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生死臨界點的時候,你會發現,任何的加班,給自己太多的壓力,買房買車的需求,這些都是浮雲。如果有時間,好好陪陪你的孩子,把買車的錢給父母親買雙鞋子,不要拼命去換什麼大房子,和相愛的人在一起,蝸居也溫暖。” ——于娟《此生未完成》

《此生未完成》這本書可以說是一本抗癌日記,它的創作者叫于娟,這本書是她在癌症晚期確診後,忍住病痛用文字記錄下的生命日記。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這本書講述的是31歲的于娟,在2009年12月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後,在這之後的一年多時間裡,她忍住病痛,將自己對生活的反思透過博客和微博進行記錄。

在生命的最後一段路程,于娟全然放下生死、放下名利權情,用文字去書寫自己的所思所想。這本書不僅是她對抗癌歷程的記錄,還是她對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的思考、對人生和名利權情的感悟、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理解,更是她對她所無畏施的我們敲響的警鐘。

她在生死臨界點寫下的文字,引起眾多網友和媒體的關注及熱議。

于娟有著很多的標籤,她是復旦大學優秀努力的青年教師、她是父母心中善良獨立的女兒、她是相戀15年的丈夫眼中美麗堅強的妻子、她是兩歲半的兒子土豆心中溫柔勇敢的媽媽……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她的文字充滿了幽默與質樸,透過她的文字,你便會發現她的俏皮和堅強。正如周國平先生對於娟的評價:“這個小女子實在可愛,在病痛和治療的摧殘下,她仍能寫下如此靈動的文字,面對步步緊逼的死神依然談笑自若。我感到的不只是欽佩和感動,更是喜歡。”

《此生未完成》不僅僅是一本由文字架構而成的書籍,它是于娟同我們展開的一場風趣幽默的對話。如果僅僅從閱讀故事內容的角度出發,我們只能淺顯的感受到于娟在抗癌過程中的堅強和勇敢。但是作者想要表達的不止於此,面對突如其來的癌症以及時日不多的生命掙扎,在求生之路中對過往生活與個人的反思才是作者文字背後力量。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今天,我將從生活意識、慾望追逐以及感情甄別三個方面出發,為你講述走在生命邊緣的于娟對我們最後的無畏施。

一、生活意識:健康樂觀可謂生活基石

正如作家周國平對於娟的評價一般,于娟是一個極為可愛的女子,在她已被疾病折磨得不成樣子的軀體裡,仍舊蘊藏著那般活潑的生命力。

確診後的于娟,回顧總結了自己前三十年的不良生活習慣,希望能夠為大家敲響警鐘。

  • 飲食習慣:“瞎吃八吃”、“暴飲暴食”、“嗜葷如命”是她對自己的評價。生病之後的她,開始研讀食療書,建議大家能夠多吃蔬菜、水果,合理均衡的搭配飲食,為自己的一日三餐和身體負責。
  • 睡眠習慣
    :于娟屬於晚睡型,也曾為了考試選擇連續的熬夜突擊。雖說熬夜並不是最致命的因素,但她依舊勸誡讀者,要保證身體各個器官的“當令”(亦可理解為“當值”)時間,不要加重身體器官的負擔。
  • 環境因素:如於娟文字描述的那般,確診前她曾居住的新房間中有一批新傢俱,一時疏忽讓她未能注意到這些傢俱中嚴重超標的甲醛含量,以至於半年之後她便查出了乳腺癌。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已經離去的于娟,用對自己的深刻剖析告誡我們,不要在年輕和健康的時候將身體作為賭注,毫無顧慮的去消耗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在生活中,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意識之外,一個健康樂觀的心態更是保持健康生活的基石。

也許面對癌症努力生活,最終依舊撒手人寰的悲劇已是尋常之事,但是在於娟身上,我們看到了她不尋常的一面,那就是在疾病與治療的摧殘下,她筆下的文字依舊是那般靈動有趣。她的字裡行間都流露著她的談笑自若,讓人在感動的同時,更是心生欽佩和喜愛。

確診後的于娟,由於破骨細胞已經蔓延全身,導致身體容不得一點觸碰。雖然她曾因保潔阿姨造成的輕微而昏死過去,但是無論是面對家人還是面對病友,她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樂觀的心態。

不管是面對癌症期間的數次化療,還是面對可能隨時會逝去的生命,她都用堅強和微笑向這個世界展示著她的堅強和不屈,而這也是全家深信她能戰勝癌症的最大原因。

于娟用行動向我們詮釋著“樂觀”的含義,同時也用她在健康和生病不同階段的言行,向我們訴說著“健康”、“樂觀”能夠帶給我們的美好和無憾。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二、感情甄別:深情厚誼不枉此生相伴

在於娟的文字中,你會看到圍繞在這個勇敢樂觀女生身邊的力量,來自於她的親人、朋友以及素未謀面的廣大網友。在與生命抗爭的過程中,那些流動著的愛心暖流讓我看到了這個世界的美好光亮。

第一,愛情的矢志不渝,讓生命最後旅程的于娟回憶著初見時的美好,感受著眼前初戀之人的深情。

于娟和她的愛人光頭相識於上海交大的英語角,當17歲的于娟向光頭拋出那句“你像個傻瓜”之時,他們之間的人生軌跡便從此並行。他們互為彼此的初戀,將初戀成熟為婚姻,得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成為他們之間的共同心願。

然而,情深不壽。就在他們完成各自的人生拼搏後,終於有機會長久的生活在一起時,于娟被確診為乳腺癌晚期。這個與于娟同行十五年的光頭,在面對突如其來砸向妻子的癌症時,不僅沒有被打倒,還為于娟提供著他最堅實的臂彎。

確診後的于娟,由於傷痛生活無法自理,而丈夫光頭一直陪伴左右。面對于娟為他挑選下一任的話題,光頭說的最多的就是那句“只要你活著,我願意一輩子給你擦屁股。”

癌症是無法預測,也是無法輕易戰勝的,在癌症面前的我們是那麼的脆弱、那麼的孤獨。面對癌症的折磨,生命盡頭的于娟是痛苦的、孤單的。

但是,我想于娟也是幸福的,因為那個在青春階段遇見的男生、那個一路陪伴他的男人,陪她走完了生命的全過程。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第二,親情的強大內核,讓承受癌症折磨的于娟選擇堅強樂觀的面對,安心託付此生遺志的指日實現。

于娟是家中的獨生女,從小她便是父母、老人心中寵愛的孩子。雖感受著家人的萬般寵愛,但于娟從小就是一個有自己想法和追求的女孩。

在一路求學的過程中,她離開家人、離開故鄉、離開祖國去追求自己內心的夢想。在這背後,是家人給與她的無限支持和鼓勵。雖說父母在,不遠遊,可是年輕之時對於夢想的追逐總是被我們排在生活的首位,而家人也始終在默默地給予支持的力量。

生病後的于娟,面對父母的擔憂和難過,努力的表現出堅強的微笑,她明白父母對她的擔憂,也深知父母對失去她的無法接受。然而面對自己遺願之一的能源林,她只能將此事託付於母親。

面對愛女的疼痛,于娟的父母除了以淚洗面的陪伴,更是承擔起了于娟對家鄉心心念唸的能源林的建設。為了愛女將挪威的森林帶回中國的願望,母親承受著可能後痛失愛女的結局,隻身一人從上海回到山東,為女兒的能源林傾盡心力。

在於娟最終的生命時間裡,是父母在為她的心願做好最堅實的後盾,也許看到能源林的成長,便是看到了女兒的重生吧。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第三,友情的堅實後盾,讓無跡可尋的于娟得到堅實有力的力量支撐,在眾人相助之下探明身體的罪魁禍首。

就在於娟因為突發疼痛無法查明病因時,面對上海難以預約的看診,于娟的諸多好友開始為她各尋方法,也正是朋友的傾力幫助,于娟才得以在最快的時間裡得以確診。

“兄弟,別的我幫不上,要用錢,給我電話”是于娟和光頭收到的最為有力的話語。也正是諸多好友的存在,給予危難處境下的于娟二人力量和底氣。正如於娟所說,“最靠譜的是藏富於民,有錢的時候要和弟兄們一起人生得意須盡歡,等缺錢的時候,自然會看到千金散盡還復來”。

更啼笑皆非的支持是,一個于娟幾百年沒聯繫的身在美國的哥們兒,在得知于娟得了乳腺癌之後,給於娟發來消息:“我知道很多乳腺癌女人接下來都會婚姻不幸,要是你老公對你不好或者和你離婚,你第一個告訴我,我第二天飛回來娶你”,這個消息讓正在為于娟擦屁股的光頭感到哭笑不得。

夫妻二人在最艱難的時刻,面對好友無論在金錢還是器官上的鼎力相助,感受著生活中的愛心暖流。其實,生活的力量不僅來自於個人,更是來源於親朋好友間的無言相助。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三、慾望追逐:名利權情不過水中望月

在生死臨界點,于娟除了對生活、感情發出內心的感嘆之外,更多的是對名利權情的看穿和看淡。

生病前的30年,于娟的生活高歌猛進--讀書、考研、考博、留學、工作,她曾在三年半里拿下挪威奧斯陸學院的經濟學碩士和上海復旦大學的博士學位。她就像一直趕路的鳥兒,忙著去追趕一個又一個目標,直到癌症的突然出現將她按到塵土之中。

于娟和當下社會下的青年教師一樣,也面臨著體制內職稱升遷和現實生活中買房買車的多重壓力。生病前的她曾說自己有兩三年內評上副教授的野心,因此玩命兒的發文章、搞課題,雖然她對實現副教授後的目標是什麼也並不清晰,但是被生活趕著走的節奏讓她無法停下腳步。

然而,突如其來的生病讓她在承受痛苦的同時,也讓她開始反思對慾望追逐的意義。她用文字告訴我們:“為了一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拼了命的撲上去,不能不說是一個傻子乾的傻事。”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在快節奏的時代背景下,我們不經意間便忽略何為人生價值?人生價值並非只是單純的個人慾望,正如於娟筆下的這段文字:“生不如死、九死一生、死裡逃生、死死生生之後,我突然覺得一身輕鬆。不想去控制大局小局,不想去多管閒事淡事,我不再有對手,不再有敵人,我也不再關心誰比誰強,課題也好,任務也好,暫且放著。”

于娟用她的反思告訴我們,也許只有當被迫站在生命的盡頭時,我們才會發現世間的一切,所謂的名利權情不過是別人茶餘飯後的談資罷了。縱使你的名聲四海皆知,也無非是一時獵奇。生活中各種各樣的人懷揣著各種各樣的心態和態度,在唾沫四濺過後,你還是你。

其實,我們一直是我們自己,只是在別談論我們的時候,我們忘記了自己是誰而已。正如於娟所說,我們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我們要做的,就是守住初心,做好自己。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寫在最後:

于娟用她的文字,向可能會讀到她文字的人進行著無畏施。她希望大家在看到她的悲劇之後,能夠去更改自身可能存在的問題,重新去審視健康、重新去正視真正的生活是什麼。她覺得即使只有一個人因為他的文字,能夠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或工作習慣,從而不再重複她所承受的病痛,那她便實現了她記錄的初衷。

正如白巖松對於娟事件報道時說的,面對人生這條單行道,我們能夠做的只能是一路向前,從來沒有回頭的餘地。然而,面對現如今的快節奏生活,很多的人選擇為名忙、為利忙,常常忘記或者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于娟的故事又會給我們多少啟發呢?

也許你在讀完于娟的故事也會和我產生同樣的感受,也許于娟的故事會讓有些人暫時停下腳步,去考慮、去反思自身所存在的問題,可是這種反思和改變又能維持多久呢?我們經過短暫反思樹立的正確觀念,是否會在短暫的時間內,再次迴歸原來的狀態和節奏呢?

《此生未完成》:聽於娟為你講述,生命盡頭下“活著的意義”


作者:遇見自己cc,985高校碩士畢業生,目前是一位萌新工程師、一個喜歡閱讀、記錄和養花的女生,希望同大家一起學習、一起分享,一起遇見不斷成長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