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祥的時代角色

趙忠祥的時代角色

人物

電視 | 主持人 | 逝者

1979 年 1 月 1 日,中美建交。之後不久,鄧小平率領中國政府代表團訪問美國。37 歲的播音員趙忠祥,隨著電視報道小組登上美洲大陸。

訪問期間,趙忠祥與美國全國廣播公司 NBC、美國廣播公司 A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的節目主持人進行了成功的合作,連續 10 次通過衛星向國內直播,引起極大的反響。趙忠祥遊刃有餘的主持能力,使美國同行刮目相看,把他叫做“中國的克朗凱特”。

赵忠祥的时代角色

1979年1月,趙忠祥隨鄧小平訪美,期間進入白宮專訪總統卡特。

“我想我沒有緊張的理由”

新聞專業學生絕對不會對沃爾特·克朗凱特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克朗凱特是美國 CBS 晚間新聞首席主播,他主持報道過同時代美國幾乎所有的重大歷史事件。

1952 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克朗凱特被任命為新聞報道組的核心成員。製片人說,所有的製作團隊都是在跑一場接力賽,而克朗凱特則是最後一棒。這個“最後一棒”的英文單詞“anchor”,由此成為電視新聞主播的代名詞。

克朗凱特豐富的知識儲備和隨機應變的能力,都讓他成為主持界的驕傲,也讓新聞主播成為很多年來美國最受尊敬、最被信任的職業之一。

赵忠祥的时代角色

1963年,克朗凱特播報總統肯尼迪被刺事件

美國同行將趙忠祥評價為“中國的克朗凱特”,是對他一種很高的讚譽。那麼他自己對此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在一次採訪當中,趙忠祥說:

“克朗凱特在西方名氣很大,他的越戰採訪、登月解說、肯尼迪遇刺現場報道都曾轟動全球。論資歷,學識,成就,他都遠在我之上。然而,號稱有 3800 萬電視觀眾的美國,與擁有 5 億觀眾的中國比起來,我們的觀眾比他多。甚至可以反過來這樣講:’克朗凱特是美國的趙忠祥‘!”

趙忠祥於 1942 年 1 月 16 日出生於北京,1960 年 2 月,在參加“北京電視臺”(即現中央電視臺)招聘播音員的上千名應屆高中畢業生當中,趙忠祥成為唯一一個入選者。8 個月以後,他就與中國第一個電視女播音員沈力一起主持了國慶節的直播。

此後 20 多年,許多中央重要文件、公告和國際國內重大新聞,都由趙忠祥在電視播出。這其中,包含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珍寶島事件、對越自衛還擊等。

直到 1982 年,中央電視臺才來了第二位男播音員:北京廣播學院播音系 77 級畢業生薛飛。

赵忠祥的时代角色

1978 年,中央電視臺開始製作 20 分鐘的國內新聞片和 10 分鐘的國際新聞,後來合併為《新聞聯播》。此時,全臺上下能擔任播音的男主持人,只有趙忠祥一個。

在此期間,他也採訪了一些對華友好的外國人士。所以,當採訪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時候,他已經能做到不卑不亢,沉著冷靜。

趙忠祥自述稱,當走進白宮橢圓形辦公室外面的大廳時,一些記者詢問他:“你緊張嗎?爭取成功!”他說,“謝謝你,我想我沒有緊張的理由。在採訪你們總統之前,我已經採訪過很多位國家首腦了。”

調查報道

要成為一名“中國的克朗凱特”,不僅應該在新聞播報、人物採訪方面有足夠的造詣和作品,也應該主動去進行一些深度的調查性報道。

1985 年初,趙忠祥離開《新聞聯播》的播音組,轉而集採、編、播於一身,主持了一系列專題片。其中有講述農業成就的《看北京》,邀請寶鋼解答社會疑問的《談寶鋼》,以及《就物價問題走訪北京市副市長韓伯平》、三集連續節目《撞擊與反射》、《十二小時計時採訪》等節目。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撞擊與反射》。1983 年,石家莊造紙廠瀕臨倒閉,馬勝利挺身而出,承包了造紙廠。兩年之後,他的改革讓廠子扭虧為盈,但改革也觸犯了某些人的利益。於是,誣告馬勝利“十大罪狀”的材料上了《人民日報》的“內參”,有人指示停止宣傳馬勝利。

赵忠祥的时代角色

“國企承包第一人”馬勝利

在這種情況下,新華社等新聞單位的記者深入石家莊,經過認真調查,推翻了給馬勝利造成很大影響的不實之詞,理直氣壯的支持了改革者。

在《撞擊與反射》節目當中,趙忠祥不只是一個被動的播音員,他參加了採訪調查,改寫了第一集解說詞,並配寫了評論,旗幟鮮明的支持馬勝利。趙忠祥說,這次採訪對他的觸動很大。

改革年代,一系列的新現象、新問題出現,而對這些問題及時的反映、報道和表明態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在改革的最初十年,官媒在中國輿論場上扮演了重要的監督角色,也做出了不少非常有深度、有感染力的針砭時弊的報道。

這些報道的文本難免帶著那個時代的烙印,現在看來可能脫離情景,難以理解,但在所處的時代,無不鏗鏘有力,引爆街談巷議,不斷推動改革進程。1987 年《中國青年報》對大興安嶺火災的“三色報道”,最近被人們重新翻閱出來,就是屬於那個時代的一片剪影。

追根溯源,這應該歸功於有一個很好的開始。起初,社會上很多人仍然秉持著十年內亂期間的老一套思想,把不符合自己想法的很多事情,一律貶為離經叛道,甚至覺得應該抓起來判刑。有些地方的改革的決心不強,或者乾脆就有利益相關。

像《撞擊與反射》這樣的節目,正是指出了危及企業改革成果的問題源頭,起到了正本清源、解放思想的作用。在時代的召喚中,電視新聞並沒有缺席。

採訪中的人文關懷

作為一名記者,趙忠祥在採訪時所體現出的對人物細微心態的觀察,以及基本的人文關懷,在很多報道當中都有體現。

有一次,他去北京安定醫院採訪。這是一所精神病醫院,他剛剛接受任務的時候,心裡有點彆扭和擔心。但是,在採訪當天接觸到的事情改變了他的看法,所以他懷著很大的興趣投入了工作,目的是向觀眾介紹輔助治療精神病的科學知識。

他回憶說,自己和一個女患者交談時,原來是要問:“你什麼時候得的精神病啊?”但是這樣太冒犯了,所以改說:“您在醫院住多久了?住院前覺得怎麼不好呢?”

病人卸下了心防跟他交談。她說自己是一位小學老師,被診斷有幻聽型的精神疾病。她最後說,“最近我快出院了,我非常想我的學生們。我真想快一點治好病,能為教育孩子貢獻我的一份力量。”

節目播出之後,受到觀眾的好評。觀眾說,這個節目不僅介紹了治療精神病的知識,也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之下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我們有必要提醒一下 1980 年代的時代背景。1981 年,中國發行一張郵票,名稱寫的是“國際殘廢人年”——沒錯,當時“殘廢人”是對現在“殘疾人”的官方稱呼。那時中國對弱勢群體的保障不多,而且社會上也存在比現在更多的歧視和誤解,這種報道的開創性意義不言而喻。

2003 年,在“非典”肆虐北京期間,柴靜全副武裝挺進抗擊“非典”前線的醫院病房內部。此情此景和幾十年前那個踏進“精神病院”的身影,發生了一種穿越時空的重合。

“國民偶像”和老前輩

足足二十年時間,中國電視熒屏上只有一位男播音員,他就是趙忠祥。後來,電視上男性面孔變多了,但趙忠祥仍是當時中國最著名的播音員、主持人和出鏡記者。

正像他說過的一樣,80 年代的中國有“五億”電視觀眾,而且大家基本上也只看中央電視臺的節目。所以,央視播出一個電視劇,大街小巷就萬人空巷;播出一段歌曲,家家戶戶都會傳唱。

趙忠祥的聲音一出來,全國人民都認得這個聲音,他走到哪裡像明星一樣,總會被人認出來,一直追著他。

國畫家周懷民說,不看電視屏幕,只聽聲音,他就能分辨出是趙忠祥。當年對趙忠祥的一個訪談,提到了從業有 25 年的他獲得了怎樣的“國民偶像”級待遇。

一次在北京的鴻賓樓飯莊,時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臺長丁一嵐宴請親朋,也請去了趙忠祥。當長輩們為趙忠祥的成績向他敬酒的時候,驚動了鄰座的一些顧客。場面沸騰起來,鄰座一個接著一個都來向趙忠祥敬酒。

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的一次群眾活動中,當趙忠祥被人們發現時,立刻被熱情的觀眾圍了起來,請他簽名,甚至附近執勤的解放軍戰士也趕來維持秩序,他們分開眾人把趙忠祥“保”了出去。當他被送到一個大廳休息的時候,戰士們自己也拿出本子請他簽名。

赵忠祥的时代角色

趙忠祥也向後輩們孜孜不倦的傳授經驗。他擔任中央電視臺播音指導,多次在主持人大賽上擔任評委。他還把自己做採訪的經驗之談,寫在了 1983 年中國傳媒大學學報《現代傳播》上的《談談電視採訪》一文當中。

他講到,採訪必須要有充分的準備,既要有日常積累,也要在採訪前對事件或人物做充分的瞭解,絕不能隨心所欲,誇誇其談。要誠懇熱情,從內心深處尊重對方。

他說,電視記者應該在鏡頭前,表現出精力充沛的最佳狀態,並且不被現場雜音干擾。與被採訪人交談,就要面對採訪人;對觀眾講話,就要看著鏡頭,鏡頭是觀眾的眼睛。

他說,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不要插話打斷對方思路,“不要在講話中端茶倒水”。語言要精煉,同時要學會根據提綱即興講話。

他還說,“只要能體現黨的政策精神,在問題中帶出來,就能起到好的宣傳效果”。

這可以說是當時中國“資格最老”的電視記者,向同行傳道解惑。在這篇文章中指出的採訪基本功,無疑有濃厚的時代感,現在看來也是似乎不用提的常識,但現在的採訪者,果真就差不多都做到了嗎?

晚年

從新聞崗位上退下來的趙忠祥,接著轉到了文藝類節目。他主持了 12 次春節聯歡晚會,在《正大綜藝》開播後和楊瀾搭檔。而《動物世界》和《人與自然》兩個節目,更是完全浸潤了趙忠祥的心血和聲音,直到趙忠祥退休之後,依然被返聘做這兩個節目的配音。

赵忠祥的时代角色

這些都是人們熟悉的故事,因為央視綜藝節目的傳統,隨著每年的晚會和節目一直傳承下來。但是,由年輕的趙忠祥和同事們共同開頭的新聞故事,在進入繁華的 90 年代後,卻不得不從頭講起。

當 1993 年,白巖松們從“理性的四環路”來到“激情的平安大道”,成為《東方時空》招聘的“臨時工”的時候,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的“草臺班子”再度搭起。而此後的趙忠祥,卻只能因為“又到了動物們交配的季節”才被人們記住。

晚年的趙忠祥身陷醜聞和爭議之中,他開了一家麵館,先後寫了三本自傳,甚至被曝出必須通過跟人見面、合影和售賣字畫的方式來維持生計。大多數時候,他的晚年生活和一位標準的退休老幹部沒什麼區別。

赵忠祥的时代角色

趙忠祥是從半個多世紀以前走來的老人,可以說是一個跨越了時代的人物。他的思想和思維,無不帶著他年輕時候的印記。面對更復雜的世界,他的三觀顯得陳舊,他的個別言行,或令人扼腕,或令人啞然。

這也是他在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時候,一種時代的侷限和保守,也讓後來概括他一生的評價變得複雜。

他可能沒料到,自己會不得不一次次重複地解釋被指“性騷擾”的經過。而同類的行為,曾經讓他在美國的同行,那些克朗凱特的繼任者們,一次性的身敗名裂。哪怕輝煌如馬特·勞厄爾(Matt Lauer),都會被一票否決。

“每逢你想要批評任何人的時候,你就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的條件。”

生於新的時代,年輕人們所擁有的廣闊的視野,思維的更新,觀念的轉變,跟老人們比起來,也是一種“優越的條件”。

趙忠祥沒能超越他曾經所處的時代,但他在自己的那個時代,成功地擔當了他的角色。

也因此,他將被寫進中國電視史當中,在這個角度,讓後人記住他。

趙忠祥是中國最早一批電視記者的傑出代表。這是他真正應該被記住的身份。

資料來源

趙忠祥,談談電視採訪,現代傳播,1983年03期

喻山瀾,中國的克朗凱特——訪中央電視臺節目主持人趙忠祥,新疆新聞界,1988年02期

黃儉,他在熒屏上和你見面——訪中央電視臺播音員趙忠祥,新聞記者,1985年04期

赵忠祥的时代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