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綠色崛起 勇闖新路

五水匯聚,流水湯湯。  金秋時節的水韻五河,遍地金黃,風光無限。  黨的十八大以來,五河縣把推進生態立縣、綠色崛起作為實施五大發展行動的主攻方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形成了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相互協調、互為促進的良好局面,為最美皖北水鄉建設做出了生動註解。  登高望遠觀大勢,謀全局中謀一域。  五河縣委縣政府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組織編制了《五河縣2017—2030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發展規劃》,從如何發展、如何保護、如何管理、發展目標四大板塊謀篇佈局全縣未來發展的主引擎和總抓手。  思路決定出路,思路就是出路。  “我們堅持把生態環境保護、綠色產業發展作為五河發展之要,民生改善之要,奮力譜寫生態立縣、綠色崛起新篇章,為全市建成‘兩個中心’、實現‘兩個全面’做出五河貢獻。”五河縣委書記吳道俊說。  推進環境治理 重現碧水藍天——  把“綠色”作為立足之本,堅決打贏環保攻堅戰,全面提升環境承載能力,努力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更綠色、平衡、可持續。


五河:綠色崛起 勇闖新路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  “現在我們五河大小飯店吃到的水產品幾乎都是野生的。”說這話時,五河縣環保局副局長張綿超滿臉自豪。經過近幾年的水環境治理,五河的水產品養殖走上了綠色發展之路。

眼下又到了螃蟹上市的時節,從岸上到舷梯,再到船上,隨處擺著半米高的網兜袋,裝滿網兜袋的則是剛從沱湖中捕撈出的五河螃蟹,這是記者日前在安徽省江豐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看到的場景。公司生產部負責人金龍高興地說,“我們不喂飼料和添加劑,螃蟹全部是吃螺螄、小魚和水草長大的。今年螃蟹的市場價在每斤80元左右,比去年翻了近一倍。”  螃蟹價格上漲的背後是近年來五河縣對水汙染防治“零容忍”的魄力和決心。  “以前,沱湖螃蟹的養殖是以小網箱為主,蟹農都是一家一戶,小散亂。”五河縣螃蟹協會負責人劉紅告訴記者,網箱投餵會帶來兩個弊端,首先網箱比較小,螃蟹的活動空間小,成熟之後,螃蟹的體格小,價格自然賣不上去;其次是投放的餌料對沱湖的水質造成一定的影響。  反思的同時,五河加快了行動。  2013年冬天,五河縣實行退網還湖,先後拆除了沱湖等幾大水域102.5萬米的圍網、4843個網箱,變小網箱高密度養殖為大規模生態放養,不再投放餌料,讓螃蟹自由覓食,自然生長。通過人工投放鯉、鯽、鱖、黃顙魚種苗的方式進行增殖,嚴格實施禁漁期制度,逐步恢復主要水生經濟動物種群資源。  四年的生態放養,沱湖的水清了,螃蟹大了,味道更美了。而這只是五河縣修復生態環境承載力的一個縮影。  “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近年來,我縣加大對‘一山三湖五條河’的利用保護,深入推進綜合防汙和環境治理,積極推進跨界水體汙染的聯防聯控,實施大氣、水、土壤、固體廢物汙染防治行動,廣泛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和農村‘三大革命’,如今的五河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也為我縣實現綠色崛起打下堅實基礎。”張綿超說。  塑造親水理念 建設園林城市——  通過發掘“水”文化,做足“水”文章,打造“水”景觀,五河形成了城在綠中建,水在城中流的生態城市格局,皖北水鄉的特色進一步彰顯。  如果說水系是城市的血脈,那麼大大小小的河流便是城市的“毛細血管”。  而近年來隨著城市的快速發展,五河不少“毛細血管”被堵塞,處於基本不流動狀態。  “前幾年,除了幾條大河之外,城內的龍河、北大溝等水系都成了死水,岸上的汙水進入,河道管護又跟不上,河水中的厭氧微生物大量繁殖,在代謝過程中放出硫化氫、氨氣等各種氣體,使水又髒又臭。”五河縣住建局副局長王培峰說。  流水才能不腐,戶樞方可不蠹。  從2013年開始,五河縣巧妙利用河流水位差,進行水循環改造,使內河水“活”起來、“動”起來。

 “懷洪新河水位常年在14.6米,潼河是13.1米,1.5米的水位落差為疏通水系創造了很好的先決條件。”五河縣住建局總工程師朱井好告訴記者,由於歷史原因,以前河道治理過於注重防汛功能而忽視了水環境的打造,懷洪新河大堤就像一堵牆隔開了城內城外水的流動。為此,五河在懷洪新河上新建一座節制閘,利用水位差讓上游的水自然流入北大溝再入漴河,依靠河水梯次流動,根據水質情況,每十天左右開閘換水,為水循環補充運行動力,使整個縣城的水跟著動了起來。
  “毛細血管”的疏通,為五河做足水文章加上了厚重砝碼。
  秋日午後,行走在五河縣城玉帶河公園內,陽光灑在河面上,波光粼粼,四周常綠植物生機勃勃。自從公園建成後,家住附近的居民王本善每天都要來這裡散散步,“現在環境太好了,你看這玉帶河的水多清啊!”
  近年來,五河縣以創建國家園林城市為切入點,沿河建設4座綠園,拓展24處街頭遊園,深入挖掘水鄉文化底蘊,將文化融入園林建設,精心打造公園景觀,老城區內多個地塊隨之蝶變,原來流水不暢的臭水溝變成城市景觀公園。濱河公園、新澮河公園、玉帶河公園、漴河景觀帶等宛如一條條綠色項鍊串起生態建設區域斷面。


  而這場生態建設的接力賽,五河一刻沒有停步。
  通過發掘“水”文化,做足“水”文章,打造“水”景觀,截至2016年底,全縣建成區綠地率34.64%,綠化覆蓋率39.1%,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0.26平方米,公園綠地服務半徑覆蓋率91.73%,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園林縣城標準。人居環境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指數顯著提高。
  堅持項目帶動 厚植髮展優勢——
  立足資源優勢,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科學測定環境承載量的基礎上,積極謀劃綠色產業大項目,打造縣域經濟新的增長點,使更多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效益。
  守護綠水青山,才能做大金山銀山。
  五河縣把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最大本錢,在經濟新常態的發展實踐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成為當地幹部群眾的自覺行動。
  9月20日,記者來到位於五河縣朱頂鎮的飲馬湖風力發電場,只見24颱風力發電機矗立在江淮丘陵之中,點綴在藍天白雲間,迎風轉動,猶如一幅美麗的秋景畫向遠方展開。
  作為我市首個風力發電項目,該項目總投資6.5億元,一期工程飲馬湖發電場裝機容量4.8萬千瓦,自今年6月19日併網發電以來,已累計發電3000萬千瓦時。

  “風能具有蘊藏量大、可再生、分佈廣、無汙染等特點,等二期金大山風電場建成投產之後,我縣東南部將形成一個風力發電基地,為我縣的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綠色能源。”五河縣發改委副主任劉守攀告訴記者。
  圍繞“生態立縣、綠色崛起”,五河縣政府近年來先後謀劃和實施了中國風電項目、生物質熱電廠項目、生活垃圾發電項目、循環經濟產業園、秸稈綜合利用示範園等一大批項目,越來越多的資源優勢正轉化為經濟效益。
  而未來,根據《五河縣2017—2030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發展規劃》,五河將圍繞以水立縣、農業立縣、旅遊立縣、綠色產業崛起、品牌崛起、人文崛起六大方面,打造縣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到2022年,五河縣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0:40:40,低汙染、低能耗的綠色產業體系初步形成。
  一張綠色崛起的藍圖正在五河人民手中徐徐繪就!
  一場波瀾壯闊的綠色發展浪潮正在古虹大地湧動!
  一個美麗富饒的現代城鄉建設樣板正在五河構築!
  當趕超跨越的號角吹響,五河正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奮進精神,朝著“生態立縣、綠色崛起”的宏偉目標闊步前行!(記者 伍旭峰 年福燁)


(蚌埠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