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實時統計數據顯示,截至北京時間5月1日10時20分左右,美國累計確診新冠病例1069534例,死亡63001例。
隨著新冠疫情影響的不斷擴大,美國經濟下行和失業潮加劇的壓力越來越大,最近美國不少地區掀起了抗議“居家令”的示威活動。
在美國密歇根州,甚至有大批抗議者持槍進入州議會大廈,要求解除封鎖令。
示威者持槍進入州議會
議員嚇得穿上防彈衣
據海外網報道,當地時間4月30日,美國密歇根州數百名抗議者在州議會大廈示威,抗議居家隔離政策。
據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報道,不少抗議者湧入州議會大廈抗議,他們舉著標語,揮舞著美國國旗,部分人還攜帶了槍支。而當時州議會正在討論州長格雷琴·惠特默(Gretchen Whitmer)提出的將緊急狀態延長28天問題。
美國密歇根州示威者持槍進入議會大廈抗議。(圖片來源:推特)
密歇根州警局一位發言人告訴NBC,在密歇根州,攜帶槍支是合法的,只要持槍者是出於合法意圖且把槍支放在可見的地方。
報道稱,儘管警方稱抗議者表現得比較平靜,但在大廈內工作的不少議員們都穿上了防彈背心,以防遭遇不測。
美國密歇根州示威者持槍進入議會大廈抗議。(圖片來源:推特)
此次抗議活動是由“密歇根自由聯盟”組織發起的,他們的訴求是重新開放經濟。抗議活動一直持續到當天下午5點左右。
視頻↓↓↓
01:00
目前在密歇根州,已有超過4萬人染疫,其中3600多人喪生。
疫情造成3000萬人失業
這些人財富卻增長10%
經濟壓力是不少美國人反對“居家令”的重要原因。
當地時間30日,據美國勞工部數據,在截至25日的一週中,美國新增失業384萬人。結合美國媒體報道,增幅與350萬預期相比有所增加。在過去六週中,美國全國失業人數飆升至約3000萬人。
儘管上週失業人數與之前一週440萬人的增長有所下降。但隨著此前公佈的美國第二季度GDP萎縮4.8%的數據及新冠疫情在短期內仍將持續,因此市場預計失業人數將繼續增加。
據海外網援引外媒報道,一方面疫情已經造成3000萬人失業,另一方面在疫情暴發短短三週裡,美國億萬富翁的財富卻增加近10%。
根據哥倫比大學報告,美國億萬富翁的總財富已經超過了一年前。疫情全球大流行期間,至少有8位億萬富翁的財富又增加了10億美元。Zoom公司首席執行官袁徵、微軟公司前首席執行官鮑爾默都是“疫情投機商”中的一員,兩人都是通過視頻會議軟件在疫情期間頻繁使用而獲利。
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佐斯同樣在疫情期間賺取了豐厚收益。自今年1月1日以來,貝佐斯的財富飆升了250億美元,這主要得益於居家隔離後的美國消費者嚴重依賴網上購物、物流配送。其個人財富的激增速度在整個現代歷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甚至超過了洪都拉斯去年全年GDP。
報告認為,當大多數美國人走向比十年前的經濟危機更嚴重的經濟衰退時,一小部分億萬富翁卻像強盜一樣發了大財。更值得質疑的是,億萬富翁們的財富讓他們對政治進程產生了強有力的影響,過去幾十年裡,他們一直在用這種影響力來大幅削減他們的稅單。從1980年到2018年,美國億萬富翁繳納的稅款下降了79%。
報告進一步指出,危機時期的政策反往往優先考慮最富裕階層。上一次是在2008年,美國救助了華爾街的銀行機構,卻沒有救助小企業和普通民眾。這一次,雖然政府啟動了2.2萬億美元刺激計劃,普通家庭可獲得一次性1200美元補助,但有分析稱,年收入超過100萬美元的人可能會獲得160萬美元的意外之財,對富人和企業巨頭的救助可能會是股票回購或資產流向海外。
專家警告:衝擊再大
“重啟”也急不得
在經濟下行和失業潮加劇的壓力下,隨著多個州“居家令”陸續到期,美國5月份將迎來一波比較集中的“復工復產潮”。但是保經濟還是防疫情?這可能當前最令美國社會心焦又矛盾的一道考題。
美國是目前全球新冠確診和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抗疫決策遲緩、錯失疫情防控最佳時機。
前車之鑑就在眼前,正如一些專家的警告,儘管疫情對美國經濟帶來巨大沖擊,但“重啟”經濟也急不得,尤其是在有效疫苗和療法研發出來之前,保持社交距離等限制措施仍是必要手段。
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福奇日前表示,美國需要在未來幾周將檢測量翻倍,才能確保安全重啟部分經濟活動。
美國疾控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也警告說,新冠病毒可能會在冬天再次襲擊美國,第二波新冠疫情可能會和流感季同時到來,將“更具毀滅性”。
近日,美國個別州臨時“解封”帶來巨大隱患的案例,引起一些衛生專家和地方官員的擔憂。
佛羅里達州4月17日宣佈限時開放公共海灘,海灘上立即擠滿了人,而且少有人戴口罩。加州兩個縣4月25日和26日向公眾開放海灘,在家憋了多日的民眾逮到機會,多處海灘人滿為患。
加州州長加文·紐瑟姆4月27日不得不發聲,規勸居民遵守防疫規矩,否則可能吃官司。他還說,別讓州政府此前的抗疫努力功虧一簣,“病毒不過週末,病毒沒有喘息的時候”。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ID:nbdnews)綜合海外網、新華社等
閱讀更多 世間人生百態 的文章