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高中生突發主動脈夾層 "不定時炸彈"一觸即發 兩組醫務人員接力 同濟醫生三級防護按下"拆彈鍵"

3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完成一位馬凡氏綜合徵患者的主動脈夾層手術。主動脈夾層手術本已是心外科大型手術之一,但這一次,因為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這個手術變得更加不同尋常。


陳某,今年18歲,是赤壁的一名高中生。因為突然胸痛,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主動脈夾層,隨後轉到同濟醫院心臟大血管外科,確診為A型主動脈夾層。

心外科副主任劉立剛副主任醫師介紹,主動脈夾層俗稱人體的"血管炸彈",是一種心血管系統的病變,血管壁"薄如蟬翼",咳嗽、彎腰或情緒激動都可能導致主動脈破裂。一旦主動脈破裂大出血,患者常在數分鐘內死亡,48小時死亡率達50%。一旦發生,瞬間危及生命。但疫情期間開展如此複雜的手術,萬一遭遇新型冠狀病毒,造成院內感染怎麼辦?

18歲高中生突發主動脈夾層


生命容不得等待,為了拯救這個青春年華的生命,經過兩次核酸檢測新冠病毒總抗體陰性和肺部CT檢查排除後,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魏翔教授和劉立剛毅然決定在這個特殊時期按下"拆彈"的啟動鍵。

但為了保險起見,醫院專門準備了一間手術室。手術前一天,主動脈夾層手術體外循環機器,變溫水箱和自體血回輸的機器全部轉運至新手術室調試完畢。病人怎樣運送,如何保證安全?大家討論後規劃了接送路線,又推著手術床演練了一遍,不漏過任何一個細節。為了不造成交叉感染,心外科、麻醉科和手術室安排了兩組醫生、麻醉師和護士,一組負責手術間裡面的手術,一組負責手術間外面患者的運送。

3月3日早上9點,提前半小時電梯消毒 ,病人進電梯。

上午10點,手術正式開始。

"不同於以往體外循環手術,我們必須需要按照三級防護開展手術,這是一場考驗生理極限的手術。"魏翔說。

兩位主刀醫生戴著正壓面屏,三幅緊繃的手套。由於面屏太大,醫生們磕磕碰碰,最擔心的是手術器械被汙染。

第二助手和器械護士戴著全頭罩式醫用面屏,會有一種窒息感,大家只能不斷調整自己的呼吸和心態,克服生理不適。但逐漸模糊的護目鏡下,負責穿針引線的器械護士根本無法看清。常規4個小時的手術,由於行動不便,做了6個多小時,兩組手術室護士一共6人輪番上陣。

"整個手術下來,換了三次手套;因為手套太緊,手已經麻木了。"劉立剛說。

18歲高中生突發主動脈夾層


但是大家慶幸的是,普通患者主動脈夾層撕裂一般是50%到60%,但手術中發現,因為陳某的主動脈根部瘤樣擴張,夾層累積整個升主動脈,夾層撕裂幾乎將主動脈橫斷,再晚半天手術,陳某就有可能會猝死。

手術結束,又提前半小時,再次進行電梯消毒,然後由手術室外的醫務人員將病人送回病房。

第二天早晨,陳某順利脫離呼吸機,下午便可以開始自主進食,現在已經可以下床活動,預計一到兩週可以出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