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拼劲全力考上好大学

曾在知乎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渣学校意味着渣教学,渣教学意味着渣学历,渣学历意味着渣就业...就算以后考了研究生,也可能因为你的第一学历不过关而被拒之门外。

真是这样吗?很多同学都有过这样的问题——

很多人说考上二本没前途,没上985、211没前途,我想知道除了一本院校,其他学校真的一团糟吗?哪怕认真学也没前途吗?

现在成绩勉强充二本,一本线差得太远。可是二本院校,哪怕二A的也很差吗?

那么,真正的好大学到底是哪些高校?这些顶尖名校和一般大学带来的差距本质上在哪里?为什么高中生要拼命努力考名校?

一所不是那么优秀的高校,最可怕的就是给你带来一种温水煮青蛙的安逸感。

在这类学校里你能找到聪明的同学,能找到用功读书的同学,但是就是很难找到比你聪明五倍但比你努力十倍的人。

迟早有一天,等你真正进入社会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那些能吸引风投的创业机会、那些留给下一辈配置社会财富的渠道,已经被这类人牢牢占据了。

当然,慢慢你还会发现,这类人往往情商高,涵养好,家里也有背景。

噢!对了,恰好还比你帅。

然而这些人,你在你的大学里,一个都没见过。

这个时候你才会发现,自己被大学耍了。

但是你已经很难去弥补了。就算你还能重新鼓起勇气上路,但还能够给你留下的路,已经很窄很窄了。

层次相对较低的环境,最可怕的不在于资源匮乏,而是在最该开阔眼界的年龄限制了人的眼界,在最该严格要求自己的阶段降低了标准。而且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终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在一些二本/三本学校里,那些实际上能力绝不算出众的人,因为“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缘故,也会被树立为榜样。

同时学校又热衷一轮又一轮地宣传和神话这些人来鼓吹自己的办学成绩,而且越是层次低,学校的举动越夸张,从挂红榜到开专场报告会。

于是初入大学的你,缺乏对大学生活的基本了解和判断能力,你会不由自主地认为:

哇,过六级好厉害——于是你大学连四级也没过;

哇,课程好难我一定会挂 ——于是你大学四年确实挂了一片;

哇,过注册会计好厉害哦——于是大学四年你连个从业资格证也没考出来;

哇,考上211研究生好厉害——于是...

可你不知道在另一所大学中(或许就是你的隔壁),你的同龄人(或许曾经是你的同桌),在他们的生活里:

其实,不过六级是难以启齿的事情,大多数人的目标是550乃至600;

其实,“要挂科了”是用来自黑的,期末考试绝大多数的人是奔着4.0的绩点去考的,结果你还都信了;

其实,“什么都没学会”也是用来自黑的,于是被很多人拿来作为名牌大学无用的主要论据;

其实,各种从业考试是有人能考满分的,大家关注的是司考、CPA、CFA;

其实,研究生学校的目标是海外名校,要么也是清北复交,再不济也得是C9其他...

也许你们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普通985、211高校和正经二本能差多少分?顶多五六十分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和常人的差别!考上211的人,若是高考手抖两下真可能连一本线也过不了。可是大学四年的耳濡目染,让考上二本你给自己的人生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透明天花板,差距就不是高考那些分数了。

因为这四年你啥都没学会,就学会了瞻前顾后,很多事情还没了解和尝试就已经预判,因为你扒拉扒拉周围的人,好像做到这些事情就是大神了,而我不是大神,所以我一准做不到。周围的环境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标准。

于是久而久之,你和那些进入名校的高中同学的差别,已经变成了质的差别。

985名校与一般大学的差距,不是毕业后收入的不同,而是思维方式与做事标准。

我一直没法清楚地描述这种差距,直到我最近看了《精进》这本书中的一段话,描述得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那些考入二三流大学的学生,因为高考本身带来的挫败感,二三流高校学生的身份设定及环境暗示,不称职的老师所引发的失望以及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都容易让他们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地度过每一天。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想到大三大四在北大交流学习时的感受。在北大,最让我震撼的不是老师多牛、同学多聪明,而是一种大家都积极努力的氛围。比如期末考试过后自习室依然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学校里到处都是叼着面包奔跑的人。

每个人都毫无时间观念地疯狂学习,参加各种活动。在我眼里,他们永远充满了斗志,谈起各种竞赛和活动都特别兴奋,每天从睁眼就忙得不可开交,到晚上一两点睡觉都是常事。没人抱怨自己辛苦,也没人抱怨生活艰难,大家每天都忙得鸡飞狗跳,但又特别开心的样子。

我一直记得的,是这种从每个人身上散发出的生活学习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不由得带动着我,虽然我跟他们差距很大,但也不断激发我向他们看齐的标准。直到现在,我一直用我能见到的周围最牛的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虽然也经常做不到,但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对自己有要求的人,在自律和自省中生活,辛苦但总有很大进步。

其实每一个同学进入大学的时候都怀着努力学习的心态,一二三本都有好学生,也都有特别努力勤奋的人,但为什么走着走着就会消失一大半呢?其实就是《精进》里的这几句话:“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在一个低标准下,自觉‘满意’的度过每一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