行人越来越少,警察越来越多。

“说实话,还是挺担心的,毕竟我们在异国他乡,大家语言都不同,万一感染,在当地治疗都是问题。”杨永强说,“特别是从一些意大利媒体看到,意大利的医疗资源并没有那么充裕,尤其到了后期,由于床位的短缺,有医生要流着泪来决定哪个人先住病房,心里还是有些害怕。但我们作为海外营业部在当地的负责人,必须第一个冲向前,没有别的选择。”

疫情影响到了每一个人的生活。

杨永强此前囤了足够2周吃的食物,有速冻饺子、肉、蔬菜。每天,他要跟在意大利的中国媒体联系,同时从意大利官方网站上查询最新的疫情信息,以保证向总部上报信息的准确性。由于身处国外,语言不通,分析和过滤信息花费了他很多的精力。同时,在这个特殊时期,还要保持与使馆的经常沟通,了解更多信息,以保证航空公司的企业决策与国家政策保持一致。

杨永强的邻居是一位和蔼的老太太,会讲一点英语,独居并养着两条狗。从前,杨永强经常与她聊天,有时候遇到生活上的问题,也会去请她帮忙沟通。意大利“封城”的前一天,老太太还热情地跟他打招呼。而在宣布“封城”的第二天,杨永强家里的煤气停了,他去找这位邻居询问的时候,她已经戴上口罩,“砰”地一声把门关上,从门里对他说:“你去问门卫,不要跟我说话!”

那些对杨永强此前“少出门、戴口罩”的劝说很不以为然的意大利同事,开始减少出门,每次去购物要至少采购一周的食物。超市对客流进行了严格限制,每平方米只能有一个人,排队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要大于1米。罗马目前食物、水等生活物资仍十分充足,但医疗防护物资已经全都买不到了。

意大利的华侨有大约30万人,其中浙江温州人居多,大部分人是来经商的,定居的也很多。疫情发生后,华人的反应比当地人大很多。不少华人选择回国,但是回不去的人仍占绝大多数。

杨永强所住的地方位于罗马帕伊谢洛大街,平时窗外车水马龙,如今却十分安静。有一天,同事告诉他,自己所在的小区,晚上大家一起去阳台唱歌,演奏交响乐,有人拉小提琴,有人吹萨克斯。“意大利人性格比较开朗,闲不住。”

这时的意大利人,会用《神曲》中的一句诗表达自己的无奈:“最悲伤的事,莫过于在痛苦中回忆起往昔的快乐。”

祖国来了!中意医务人员共同“扛起”意大利

刚从国内休假返回意大利的那段时间,由于中国疫情严重,杨永强非常担心家人的情况,经常提醒家人少出门,照顾好母亲。意大利疫情暴发后,杨永强的母亲和大姐反而更担心他。以前一周联系一次,现在天天都要视频联系,反复提醒他注意防护,每次都要看到他平安才放心。

此时,杨永强最为骄傲和安心的是,祖国来了。

3月12日,由中国派出的医疗专家组由上海直飞罗马。3月18日,浙江省组建的医疗专家组也启程前往意大利。这是第一批抵达意大利的国际援助者,他们一起带去的,还有呼吸机、实验室检测试剂等大量珍贵的医疗救治物品。在抗疫物资的包装箱上有一句唐朝诗人张九龄的诗:“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自中国医疗队抵达后,杨永强能感觉到,周围人对中国人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在他去跑步的公园里,意大利人看到他的亚洲面孔,就问他是不是中国人,确认后给他一个“加油”的手势。一幅画着中意医务人员“扛起”意大利的漫画作品在社交媒体上被无数意大利人转载。意大利《共和报》把社交媒体账号封面改成了武汉方舱医院的两位中国护士,感谢中国在最危急的时候伸出援手。在罗马的一些社区,意大利人主动播放中国国歌,喊着“Grazie!”(意大利语“感谢”)。

之前对杨永强“无情”关上大门的意大利老太太,这几天开始重新主动跟他打招呼。杨永强有些自豪:“祖国的力量是最强大的!”他相信在中意两国以及国际社会的携手努力下,意大利一定能够攻坚克难,早日战胜疫情,中意之间的传统友谊将更加坚固。

在意大利工作4年,杨永强很喜欢这里的风景和美食。北部阿尔卑斯山的雪,加尔达湖的清澈湖水,中部托斯卡纳的田园风光,南部的意式乡村都让他印象深刻。罗马万神殿与罗马帝国古老历史的底蕴,也让他为之着迷。在他看来,意大利是一个跟中国有些相似的国家。此前,中意两国密切的贸易往来,以及“图兰朵计划”等留学生交换政策,让国航在意大利很容易就能招到会汉语的当地员工。

“我平时喜欢爬山,疫情结束之后,我想去托斯卡纳看看,那里的景色美得像幅油画。”杨永强说。

国航巴塞罗那营业部总经理赵海行:

航班停了,但我要对同胞们负责到底

--本文转自《中国民航报》记者韩磊

马德里和巴塞罗那,是国航在西班牙的两个航点。多的时候,每周有13个直飞航班往返于两国之间。

3月23日,受疫情影响,国航在西班牙市场发布了告旅客通知书,宣布暂时停航。

一时间,巴塞罗那营业部接到了很多本地包括德国、法国华人华侨的询问电话。“国航停航是不是意味着没人管我们了?”

作为营业部副总经理,赵海行都是肯定地回答:“停航只是因本地法令原因暂时的,随法令更新、防疫局势好转,我们会适时恢复航班。而且,就算航班暂停,我们营业部还会留在这里,和大家同舟共济!”

停航前,飞往中国的航班“单向爆满”

3月21日,巴塞罗那晴空万里,停航之前的最后一个航班按时推出。在阳光灿烂的停机坪上,航站经理提议:“我们一起跟咱航班合个影吧!”在推出的瞬间,同事们齐刷刷地向着飞机挥手,突然看到驾驶舱里的飞行员也在向他们挥手。照片发到营业部微信群里,时间也仿佛停在了那一刻。

赵海行是2月3日抵达巴塞罗那的。到任后,他召集19名员工开第一次总经理办公会,布置完善营业部应急防控预案。

“我们是做航空运输的,有流动就有接触、传播病毒的风险,这种情况很难说未来会怎么发展。”当时国内疫情比较严重,在西班牙的中国企业对疫情接触得早、了解得多,普遍都比较警惕。

根据国航总部的要求,巴塞罗那营业部一方面帮助积极配合使领馆运输防疫物资,一边组织员工在本地也做好自我防护。“那时,去国内方向的腹舱确实装得很满,防疫物资占了大多数,其中有许多是华人华侨捐赠的,而且减免费用的运输占大部分。我们那时候觉得,守好自己的本职岗位,把防疫物资安全及时送到目的地,就是对国内抗疫最大的支持。”赵海行说。巴塞罗那和马德里两个营业部还成立了专门的联动小组。如果巴塞罗那的航班装不下了,就用卡车把物资运到马德里,再送回国内。截至3月26日,他们联动运送物资604件,与法兰克福等欧洲其他航点合作运送物资885件。

2月底,意大利疫情暴发,西班牙的形势也不容乐观。赵海行回忆说:“巴塞罗那所在的加泰罗尼亚大区毗邻瓦伦西亚,那里有球迷去意大利米兰看欧冠球赛。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西班牙开始出现感染病例,到后面逐渐发生社区化传染。”从西班牙的确诊曲线图可以看出,疫情暴发从3月8日开始。从那天起到停航之前,从巴塞罗那到中国的航班旅客陡增,几乎每班都是“单向爆满”。

3月13日,西班牙中央政府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号召全民以“团结、镇定和信心”来面对这场与病毒的战争,出行必须随身携带有效证明。当天晚上,加泰罗尼亚大区申请关闭所有口岸、包括机场,被西班牙中央政府拒绝了。“现在来看,完全阻断口岸这种做法,对本地的防疫未必是有利的。”赵海行说。

紧急状态带来了连环影响。巴塞罗那指定4家酒店继续经营,其他酒店都要关门。这也意味着,国航机组驻组酒店要马上更换。营业部紧锣密鼓开始寻找新的酒店,在两天时间里,完成了备份酒店的初选、现场考察、细节确认和内部审核全部流程。

然而,就在赵海行刚松口气的时候,3月20日上午,西班牙政府又更新了酒店禁令,自3月26日之后所有酒店不再接收新的客人。“与总部紧急协商后,很快我们就接到了暂时阶段性停航的决定。”赵海行说。告旅客通知书、航班销售和离港座位的控制、到达以及出发机组的服务保障等一项项工作有条不紊展开。

现在,这座年旅客吞吐量超过5000万人次的西班牙第二大机场,只剩下少量的欧洲区域内支线航班还在运行,到北美和亚太地区的洲际远程航线都已经阶段性停航了。机场还关闭了高端休息室和商业设施。

客流断了,货流不能断

国航巴塞罗那营业部现有员工19人,其中13人是本地雇员。虽然心里害怕被感染,但大家还是不习惯在外面戴口罩。

“人在面对困境和危机的时候,往往比较脆弱,需要依靠集体。”赵海行决定针对戴口罩这个问题开一次讨论会,让大家随便聊聊天,找到都能接受的办法。

经过充分讨论,营业部终于形成了一致意见:如果在外面觉得不方便戴的话,来到办公室就一定要戴,总经理和各部门经理要带头戴口罩。

后来,西班牙的感染人数增长得很快,超过百分之十都是医护人员。据赵海行观察,巴塞罗那街上有一半行人都戴上了口罩,店铺里的防疫用品被抢购一空。“现在是想戴口罩,也买不到了。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不够用。”

面对明显的医疗物资缺口,西班牙政府包括一些民间机构都积极与中国联系,想要采购并且运送防疫物资来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大区还有巴塞罗那市政府找到我们,说他们已经从中国采购了价值3500万欧元的防疫物资,希望找合适的机会和方式尽快运回西班牙。”赵海行说。

3月28日,一架包机从上海浦东机场飞抵巴塞罗那,运来了约18吨西班牙政府采购的防疫物资。“客流断了,货流不能断。这既是当地防疫的需求,也是我们航空公司发展的需要。”赵海行说,“4月初,我们还会有这样临时性的客班包机执行。”

中国使领馆成为当地华人的“定海神针”

赵海行的办公室附近有一家华人超市,此前,他和同事们经常光顾。开始居家办公之前,他去囤货。走进超市才发现,他是唯一的顾客。

超市老板是个年近50岁的华侨。结账的时候,赵海行问他:“生意不行了吧?”隔着口罩,老板的声音很闷:“嗯,明天就先关门了。”“打算回去吗?”“不了,现在回去是给家里人找麻烦呢。”

赵海行的宿舍在巴塞罗那西郊,每天晚上8点,是街区居民的“阳台派对”。“有人在唱歌,有人在弹电子琴,有人在鼓掌,都看起来很高兴。”热情奔放的西班牙人显然不习惯目前的状态。巴塞罗那2月底就有了确诊病例,但在宣布紧急状态之前,三八国际妇女节集会、游行等活动还在照常举行。

目前,生活在西班牙的中国侨胞超过20万人,其中包括16000名留学生,加泰罗尼亚大区的华人数量在西班牙排第二位。疫情发生以后,当地的中国使领馆持续在做提醒和宣传,使馆的领保电话24小时应答。中国驻巴塞罗那总领馆还多次在本地的主流媒体上发声,争取西班牙本地民众的支持。

那里也有家喻户晓的明星人物。国脚武磊前期证实被感染了新冠病毒,中国驻巴塞罗那总领馆专门与他视频连线,表达慰问。

“这些信息发布出来以后,对于本地华人群体有很明显的稳定作用。”赵海行说,“心里感觉很踏实。”

比起担心自己,赵海行更担心的是团队的情况。目前西班牙疫情还没有到达拐点,如何带领团队落实防护、做好工作是他时刻考虑的问题。从口罩讨论会之后,无论布置什么任务,他都喜欢用充分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每一名员工都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执行。“为什么要减少聚集?为什么要避免出行?”进行讨论之后,大家都认可了,这样即使居家办公,赵海行也比较放心。

与此同时,巴塞罗那营业部严格执行中国民航局、国航关于防疫的一系列制度。之前有一名员工出现咳嗽的症状,营业部要求她先自我隔离,然后按照西班牙法令要求,主动致电加泰罗尼亚大区疾控中心,反馈情况。疾控中心认为她的症状是普通感冒,居家休养至痊愈就可以了。

国航总部对于海外营业部的防疫物资给予全力支持,巴塞罗那与马德里两个营业部之间,包括与西班牙本地的中资企业之间,也有防疫物资的互通。

暂时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赵海行是地道的北京人。1998年大学毕业后,他就进入国航。北京、拉萨、巴黎、法兰克福、巴塞罗那,他的工作经历非常丰富。

而在这其中,在拉萨的4年工作经历尤其让他感受深刻。他对于“老西藏精神”倒背如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在西班牙,目前也要面对艰苦复杂的局面,就更觉得这些老话特别有生命力和说服力。”所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他都能保持平和的心态。

在3月21日送走巴塞罗那停航之前的最后一个航班时,他在朋友圈写下“暂时的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遇”。

谈到自己在家庭中的“缺席”时,他笑着说:“家庭生活都是需要经营的,不论是否在身边。我可以更用心去维护,弥补其他方面的不足。”远在异国他乡,为了让家人放心,再忙他也会每天在微信里“现身”,督促孩子上网课、关心家里的情况。

赵海行是中国驻西班牙使馆微信公众号的忠实读者。在最近看到的一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让他印象深刻:“一位在伊拉克工作的中资企业负责人说,做好防疫保产,就是保持了海外竞争力。此刻守住了这个阵地,也就守住了国家的一份海外利益。”

在西班牙市场上,巴塞罗那的中转效能不像马德里那么明显,要想挖掘市场潜力,还需要继续丰富客源、产品结构和层次。在整个营业部“闭门不出”的时候,赵海行依然要求员工盯紧市场、关注变化,等待市场“拐点”。

“国航在欧洲有一个传统,就是传承。从上一任总经理手中接过这个团队,守住它,就像是守住一份家业。”赵海行说,“虽然古人说,身在异乡为异客,但在当前的特殊环境下,就是需要我们这些异客便把异乡当故乡,做好这片土地的守望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